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油水分离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4553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2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水分离塔。包含液体分布器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塔节和微孔气体分布器塔节;液体分布器塔节下面设置若干级环流装置塔节,环流装置塔节下面设置微孔气体分布器塔节;微孔气体分布器与气体进口管段螺纹连接,位于装置下部;环流装置包括金属外筒、金属内筒、渐缩式导流通道和油相聚并填料;金属内筒外侧与金属外筒内侧之间构成空间为环隙流道;环隙流道上部放置油相聚并填料,渐缩式导流通道位于金属内筒下部,上端出口直径设置在内筒中,下端出口直径大于内筒直径。由于分离出的油滴与水相有相互独立的流道,可提高料液的停留时间和通量,并能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增加油水的分离效果,特别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油水分离过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一种油水分离塔。包含液体分布器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塔节和微孔气体分布器塔节;液体分布器塔节下面设置若干级环流装置塔节,环流装置塔节下面设置微孔气体分布器塔节;微孔气体分布器与气体进口管段螺纹连接,位于装置下部;环流装置包括金属外筒、金属内筒、渐缩式导流通道和油相聚并填料;金属内筒外侧与金属外筒内侧之间构成空间为环隙流道;环隙流道上部放置油相聚并填料,渐缩式导流通道位于金属内筒下部,上端出口直径设置在内筒中,下端出口直径大于内筒直径。由于分离出的油滴与水相有相互独立的流道,可提高料液的停留时间和通量,并能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增加油水的分离效果,特别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油水分离过程。【专利说明】一种油水分离塔
本技术涉及液体分离
,提供一种油水分离塔,特别适用于处理量较大的油水分离过程。
技术介绍
工业中常用的油水分离设备有斜板除油器、旋流除油器、粗粒化除油器、气浮除油器等。这些装置各有优缺点,但总体说来除油效果不理想,存在产生污泥造成二次污染、填料易堵塞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处理量较大的连续流动油水分离过程,往往存在装置尺寸过大、液体停留时间较短、不能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如乳化油、溶解油)、分离效果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塔,可以提高料液的停留时间和通量,并能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增加油水的分离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水分离塔,包括液体分布器(4)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和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其特征是液体分布器(4)塔节下面设置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下面设置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各塔节外径相同;微孔气体分布器(12)与气体进口管段螺纹连接,位于装置下部;环流装置(9)包括金属外筒(6)、金属内筒(7)、渐缩式导流通道(8)和油相聚并填料(5);金属内筒外侧与金属外筒内侧之间构成空间为环隙流道(10);环隙流道(10)上部放置油相聚并填料(5),渐缩式导流通道(8)位于金属内筒(7 )下部,上端出口直径设置在内筒(7 )中,下端出口直径大于内筒(7 )直径。所述环流装置(9)个数为3~10个。所述微孔气体分布器呈圆柱形,其直径为20~200mm,高径比为5~10,孔大小为0.22~100 μ m,孔隙率35%~50%,其顶部与金属内筒(7)下部距离为100~500_。所述金属内筒(7)内侧为内部流道(11),流道直径与外筒直径比为0.6~0.9,流道高度与外筒高度比为0.5~0.8。所述填料高度50~1000mm。所述渐缩式导流通道(8)位于金属内筒(7)下部,其高度与金属外筒(6)高度比为0.1~0.3,上端出口直径与金属内筒(7)直径比为0.6~0.9,下端出口直径与金属外筒(6)直径比为0.6~0.9,导流通道上段深入内筒内部的高度与内筒高度之比为0.1~0.3。所述液体分布器(4)包括入口管段(1),分流管段(2),圆管段(3),入口段下部距金属内筒(7)顶部距离为200~1000_ ;入口管段(I)下端封闭,长度为100~500mm,;圆管段(3)封闭成圆环,其上均匀开有圆孔(13),孔径为1.5~5mm,开孔率为10%~30%,圆环直径与金属内筒直径比为0.8~1.2 ;分流管段(2)两端分别与直管段(I)侧面和圆管段(3)上部焊接联通,长度为50~100mm,个数为3~5个,以直管段轴线呈圆周对称排列。本技术在每两塔节之间用法兰连接。采用本技术的油水分离塔进行油水分离,其效果和优点是:由于分离出的油滴与水相有相互独立的流道,可大大提高装置的处理量,并能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增加油水的分离效果,特别适合混合液中油含量较大的情况;同时,微泡气体的引入,可以与油相形成气浮聚结效果,从而可以深度去除小粒径油滴;再者,油滴在装置中呈循环流动,可大大提高油滴之间的相互接触,增加油相的停留时间,使油相更好的聚结;以上设备同时具有循环、聚结、气浮的效果,可以实现大流量下油水的深度分离。【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新型油水分离塔示意图;图2.液体分布器示意图;图3.装置内液体流动情况示意图;其中,1-入口管段,2-分流管段,3-圆管段,4-液体分布器,5-油相聚并填料,6-金属外筒,7-金属内筒,8-渐缩式导流通道,9-环流装置,10-环隙流道,11-内部流道,12-微孔气体分布器,13-圆孔,14-水相,15-油滴,16-微小气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验研究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对本技术产生任何限制。一种新型油水分离塔,如图1?图3所示,包括一个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和一个液体分布器(4)塔节。所述微孔气体分布器(12)由金属材质(如钛)烧结而成,呈圆柱形,其直径为20?200mm,高径比为5?10,孔大小为0.22?100 μ m,孔隙率35%?50%,位于装置下部,呈竖直放置,与气体进口管段螺纹连接。所述环流装置(9)塔节个数为3?10个,每两个环流装置塔节之间法兰连接,单个环流装置包括金属外筒(6)、金属内筒(7)、渐缩式导流通道(8)和油相聚并填料(5)。金属内筒(7)内侧为内部流道(11),流道直径与外筒直径比为0.6?0.9,流道高度与外筒高度比为0.5?0.8;金属内筒外侧与金属外筒内侧构成空间为环隙流道(10);环隙流道(10)上部放置油相聚并填料(5),填料高度50?1000mm,由聚丙烯波纹板制作而成;渐缩式导流通道(8)位于金属内筒(7)下部,其高度与金属外筒(6)高度比为0.1?0.3,上端出口直径与金属内筒(7)直径比为0.6?0.9,下端出口直径与金属外筒(6)直径比为0.6?0.9,导流通道上段深入内筒内部的高度与内筒高度之比为0.1?0.3。所述液体分布器(4)如附图2所示,位于装置上部,分布器包括入口管段(1),分流管段(2),圆管段(3),圆管段封闭成圆环,其上均匀开有圆孔(13),孔径为1.5?5mm,开孔率为10%?30%,其特征是圆环直径等于金属内筒(7)直径,以保证液体流入环流装置环隙(10)。在油水分离过程中引入微型气泡,油相在装置中呈循环流动,水相在装置中呈平推流动。其具体流动情况如附图3所示,在稳定操作的新型环流油水分离装置中,气相(16)由微泡气体分布器(12)自装置下部进入,经渐缩式导流通道(8)后进入金属内筒(7)并向上运动;油水混合液(14、15)自装置上部进入,通过液体分布器(4)流入环隙通道(11),其中一部分细小油滴(15 )接触油相聚并填料(5 )后聚结为大液滴向上运动,大部分油(15 )随水相液体(14)自环隙(10)向下流动,当流体到达导流通道(8)处时,油滴(15)与微小气泡(16)结合形成气浮聚结的效果,这样混合液中的浮油、分散油、乳化油等绝大部分油就被分离出来并与气相结合自内部通道(11)向上运动,而水相(14)始终自上向下运动。实验所用油水分离塔包括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和液体分布器(4)塔节。微孔气体分布器(12)由钛合金烧结而成,呈圆柱状,直径50mm,高度为200mm,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水分离塔,包括液体分布器(4)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和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其特征是液体分布器(4)塔节下面设置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若干级环流装置(9)塔节下面设置微孔气体分布器(12)塔节,各塔节外径相同;微孔气体分布器(12)与气体进口管段螺纹连接,位于装置下部;环流装置(9)包括金属外筒(6)、金属内筒(7)、渐缩式导流通道(8)和油相聚并填料(5);金属内筒外侧与金属外筒内侧之间构成空间为环隙流道(10);环隙流道(10)上部放置油相聚并填料(5),渐缩式导流通道(8)位于金属内筒(7)下部,上端出口直径设置在内筒(7)中,下端出口直径大于内筒(7)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江宋宁高飞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