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动力切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0993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1 2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动力切换结构。它解决了现有的动力切换装置切换不便等问题。包括切换轴,切换轴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切换套筒,在切换套筒之间设有套设于切换轴中端的动力输出齿轮,动力输出齿轮通过轴向限位机构与切换轴相连,每一个切换套筒上均通过周向联动机构套设有动力输入齿轮,切换套筒靠近动力输出齿轮一侧设有啮合齿轮,在动力输出齿轮的两侧分别设有能与啮合齿轮相啮合的配合齿轮,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有齿轮限位机构。本双动力切换结构的优点在于:具有两个动力输入,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动力输入,动力输入之间切换操作方便,切换过程中齿轮不易移动,强度高,传动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动力切换结构
本技术属于机械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动力切换结构。
技术介绍
动力切换装置是一种广泛运行在动力传动等领域的设备,所以动力切换装置的稳定性是直接影响着动力传动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动力切换装置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输入齿轮与一个输出齿轮啮合来实现动力的传递,现有的动力切换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切换存在不便,即无法提供多个与输入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除此之外现有的动力切换还存在着:结构复杂,切换过程中齿轮位置易移动,强度低,传动稳定性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动力切换装置[申请号:201010535439.6],包括固定件、马达、壳体、第一动力输出机构、第二动力输出机构及切换机构,该马达的一端固定于固定件上,该马达包括主轴;该壳体可动地安装于固定件上,该第一动力输出机构固定于该壳体上,该第二动力输出机构转动地安装于该壳体上,该切换机构固定地安装于主轴上;该切换机构与第一动力输出机构哨合带动该壳体转动而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该切换机构与第二动力机构啮合而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动力切换装置切换不便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结构复杂,切换过程中齿轮位置易移动,强度低,传动稳定性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动力切换方便,齿轮位置不易移动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双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切换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换轴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切换套筒,在切换套筒之间设有套设于切换轴中端的动力输出齿轮,所述的动力输出齿轮通过轴向限位机构与切换轴相连,每一个切换套筒上均通过周向联动机构套设有能沿切换套筒轴向滑动的动力输入齿轮,所述切换套筒靠近动力输出齿轮一侧设有啮合齿轮,且所述的啮合齿轮相互对置,在动力输出齿轮的两侧分别设有能与啮合齿轮相啮合的配合齿轮,所述的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出齿轮之间设有能防止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出齿轮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齿轮限位机构。该结构中,通过移动切换轴带动切换套筒移动,从而实现啮合齿轮与配合齿轮的相互啮合或分离,实现双动力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出齿轮位置不易移动。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周向联动机构包括若干周向设置在切换套筒上的条形槽,所述的条形槽沿切换套筒轴向延伸设置,在动力输入齿轮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的切换套筒插于通孔内,且在通孔内周向设有若干与条形槽相对应的齿状体。即无论切换套筒如何移动条形槽始终与齿状体相互啮合。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条形槽周向均匀分布设置在切换套筒上,且每一个条形槽均自切换套筒靠近动力输出齿轮一端轴向延伸至另一端边缘。便于动力输入齿轮的安装。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齿轮限位机构包括套设在切换轴上且位于动力输入齿轮与动力输出齿轮之间的齿轮限位套筒,且所述的齿轮限位套筒两端分别与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相抵靠,所述的配合齿轮与啮合齿轮均设置在齿轮限位套筒内。防止切换套筒移动过程中带动动力输入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移动。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齿轮限位套筒呈圆筒状,且在齿轮限位套筒靠近动力输出齿轮一端设有缩口部。[0011 ] 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轴向限位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切换轴上限位环体,所述的动力输出齿轮设置在限位环体之间。防止动力输出齿轮轴向移动。在上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中,所述的切换套筒端部还设有能与驱动件相连的切换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双动力切换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合理,具有两个动力输入,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动力输入,动力输入之间切换操作方便,切换过程中齿轮不易移动,强度高,传动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切换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切换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切换轴1、切换套筒2、切换座21、动力输出齿轮3、周向联动机构4、条形槽41、通孔42、齿状体43、动力输入齿轮5、啮合齿轮6、配合齿轮7、齿轮限位机构8、齿轮限位套筒81、缩口部82、限位环体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3所示,本双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切换轴1,切换轴I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切换套筒2,在切换套筒2之间设有套设于切换轴I中端的动力输出齿轮3,动力输出齿轮3通过轴向限位机构与切换轴I相连,每一个切换套筒2上均通过周向联动机构4套设有能沿切换套筒2轴向滑动的动力输入齿轮5,所述切换套筒2靠近动力输出齿轮3 —侧设有啮合齿轮6,且啮合齿轮6相互对置,在动力输出齿轮3的两侧分别设有能与啮合齿轮6相啮合的配合齿轮7,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之间设有能防止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齿轮限位机构8,该结构中,通过移动切换轴I带动切换套筒2移动,从而实现啮合齿轮6与配合齿轮7的相互啮合或分离,实现双动力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位置不易移动。具体地,周向联动机构4包括若干周向设置在切换套筒2上的条形槽41,条形槽41沿切换套筒2轴向延伸设置,在动力输入齿轮5的中心设有通孔42,切换套筒2插于通孔42内,且在通孔42内周向设有若干与条形槽41相对应的齿状体43,即无论切换套筒2如何移动条形槽41始终与齿状体43相互啮合。进一步地,条形槽41周向均匀分布设置在切换套筒2上,且每一个条形槽41均自切换套筒2靠近动力输出齿轮3 —端轴向延伸至另一端边缘,这样便于动力输入齿轮5的安装。这里的齿轮限位机构8包括套设在切换轴I上且位于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之间的齿轮限位套筒81,且齿轮限位套筒81两端分别与动力输入齿轮5和动力输出齿轮3相抵靠,配合齿轮7与啮合齿轮6均设置在齿轮限位套筒81内,这样能防止切换套筒2移动过程中带动动力输入齿轮5和动力输出齿轮3移动。齿轮限位套筒81呈圆筒状,且在齿轮限位套筒81靠近动力输出齿轮3 —端设有缩口部82。另外,为了防止动力输出齿轮3轴向移动,这里的轴向限位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切换轴I上限位环体9,动力输出齿轮3设置在限位环体9之间。切换套筒2端部还设有能与驱动件相连的切换座2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切换轴1、切换套筒2、切换座21、动力输出齿轮3、周向联动机构4、条形槽41、通孔42、齿状体43、动力输入齿轮5、啮合齿轮6、配合齿轮7、齿轮限位机构8、齿轮限位套筒81、缩口部82、限位环体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切换轴(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换轴(1)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切换套筒(2),在切换套筒(2)之间设有套设于切换轴(1)中端的动力输出齿轮(3),所述的动力输出齿轮(3)通过轴向限位机构与切换轴(1)相连,每一个切换套筒(2)上均通过周向联动机构(4)套设有能沿切换套筒(2)轴向滑动的动力输入齿轮(5),所述切换套筒(2)靠近动力输出齿轮(3)一侧设有啮合齿轮(6),且所述的啮合齿轮(6)相互对置,在动力输出齿轮(3)的两侧分别设有能与啮合齿轮(6)相啮合的配合齿轮(7),所述的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之间设有能防止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齿轮限位机构(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动力切换结构,包括切换轴(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切换轴(I)两端分别固定设有切换套筒(2),在切换套筒(2)之间设有套设于切换轴(I)中端的动力输出齿轮(3),所述的动力输出齿轮(3)通过轴向限位机构与切换轴(I)相连,每一个切换套筒(2)上均通过周向联动机构(4)套设有能沿切换套筒(2)轴向滑动的动力输入齿轮(5),所述切换套筒(2)靠近动力输出齿轮(3)—侧设有哨合齿轮(6),且所述的哨合齿轮(6)相互对置,在动力输出齿轮(3 )的两侧分别设有能与啮合齿轮(6 )相啮合的配合齿轮(7 ),所述的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之间设有能防止动力输入齿轮(5)与动力输出齿轮(3)相互靠近或远离的齿轮限位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切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周向联动机构(4)包括若干周向设置在切换套筒(2)上的条形槽(41),所述的条形槽(41)沿切换套筒(2)轴向延伸设置,在动力输入齿轮(5)的中心设有通孔(42),所述的切换套筒(2)插于通孔(42)内,且在通孔(42)内周向设有若干与条形槽(41)相对应的齿状体(4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迈尔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