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18470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3 15:14
一种触控面板,界定有感测区与位于感测区边缘的线路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位于感测区内;第一导线层,位于线路区内,且与电极层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层,与第一导线层于线路区内电性连接;以及绝缘层,于该线路区内是设置在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之间并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通过该第一贯穿孔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公开一种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上述触控电极结构可以用于尺寸较大的触控面板,即在不增加触控面板边框遮蔽区域宽度下,同时改善大尺寸面板所产生的信号衰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触控面板,界定有感测区与位于感测区边缘的线路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位于感测区内;第一导线层,位于线路区内,且与电极层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层,与第一导线层于线路区内电性连接;以及绝缘层,于该线路区内是设置在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之间并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通过该第一贯穿孔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同时公开一种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上述触控电极结构可以用于尺寸较大的触控面板,即在不增加触控面板边框遮蔽区域宽度下,同时改善大尺寸面板所产生的信号衰减的问题。【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触控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是一种传统的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10包括垂直交错设置的第一电极I和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I和第二电极2的两端通过导线3引出并汇聚到控制器4。外界导电物体对电极的触摸会导致某些第一电极I和第二电极2上的电参数发生变化,电参数发生变化的电信号传送到控制器4中,经过计算得到触摸的位置,从而进一步实现触控功能。可以理解,随着触控面板尺寸增大,导线3从一端汇聚到控制器4所经过的路径也会变长,依据电阻定律R=P L/S (P为导线3材料的电阻率、L为导线3的长度、S为导线3的截面面积),在P和S不变的情况下,导线3长度的增加会导致线阻变大,引起触控信号的衰减。通常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增加导线3的宽度以增大导线3的截面面积,进而平衡导线3变长下的线阻,进而改善触控信号的衰减问题。但由于增加了导线3的宽度,后续将触控面板应用于触控显示装置时,为了避免导线3可视,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遮蔽区域(如常见触控手机的不可视区)亦将变宽,如此不能满足窄边框触控显示装置的产品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减少触控信号衰减的,可在满足窄边框的产品需求下,仍能改善大面板的信号衰减问题。一种触控面板,界定有感测区与位于所述感测区边缘的线路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位于该感测区内;第一导线层,位于该线路区内,且与该电极层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层,与该第一导线层于该线路区内电性连接;以及绝缘层,于该线路区内是设置在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之间并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通过该第一贯穿孔电性连接。一种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该触控面板界定有感测区与位于所述感测区边缘的线路区,包括如下步骤:形成电极层于该感测区内;形成第一导线层于该线路区内,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电极层电性连接;形成第二导线层,且该第二导线层与该第一导线层于该线路区内电性连接;以及形成绝缘层,该绝缘层于该线路区内是设置在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之间并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通过该第一贯穿孔电性连接。上述触控面板,通过双层的导线层设计,在不增加导线层的宽度下,变相加大电阻面积,进而平衡了电阻值,藉此在不增加触控面板边框遮蔽区域宽度下,同时改善大尺寸面板所产生的信号衰减的问题,使得该触摸面板可以应用到尺寸较大的触控产品中。【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传统的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爆炸图;图3为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爆炸图;图4为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爆炸图;图5为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6a~图6c为图5所示流程图中处于不同步骤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6d是图6c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8a~图8c为图7所示流程图中处于不同步骤的触控面板的俯视图;图8d是图8c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为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爆炸图。触控面板100界定有感测区102与位于感测区102边缘的线路区104,触控面板100包括电极层120、第一导线层130、绝缘层140以及第二导线层150。线路区104位置和数量可根据电极层120的具体结构和第一导线层130所包含的第一导线132的数目作调整,例如,线路区104可位于电极层120的一侧或一侧以上。电极层120位于感测区102内,第一导线层130位于线路区104内且与电极层120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层150与第一导线层130于线路区104内电性连接。绝缘层140于线路区104内可设置在第一导线层130与第二导线层150之间,且在线路区104内的绝缘层140上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142,而前述的第一导线层130与第二导线层150通过设于绝缘层140上的第一贯穿孔142彼此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更包括基板110,第一导线层130与电极层120设置在基板100上,绝缘层140于感测区102内可设置在电极层120上,绝缘层140于线路区104内则可设置在第一导线层130上,其中设置在电极层120上的绝缘层140可用以保护电极层120。基板110可以是玻璃基板或者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 PET)等透明基板。基板110可为平面形状、曲面形状,或两者之组合的形状,进而适应不同的触控产品需要。基板110还可为硬质基板或可扰式基板。电极层120可以采用纳米银丝(Silver Nano-Wire, SNW)层、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 CNT)层、石墨烯(Graphene)层、高分子导电(Conductive Polymer)层以及氧化金属(ΙΤ0、ΑΖ0……Gel)层等。较特别地,当电极层120采用纳米银丝等易被氧化的材料,设置于电极层120上的绝缘层140还隔绝部分空气,提高电极层的抗氧化能力。第一导线层130包含多条第一导线132,第二导线层150包含多条分别与第一导线132对应的第二导线152。上述的第一贯穿孔142在绝缘层140上的位置与第一导线132及第二导线152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导线层130与电极层120可采用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例如第一导线层130和电极层120可以米用纳米银丝(Silver Nano-ffire, SNW)、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石墨烯(Graphene)、高分子导电(Conductive Polymer)以及氧化金属(IT0、AZ0......Gel)等制成,因两者采用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因此两者可同时形成,但视情况,亦可不同时形成,另外第一导线层130与电极层120亦可采用不同的导电材料,例如电极层120仍为上述的透明导电材料,但第一导线层130可采用铝、银、铜等金属材料、钥铝钥等合金材料、氧化铟锡等透明材料,或前述之组合,其中,优先地,第一导线层130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较佳的导电率。绝缘层140于线路区104内可设置在第一导线层130与第二导线层150之间,其上的第一贯穿孔142与第一导线132的位置对应,第一贯穿孔142的数量可根据第一导线132的长度确定,即,与较长的第一导线132对应的位置上可具有较多的第一贯穿孔142,与较短的第一导线132对应的位置上可具有较少的第一贯穿孔142,但其形成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可视不同设计而有不同的对应数量或位置。绝缘层140可为透明绝缘层,可以采用压克力聚合物(Acrylate Polymer)和环氧树脂(Ep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界定有感测区与位于所述感测区边缘的线路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电极层,位于该感测区内;第一导线层,位于该线路区内,且与该电极层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层,与该第一导线层于该线路区内电性连接;以及绝缘层,于该线路区内是设置在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之间并设有多个第一贯穿孔,该第一导线层与该第二导线层通过该第一贯穿孔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宇李禄兴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