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81911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5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副驾驶侧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及一种包括其的汽车,其中,所述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固定到仪表板副驾驶侧的缓冲吸能盒,所述缓冲吸能盒延伸于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与仪表板横梁之间的头碰区域空结构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高汽车碰撞时仪表板对乘员的保护性能,同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行驶中的安全保护领域;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副驾驶侧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并进一步地提供了一种包括这种头碰缓冲吸能结构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经作为普通消费品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出行、物流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在人们享受汽车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我国参考欧盟及北美的汽车安全法规,于2009年更新了《乘用车内部突出物(GB11552)》,其显著特点是对乘用车仪表板头部碰撞区域进行划分,并对乘员头部碰撞过程中,仪表板对头部的伤害作了严格的规定。该规定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仪表板结构强度太高导致乘员的头部所受反力过大,而碰撞之后仪表板有异物飞出或有尖锐部分出现都可能对乘员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也是不允许的。现有的很多车型中,将副驾驶侧安全气囊设计在头部碰撞区域之外,如图1所示,靠近前风挡玻璃。图1中,附图标记1表示气囊门盖板,2表示仪表板副驾驶侧,3表示顶部面板,4表示中央控制面板,5表示空调出气口,6表示手套箱盖板。图1中的副驾驶侧安全气囊布置设计的优点体现在头碰试验时,气囊门盖板的弱化线不会由于碰撞出现开裂而导致不能通过法规;缺点是,如图2所示副驾驶侧头碰区域内部(头碰区域后方)是空结构7,在头碰试验过程中,仪表板副驾驶侧2的头碰区域容易大面积塌陷,甚至表面开裂,如图3所示,导致仪表板很多尖锐的结构暴露出来,进而对乘员造成伤害。在图2中附图标记8表示仪表板横梁,在图3中附图标记9表示头模。<br>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给仪表板副驾驶侧提供稳定支撑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述缺陷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并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头碰缓冲吸能结构的汽车。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乘用车副驾驶侧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中,所述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固定到仪表板副驾驶侧的缓冲吸能盒,所述缓冲吸能盒延伸于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与仪表板横梁之间的头碰区域空结构内。可以了解,本技术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针对头碰区域的空结构,在碰撞时提供支撑,既能保证头部的受力在允许范围内,侵入量适中,还能确保头碰区域的饰板不会变形过大导致表面开裂,从而使乘员不受二次伤害。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缓冲吸能盒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上。缓冲吸能盒和仪表板副驾驶侧成一体结构,可以实现模具一体注塑成型,而不需要额外在仪表板横梁上添加支撑结构。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缓冲吸能盒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吸能盒的个数为1至10个。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了解,在保证缓冲吸能结构和仪表板副驾驶侧一体注塑成型的同时,可以根据头碰区域的划分和结构设计的需要,及时调节吸能盒的数量,在头碰区域的空结构尽可能放置多的吸能盒,以增强安全性,数量控制在1~10个为好;增加或减少的吸能盒也不限于同种形状。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吸能盒的末端连接至所述仪表板横梁。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吸能盒的截面沿长度方向和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在30毫米至85毫米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碰撞试验时能最佳的吸收能量。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吸能盒沿深度方向的延伸尺寸在40毫米至90毫米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头模有合适的侵入量,防止加速度过大。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中,所述吸能盒呈锥体设置,向着靠近所述横梁的方向逐渐变小。这是考虑到了注塑拔模需要,使吸能盒的盒体呈锥体,上宽下窄,方便模具拔出。为了解决前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固定有如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从以上可以看出,根据本技术的乘用车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及包括其的汽车中,头碰缓冲吸能结构能有效地分散仪表板受到的头部冲击载荷,减小仪表板的变形,避免由于变形过大导致仪表板撕裂或尖锐的结构露出,提高汽车碰撞时仪表板对乘员的保护性能。同时,本技术乘用车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与仪表板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与仪表板横梁集成时不需要多余的安装工序,且较铁质支撑结构重量几乎没有增加;成本极低,除了材料成本几乎没有其他额外的费用产生,经济性极高,对主机厂实现减重增效有显著的作用。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副驾驶侧安全气囊设计在头碰区域之外的布置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仪表板副驾驶侧和仪表板横梁之间的头碰区域空结构的截面图;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仪表板副驾驶侧在头部碰撞CAE分析中的变形截面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的安装图;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与仪表板一体注塑成型的俯视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的截面图;以及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在头部碰撞CAE分析中的变形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理解,在附图和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的安装图。在图4中,附图标记10表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11表示头碰缓冲结构的吸能盒。从图中可以看出,头碰缓冲结构10安装在仪表板副驾驶侧的头碰区域后方,并且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共包括三个方形的吸能盒11。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了解,该头碰缓冲结构10的吸能盒11也可以采用其它适当的形状,例如截面为圆形、椭圆、多边形等,并且可以优选地与仪表板副驾驶侧2一体地形成。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与仪表板一体注塑成型的俯视图。头碰缓冲结构10的吸能盒11也可以在单独形成以后再安装在仪表板副驾驶侧上,例如可以通过熔接、卡合等工艺安装在一起。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仪表板副驾驶侧头碰缓冲结构10的截面图,其中同时示出了仪表板横梁8。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仪表板副驾驶侧的本体和仪表板横梁8之间的空区域,延伸仪表板副驾驶侧的本体的结构呈缓冲吸能盒11的形式。仪表板副驾驶侧和本体向仪表板横梁方向拉伸呈盒形,长度可根据结构吸能需要确定是否延伸至横梁8以及是否需要和横梁8有连接关系,即,吸能盒11可以连接至横梁8也可以不连接至横梁8。本图示例吸能盒11是方形结构,但形状不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车副驾驶侧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固定到仪表板副驾驶侧的缓冲吸能盒,所述缓冲吸能盒延伸于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与仪表板横梁之间的头碰区域空结构内。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乘用车副驾驶侧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包括固定到仪表板副驾驶侧的缓冲吸能盒,所述缓冲吸能盒延伸于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与仪表板横梁之间的头碰区域空结构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中,所述缓冲吸能盒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仪表板副驾驶侧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中,所述缓冲吸能盒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碰缓冲吸能结构,其中,所述吸能盒的个数为1至10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碰缓冲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妍余钦董丹丹邱荣英陆百迅蔡庆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