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反转搅拌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81125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5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反转搅拌机,主要解决了现有搅拌机物料搅拌不充分搅拌效率低的问题。该正反转搅拌机,包括搅拌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第一动力装置(2)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内层搅拌臂(3),第二动力装置(4),以及通过第二动力装置(4)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外层搅拌臂(5),该外层搅拌臂(5)的转动方向与内层搅拌臂(3)转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沿搅拌罐(1)径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正反转的组合运动,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搅拌效果和搅拌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正反转搅拌机,主要解决了现有搅拌机物料搅拌不充分搅拌效率低的问题。该正反转搅拌机,包括搅拌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第一动力装置(2)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内层搅拌臂(3),第二动力装置(4),以及通过第二动力装置(4)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外层搅拌臂(5),该外层搅拌臂(5)的转动方向与内层搅拌臂(3)转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沿搅拌罐(1)径向设置。本技术通过正反转的组合运动,极大地提高了物料的搅拌效果和搅拌效率。【专利说明】一种正反转搅拌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正反转搅拌机。
技术介绍
混凝土搅拌机是把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机械。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部件为搅拌臂,其结构单一,搅拌范围窄,搅拌的方向一般为单向搅拌,致使搅拌效果欠佳,搅拌罐中物料残留率高,物料利用不充分,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研发一种搅拌效果好、物料利用率高的搅拌机,就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搅拌效率高的正反转搅拌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正反转搅拌机,包括搅拌罐,还包括通过第一动力装置驱动且位于搅拌罐内的内层搅拌臂,第二动力装置,以及通过第二动力装置驱动且位于搅拌罐内的外层搅拌臂,该外层搅拌臂的转动方向与内层搅拌臂转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沿搅拌罐径向设置。在一种实施方案中,两个动力装置驱动内、外层搅拌臂转动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所述正反转搅拌机上设置有外圈具有外齿的第一回转支承,该第一回转支承的内圈固定,其外圈可相对于内圈转动,在第一回转支承的外圈下端还连接有由其带动的连接机构,并在该连接机构上开设有供第一动力装置与内层搅拌臂连接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位于第一动力装置的一侧,其输出轴上套接有与第一回转支承外齿啮合的第一齿轮,所述外层搅拌臂则设置在连接机构的两端,第二动力装置则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一回转支承的配合驱动连接机构和外层搅拌臂转动。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机构为中空的圆盘状,所述通孔开设于其中部并贯穿上、下端面,连接机构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并与第一回转支承的外圈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机构的下端边缘向外延伸并用于安装所述的外层搅拌臂。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本技术还包括通过第三动力装置驱动且位于搅拌罐内的第二搅拌臂,且该第二搅拌臂的转动方向与内层搅拌臂相同。进一步的,所述正反转搅拌机上设置有由一个固定圈,两个分别设置在该固定圈内外两侧的转动圈,以及设置在固定圈与转动圈之间的滚动体组成的第二回转支承,固定圈固定,两个转动圈上均设有齿;第一动力装置与内层搅拌臂连接,第二动力装置位于第一动力装置的一侧、其输出轴上套接有与位于内层的转动圈啮合的第二齿轮,且在位于内层的转动圈上连接有第一搅拌臂;第三动力装置位于第二动力装置的外侧或第一动力装置的另一侧,其输出轴上套接有与位于外层的转动圈啮合的第三齿轮,且在位于外层的转动圈上连接有第二搅拌臂。为了更好的实现本技术,在所述搅拌罐内的底部还设有用于防止物料堆积的阻隔件。所述阻隔件与第一动力装置和内层搅拌臂同轴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阻隔件为圆柱形钢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而且成本低廉、实现方便。(2)本技术采用双动力驱动模式,第一动力装置直接驱动内层搅拌臂转动,同时,第二动力装置驱动外层搅拌臂转动,内外两层搅拌臂的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形成搅拌臂正反转动的组合运动,极大地提高了搅拌臂的搅拌效率。(3)本技术在双动力驱动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由第三动力装置驱动的第二搅拌臂,内、外层搅拌臂与第二搅拌臂组合构成由里至外的三层搅拌转动,其搅拌效率及搅拌的适用范围较之正反两转更优。(4)本技术还在搅拌罐的底部中心设有阻隔件,通过阻隔件可以有效地防止罐内物料在中心堆积,提高了物料利用率、搅拌效果和混匀度。(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而且其材质均为普通材质,价格低廉,具备非常高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为其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_搅拌罐,2-第一动力装置,3-内层搅拌臂,4-第二动力装置,5-外层搅拌臂,6-第一回转支承,7-第一齿轮,8-连接机构,9-第三动力装置,11-固定圈,12-转动圈,13-第二齿轮,14-第一搅拌臂,15-第三齿轮,16-第二搅拌臂,17-阻隔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反转搅拌机,该正反转搅拌机改进了现有搅拌机单向旋转搅拌的工作模式,通过双动力驱动的同步正反转组合运动解决了目前搅拌机存在的搅拌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该正反转搅拌机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搅拌罐1、第一动力装置2、内层搅拌臂3、第二动力装置4、外层搅拌臂5、第一回转支承6、第一齿轮7以及连接机构8等。搅拌罐,采用现有普通搅拌罐,其属于物料的存放装置,物料的搅拌混匀在搅拌罐内进行。第一动力装置,固定在搅拌机的机架上,主要为内层搅拌臂提供动力输出,一般地,第一动力装置选用电机和减速器组成。内层搅拌臂,搅拌物料所用,为正反转中的里层(即内层),其包括竖直设置的连接轴,横向设置于该连接轴下端的连接臂,以及分别设置于连接臂两端的搅拌件。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装置中减速器的输出轴直接与搅拌臂的连接轴同轴连接,一般地,搅拌臂的连接轴穿过第一回转支承后与减速器输出轴连接。第二动力装置,固定在搅拌机的机架上,位于第一动力装置的一侧,主要为外层搅拌臂提供动力输出,一般地,第二动力装置也选用电机和减速器组成。第一回转支承,由内外圈组合构成,本实施例中第一回转支承的外圈具有外齿,第二动力装置减速器的输出轴上套接的第一齿轮7与第一回转支承外圈上的外齿啮合;与此同时,第一回转支承的外圈下端还连接有由其带动的连接机构8,并在该连接机构上开设有供第一动力装置与内层搅拌臂连接的通孔。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为中空的圆盘状,通孔开设于其中部并贯穿上、下端面,连接机构的上端边缘向外延伸并与第一回转支承的外圈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机构的下端边缘向外延伸并用于安装的外层搅拌臂5。第二动力装置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一回转支承的配合驱动连接机构,从而达到驱动外层搅拌臂转动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外层搅拌臂呈“L”形,其拐角处倒圆角,在其下端还倾斜设有搅拌叶片,该搅拌叶片的作用在于增大与罐内物料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搅拌效果。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在搅拌罐内的底部还设有用于防止物料堆积的阻隔件17。阻隔件17位于搅拌罐I底部的中心并与内层搅拌臂同轴。作为一种优选,阻隔件16为圆柱形钢管。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1、第一动力装置的电机输出动力并由减速器传递至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正反转搅拌机,包括搅拌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第一动力装置(2)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内层搅拌臂(3),第二动力装置(4),以及通过第二动力装置(4)驱动且位于搅拌罐(1)内的外层搅拌臂(5),该外层搅拌臂(5)的转动方向与内层搅拌臂(3)转动方向相反,且二者沿搅拌罐(1)径向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宏劲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