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47978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0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传输装置。该传输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放卷模块、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及收卷模块。张力感测模块包括一个负重单元并置于一组传输轮之间,物件沿着垂直于传输轮的轴心方向的一传输方向传输。物件在通过这组传输轮时会以负重单元的支点为中心形成包覆角,该包覆角小于180度,放卷与收卷模块包括不同的致动单元,并分别电性连接控制模块,这些致动单元使放卷与收卷模块进行物件的放出与收卷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当玻璃厚度降至某一程度时可予以弯曲,形成可挠曲玻璃,其具有可弯曲及高硬度特性,可应用于电子纸(e-Paper)的平面基材、光伏模块中的保护盖、接触传感器、固态发光件与电子器件等。可挠基板的材质可为玻璃、高分子或金属等。目前,薄玻璃可运用卷绕式(roll-to-roll)方式进行传送。虽然可挠玻璃在超薄厚度下,其已具备相当程度的挠曲能力,但其仍会保有材质上的硬脆(brittle)性质,可挠玻璃的强度可能因表面缺陷或刮痕产生应力集中下降2~4倍。任何不稳定的输送力量或者对可挠玻璃的拖拉及扭力都可能造成薄玻璃的破裂。通过卷绕式工艺来传输可挠玻璃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必须面对,才能减少可挠玻璃在传输过程中破裂的机率。其一是可挠玻璃在传输过程中应力过大的问题,包括张力过大与传输偏移等,另一个则是可挠玻璃上下表面受到反复地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可挠基板在传输过程中偏移会导致可挠基板收卷时发生波浪状收卷、基板垄起或侧边不平整,甚至产生皱折或破裂。此外,对于高精度的软性电子产品而言,因为可挠基板在传输过程中偏移,导致工艺上可提供的精度条件受到限制,而无法满足高精度的需求。另外,由于一般卷绕式生产线其可挠基板在输送过程必须经过许多传输轮来输送及转向,通常会交互夹绕于这些传输轮之间,因此可挠基板的上下表面会与这些传输轮互相接触,而使可挠基板的上下表面承受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此种现象可能导致可挠基板发生皱折,甚至破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其在进行传输物件的过程中可避免物件在上下表面受到正向及反向的作用力、提供工艺面不接触滚轮的功能,并可提供物件的传输路径导正。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传输装置,适于沿传输路径传输物件。传输装置包括控制模块、放卷模块、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及收卷模块。放卷模块包括第一致动单元,第一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物件适于卷绕于放卷模块且通过第一致动单元动作而放出。张力感测模块设置于传输路径上,各张力感测模块包括传输轮组及负重单元。负重单元设置于传输轮组且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物件沿传输轮组呈小于180度的包覆角传送。收卷模块包括第二致动单元,第二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物件适于通过第二致动单元动作而卷入收卷模块。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传输装置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致动单元及第二致动单元的转速来决定物件在收卷模块与放卷模块之间的传输张力,并且通过传输轮组形成固定的夹角,称为包覆角,负重单元可感测物件在此包覆角下的张力值并反馈至控制模块,而使控制模块将物件的张力控制在特定范围内,以使物件稳定地传输。此外,本专利技术的传输模块通过偏位导正模块感测物件的偏移状况并带动放卷模块或收卷模块往偏移方向的反向移动,而降低物件的偏移。另外,物件以特定的包覆角接触第一传输轮组与第二传输轮组,以降低物件在传输过程中受到正向与反向的交变作用力而发生破裂的机率,并可使工艺面不接触滚轮,防止工艺失败。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传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放卷模块的示意图;图4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一传输轮与编码器的示意图;图5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二传输轮与米轮的示意图;图6A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一负重单元测量薄玻璃的测试结果示意图;图6B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二负重单元测量薄玻璃的测试结果示意图;图7A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一位置感测单元的测试结果示意图;图7B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第二位置感测单元的测试结果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A:轴线B:工艺区10:薄玻璃12:表面100:传输装置110:控制模块112:放卷机构114:收卷机构120:放卷模块122:第一致动单元124:第一移动平台126:第一快拆板126a:定位销128:第一气涨轴130:第一张力感测模块132:第一传输轮134:第一负重单元140:第一偏位导正模块142:第一位置感测单元144:第三致动单元150:收卷模块152:第二致动单元154:第二快拆板154a:定位销156:第二气涨轴160:第二张力感测模块162:第二传输轮164:第二负重单元170:第二偏位导正模块172:第二位置感测单元174:第四致动单元180:气浮平台180a:多孔表面182:中介层放卷模块182a:第五致动单元182b:第三传输轮182c:第三负重单元184:中介层收卷模块184a:第六致动单元184b:第四传输轮184c:第四负重单元186:中介层190:第一底座192:第二底座194:第二移动平台196:速度测量单元196a:编码器196b:米轮198:静电消除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传输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传输装置的侧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传输装置100适于传输一薄玻璃10。在本实施例中,薄玻璃10可为其他可挠基板,可挠基板的材质可为玻璃、高分子或金属等,其种类不以此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薄玻璃10的厚度在150微米之内,特别是100微米以下;宽度在100厘米以上,特别是200厘米以上;长度在1米以上,特别是10米以长,但薄玻璃10的尺寸并不以上述为限制。本实施例的传输装置100包括一控制模块110、一放卷机构112及一收卷机构114。放卷机构112包括一放卷模块120、一第一张力感测模块130及一第一偏位导正模块140。收卷机构114包括一收卷模块150、一第二张力感测模块160及一第二偏位导正模块170。放卷模块120包括一第一致动单元122,第一致动单元122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10。第一致动单元122可为一伺服马达、一变频马达、一调速马达或其他可以达到速度调整目的的动力系统。薄玻璃10适于卷绕于放卷模块120且通过第一致动单元122动作而放出。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传输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传输装置,适于沿一传输路径传输一物件,该传输装置包括:一控制模块;一放卷模块,包括一第一致动单元,该第一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该物件卷绕于该放卷模块且通过该第一致动单元动作而放出至该传输路径;一收卷模块,该传输路径连接在该放卷模块与该收卷模块之间,该收卷模块包括一第二致动单元,该第二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该物件适于通过该第二致动单元动作而将该物件从该传输路径卷入该收卷模块;以及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设置于该传输路径上,该张力感测模块包括一传输轮组及一负重单元,该负重单元设置于该传输轮组且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该物件表面接触该传输轮组且沿该传输轮组呈小于180度的一包覆角。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2.24 TW 101149584;2012.10.29 US 61/719,5101.一种传输装置,适于沿一传输路径传输一物件,该传输装置包括:
一控制模块;
一放卷模块,包括一第一致动单元,该第一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控
制模块,该物件卷绕于该放卷模块且通过该第一致动单元动作而放出至该
传输路径;
一收卷模块,该传输路径连接在该放卷模块与该收卷模块之间,该收
卷模块包括一第二致动单元,该第二致动单元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该
物件适于通过该第二致动单元动作而将该物件从该传输路径卷入该收卷
模块;以及
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设置于该传输路径上,该张力感测模块包括一
传输轮组及一负重单元,该负重单元设置于该传输轮组且电性连接于该控
制模块,该物件表面接触该传输轮组且沿该传输轮组呈小于180度的一包
覆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包括
一第一张力感测模块,该第一张力感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第一传输轮及一
第一负重单元,该第一负重单元设置于位于中央的该第一传输轮上,该物
件表面接触该些第一传输轮与第二传输轮进行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包括
一第二张力感测模块,该第二张力感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第二传输轮及一
第二负重单元,该第二负重单元设置于位于中央的该第二传输轮上,该物
件表面接触第一传输轮与该些第二传输轮进行传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包括
一第一张力感测模块与一第二张力感测模块,该第一张力感测模块包括至
少三个第一传输轮及一第一负重单元,该第一负重单元设置于位于中央的
该第一传输轮上,该第二张力感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第二传输轮及一第二
负重单元,该第二负重单元设置于位于中央的该第二传输轮上,该物件表
面接触该些第一传输轮与该些第二传输轮进行传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各该第一传输轮与各该第二
传输轮的直径大于3英寸。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各该第一传输轮与各该第二
传输轮之直径大于3英寸。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各该第一传输轮与各该第二
传输轮之直径大于3英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包覆角的范围约在90度至
160度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偏位导正模块,设置于该传输路径上,各该偏位导正模块适于
感测该物件放卷或收卷时的偏移状况并控制该物件沿垂直于该物件的输
送方向的一轴线方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偏位导正模块包括
一第一偏位导正模块,该第一偏位导正模块包括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的
一第一位置感测单元及一第三致动单元,该第一位置感测单元用以感测该
物件的偏移状况,该第三致动单元用以带动该放卷模块沿该轴线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输装置,还包括:
一第一底座,该放卷模块、该至少一张力感测模块及该第一偏位导正
模块位于该第一底座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放卷模块还包括一第一
移动平台,该第三致动单元适于带动该第一移动平台相对于该第一底座沿
该轴线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放卷模块还包括一第一
快拆板及一第一气涨轴,该第一快拆板可拆卸地设置于该第一移动平台,
该第一气涨轴的一端连接至该第一致动单元,该第一气涨轴的另一端套设
于该第一快拆板,呈卷绕状的该物件适于套设至该第一气涨轴。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偏位导正模块包括
一第二偏位导正模块,该第二偏位导正模块包括电性连接于该控制模块的
一第二位置感测单元及一第四致动单元,该第二位置感测单元用以感测该

\t媒体物件的偏移状况,该第四致动单元用以带动该收卷模块沿该轴线移
动。
15.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兴路智强李昌周柯志谕刘锦龙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