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成形机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4704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粉末成形机模架,其在原有的双上冲组件、阴模板组件、固定冲板组件和芯棒气缸组件等基础上加以改进,即所述固定冲板组中的二下冲挡板安装在带有外齿的直柱上部,该直柱的中部还轴向螺接有螺纹柱,同时在固定冲板上还设置有外端露于固定冲板之外的第一操作件,该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传动件与上述直柱相联动。同时一下冲挡板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和原理进行调节,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时,无需再配备相应的挡块来更换,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更换模具的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调节内上冲装置的高度,以便克服上冲模具因制造误差或因磨损修整所带来的缺陷,最终延长上冲模具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粉末成形机部件,尤其指一种粉末成形机模架
技术介绍
粉末成形机模架位于上滑块部件之下,且其自上而下依次由双上冲组件、阴模板组件、一下冲板组件、二下冲板组件、一下冲板和二冲板充填调整装置、固定冲板组件和芯棒气缸组件构成,其中,阴模板组件、一下冲板组件、二下冲板组件、固定冲板组件和芯棒气缸组件是通过四根导柱联接在一起,且一下冲板组件、二下冲板组件可沿着各导柱上、下自由滑动,而一下冲板和二下冲板充填调整装置固定在固定冲板组件上。工作时,将模具按需分别安装在双上冲的外上冲和内上冲上,粉末成形机的主电机带动曲轴转动,动力通过上滑块部件把上冲头压入阴模内,从而来压制成所需的零件。因此,采用上述成形机模架,基本上可满足复杂压制品的成形要求。但以往结构,在实际生产中,都要求配有不同的挡块,以便满足成形品的尺寸要求。显然,这种不同种类挡块的更换,既费时费力,又影响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使用起来并不理想。再者,以往结构中,内上冲尺寸是不可以调节的,因此对于具有一定制造误差的上冲模具,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因磨损而修整过的上冲模具,无法继续使用,导致模具报废,因而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外,在上述阴模板组件中,一下冲出模杆及二下冲出模杆全部为手动调整且还相互独立进行,因此调节时很不方便,且还难免出现各出模杆高度不一致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有可能造成压制过程中的一下冲滑块或二下冲滑块的破碎。因此原结构既增加了操作难度,又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缺陷已是急需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更换挡块,就可压制出不同种类产品的粉末成形机模架,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粉末成形机模架自上而下依次由双上冲组件、阴模板组件、一下冲板组件、二下冲板组件、一下冲板和二冲板充填调整装置、固定冲板组件和芯棒气缸组件构成,其中,所述的固定冲板组件又包括固定在机身导轨上的固定冲板、位于该固定冲板之上的一下冲挡块和二下冲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下冲挡板安装在带有外齿的直柱上部,该直柱的中部还轴向螺接有螺纹柱,同时在所述的固定冲板上还设置有外端露于固定冲板之外的第一操作件,该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传动件与上述直柱相联动。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第一传动件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操作件内端处的第一锥齿轮、与该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并套装在第一旋转柱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操作件即为该第一锥齿轮的转轴,同时在所述的第一旋转柱上还安装有与所述的直柱外螺纹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同时在所述的第一操作件上还可以安装有第一计数器和用来限制第一操作转动的第四锁紧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一下冲挡板也可以安装在带有外螺纹的调节柱上方,在该调节柱外螺接有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与套装在所述螺纹柱下部的第三齿轮相啮合,而所述的固定冲板上还另设有外端伸出于固定冲板的第二操作件,该第二操作件通过第二传动件与上述第三齿轮相联动,这样通过转动第二操作件,即可实现一下冲挡板的高度调节。在这里,该第二传动件也可以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操作件内端处的第三锥齿轮、与该第三锥齿轮相啮合并套装在第二旋转柱上的第四锥齿轮,所述的第二操作件即为第三锥齿轮的转轴,而所述的第二旋转柱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啮合的第四齿轮。同样,在所述的转轴上也可以安装有第二计数器和控制第二操作件转动的第五锁紧套。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的双上冲组件可以包括缸体、外上冲固定板和位于缸体与外上冲固定板之间的外上冲及内上冲,所述缸体内安装有导向块,在该导向块的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内上冲之上且上端面呈斜面状的受压块,在该受压块的上端面放置有侧面带有螺纹孔的斜块,所述缸体侧面固定有一内设第一螺杆的螺套,该第一螺杆的头部与上述斜块的螺纹孔相螺接。同时在内上冲的活塞杆外可以螺纹连接有位于齿轮箱中的螺母,在齿轮箱上还设置有与该螺母相啮合的第二螺杆,该第二螺杆的外端外伸于该齿轮箱而成为第三操作件。作为本技术的再一次改进,所述的阴模板组件包括阴模板、设置在阴模板下方的固定套和位于阴模板上的两根一下冲出模杆及两根二下冲出模杆,所述的各二下冲出模杆外分别螺接有位于上述固定套内的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且该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之间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一过渡齿轮相联动,同时还在固定套上设置有与该第五齿轮相啮合的第三螺杆。所述的各一下冲出模杆外也可以分别螺接有位于上述固定套内的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且该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之间通过相互啮合的第二过渡齿轮相联动,同时还在固定套上设置有与该第七齿轮相啮合的第四螺杆。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的挡块可以通过操作件来调节其高度,也就是对不同种类的产品,无需再配备相应的挡块来更换,因此这样的结构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更换模具的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可按需通过第一螺杆的转动,带动斜块沿受压块的上端面进退,来调节双上冲组件中的内上冲高度,以便克服上冲模具因制造误差或因磨损修整所带来的缺陷,延长上冲模具的使用寿命。再者,在内上冲活塞上设置的螺母,可控制内上冲活塞的伸出量,从而在压制零件时达到充填量的调整目的。另外,在阴模板组件上加设的两套螺纹副装置,可分别实现两根一下冲出模杆、两根二下冲出模杆的联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原因所造成一下冲滑块或二下冲滑块的破碎。因此本技术在压制时,可方便、轻松地进行调节,且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容易实施等特点,所以值得在现有模架中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总装结构图;图2为图1中双上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1中的阴模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俯视图;图6为图4中B-B向剖视图;图7为图5中C-C向剖视图;图8为图1中固定冲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的F-F向剖视图;图11为图8中的D-D向剖视图;图12为图8中的E-E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该粉末成形机模架自上而下依次由双上冲组件1、阴模板组件2、一下冲板组件3、二下冲板组件4、一下冲板和二冲板充填调整装置5、固定冲板组件6和芯棒气缸组件7构成。其中,所述的双上冲组件包括缸体1-9、外上冲固定板1-21、内上冲、导杆1-5以及导柱1-8,参见图2和图3,在缸体的上部设置挂钩1-1、铜套1-2和调整板1-11,挂钩用来与粉末成形机中的上滑块相联接;导杆的下端固定在外上冲固定板上,其上端位于铜套中,可相对于铜套自由滑动;而调整板用来对整个模架进行调整,以便消除安装误差。两导柱固定在外上冲固定板上并向下延伸,用来与阴模板组件进行滑动联接。而所述的外上冲又包括外上冲活塞杆1-19和外上冲缸体1-20,其中,外上冲活塞杆与位于齿轮套1-16内的直齿1-15相螺接,各直齿1-15又通过中间过渡齿轮1-18相啮合,而调节螺杆1-3与直齿1-15相啮合后形成螺杆齿轮副结构。这样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直齿1-15转动,并通过中间过渡齿轮的传动,使两外上冲活塞杆1-19实现联动。同时由于各外上冲活塞杆上设置有键槽结构,又通过第一固定环1-17限制活塞杆转动,因而各外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粉末成形机模架,其自上而下依次由双上冲组件(1)、阴模板组件(2)、一下冲板组件(3)、二下冲板组件(4)、一下冲板和二冲板充填调整装置(5)、固定冲板组件(6)和芯棒气缸组件(7)构成,其中,所述的固定冲板组件(6)又包括固定在导轨(6-7)上的固定冲板(6-4)、位于该固定冲板之上的一下冲挡块(6-1)和二下冲挡板(6-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下冲挡板(6-9)安装在带有外齿的直柱(6-11)上部,该直柱(6-11)的中部还轴向螺接有螺纹柱(6-10),同时在所述的固定冲板上还设置有外端露于固定冲板之外的第一操作件(6-18),该第一操作件通过第一传动件与上述直柱(6-11)相联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增强吴林荣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北仑新港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