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新型螺旋榨油机。该机由喂料装置、齿轮箱、榨膛。螺旋总程,机座和电机等构成,其特点是榨膛壳由左右膛壳由左右膛壳,且用绞链连接;榨圈为轴向剖分式,榨圈一端面铣有出油槽;螺旋总程为分段结构,并设置防泄螺旋;机座上设有油网盘。该机具有结构合理。性能稳定、节省能耗、操作维修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加工各类植物油料。该机问世为我国食品粮油机械业增添了一种新型的螺旋榨油机。(*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所涉及的是一种应用于植物油料加工新型的螺旋榨油机,属于食品加工机械。迄今为止,国内外用于植物油料加工的榨油机,市场上涌现出各式各样。由于,它们在设计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使用中常常会发生物料易溢于齿轮箱,致使齿轮面易损,装拆、更换易损件困难,不利于操作与维修;榨膛壳易损、降低使用寿命;油渣不易分离,出油品质不高、且能耗大等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上述榨油机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稳定、使用与维修方便、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出油品质、延长榨机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的新型螺旋榨油机。本技术所涉及的榨油机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其工作原理是将予处理好的料胚由喂料螺旋压入机膛,借助压榨螺旋的推力,榨圈内曲线对物料的阻力,料胚翻滚时所产生相互之间的内摩擦力挤压,使松散的榨料密度不断地增大,空间容积不断地缩小,使物料由此产生的热量有助于促进料胚蛋白质的变性,破坏物料胶体,增加塑性、降低油的粘性,从而提高压榨效果。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旋榨油机是由喂料装置(1)、齿轮箱(2)、榨膛(3)、螺旋总程(4),机座支架(5)和电机(6),其榨膛(3)由定位圈(7)、榨圈(8)、压紧套(9)、出饼圈(10)、榨膛壳(11、12),压板(14)和榨条(16)等组成;螺旋总程(4)由榨轴(17)、榨螺(19)、出饼头(20)、锁紧螺母(21),手柄(22)和调节栓(23)等组成,其征特是A.榨膛壳分左榨膛壳(11)和右榨膛壳(12),且用铰链连接,铰链与膛壳(11、12)铸成一体,这样有利于装拆、更换易损件,特别是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需抽出螺旋总程(4),给维修者带来方便。榨圈(8)为轴向剖分式,榨圈(8)数为14至18件,榨圈(8)内膛直径为95至108mm,每件榨圈(8)靠近出饼一端的端的端面上铣有200至220条出油槽(24),其槽深为0.4至0.7mm,角度为58°至62°,榨圈(8)两侧均用燕尾槽键(13)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榨条(16)包括榨条(16)出口榨条(15),其条数为16至20根,其中出口榨条(15)为4根;榨条(16)出油间隙为0.42至0.72mm,长为16至20mm,均用在压板(14)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出饼圈(10)和榨圈(8)均条用哈夫压紧套(9),固定可以避免乱牙,导致损坏榨膛壳现象的发生;B.螺旋总程(4)为分两结构,榨螺(19)由七节不同螺距的榨螺(1至7号)组成,在1号榨螺(19)一旁设置3防泄螺旋(18)起到防止溢入齿轮箱(2)的作用,避免齿轮面受损,从而可以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C.机座(5)与电机(6)的道轨结合于一体,机座(5)上设有饼出口(25)和滤油网盘(24),实现油渣分离,可以提高出油质量,减轻下道工序的劳动量。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旋榨油机,其特征是,榨圈(8)数量以17件最佳,其中榨圈1号、4号和5号各为1件,3号为2件,2号为2件,除4号榨圈内膛外,其余均为曲线齿;榨圈(8)内膛直径以φ97.5mm为最好。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旋榨油机,其特征是,出油槽以219条、槽深以0.5mm、角度以60°效果尤佳。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旋榨油机,其特征是,榨条(16)以18根,其中出口榨条(15)为4根,榨条(16)的出油间隙以0.5mm、长以18mm效果为好。本技术所涉及的榨油机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稳定、造价低廉、节省能源、安全省力、出油品质高、使用寿命期长、操作维修方便、易于批量生产等特点;该机可广泛用于加工大豆、棉耔、菜耔、花生仁、核桃仁玉米胚、芝麻、蓖麻、木耔和桐仁等颗粒状植物油料以及米糖等粉状油料;尤其适应于中、小型油料加工的植物油厂与个体油坊使用。该机的问世,为我国粮食品机械行业增添了一种新型的实用螺旋榨油机。附图说明图1新型螺旋榨油机整机主视图图2新型螺旋榨油机整机主右视图图3新型螺旋榨油机榨膛示意图图4新型螺旋榨油机榨膛A-A剖视图图5新型螺旋榨油机榨膛B向剖视图图6新型螺旋榨油机螺旋总程示意图最佳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6叙述如下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旋榨油机是由喂料装置(1)、齿轮箱(2)、榨膛(3)、螺旋总程(4),机座支架(5)和电机(6),其榨膛(3)由定位圈(7)、榨圈(8)、压紧套(9)、出饼圈(10)、榨膛壳(11、12),压板(14)和榨条(16)等组成;螺旋总程(4)由榨轴(17)、榨螺(19)、出饼头(20)、锁紧螺母(21),手柄(22)和调节栓(23)等组成,其征特是A.榨膛壳分左榨膛壳(11)和右榨膛壳(12),且用铰链连接,铰链与膛壳(11、12)铸成一体,这样有利于装拆、更换易损件,特别是在遇到紧急情况下,不需抽出螺旋总程(4),给维修者带来方便。榨圈(8)为轴向剖分式,榨圈(8)数为18件,榨圈(8)内膛直径为75mm,每件榨圈(8)靠近出饼一端的端的端面上铣有200条出油槽(24),其槽深为0.5mm,角度为60°,榨圈(8)两侧均用燕尾槽键(13)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榨条(16)包括榨条(16)出口榨条(15),其条数为16至20根,其中出口榨条(15)为4根;榨条(16)出油间隙为0.42至0.72mm,长为16至20mm,均用在压板(14)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出饼圈(10)和榨圈(8)均条用哈夫压紧套(9),固定可以避免乱牙,导致损坏榨膛壳现象的发生;B.螺旋总程(4)为分两结构,榨螺(19)由七节不同螺距的榨螺(1至7号)组成,在1号榨螺(19)一旁设置3防泄螺旋(18)起到防止溢入齿轮箱(2)的作用,避免齿轮面受损,从而可以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C.机座(5)与电机(6)的道轨结合于一体,机座(5)上设有饼出口(25)和滤油网盘(24),实现油渣分离,可以提高出油质量,减轻下道工序的劳动量。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的螺旋榨油机,由喂料装置(1)、齿轮箱(2)、榨膛(3)、螺旋总程(4),机座支架(5)和电机(6),其榨膛(3)由定位圈(7)、榨圈(8)、压紧套(9)、出饼圈(10)、榨膛壳(11、12),压板(14)和榨条(16)等组成;螺旋总程(4)由榨轴(17)、榨螺(19)、出饼头(20)、锁紧螺母(21),手柄(22)和调节栓(23)等组成,其征特是A榨膛壳分左榨膛壳(11)和右榨膛壳(12),且用铰链连接,铰链与膛壳(11、12)铸成一体;榨圈(8)为轴向剖分式,榨圈(8)数为14至18件,榨圈(8)内膛直径为95至108mm,每件榨圈(8)靠近出饼一端的端的端面上铣有200至220条出油槽(24),其槽深为0.4至0.7mm,角度为58°至62°,榨圈(8)两侧均用燕尾槽键(13)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榨条(16)包括榨条(16)出口榨条(15),其条数为16至20根,榨条(16)出油间隙为0.42至0.72mm,长为16至20mm,均用在压板(14)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出饼圈(10)和榨圈(8)均条用哈夫压紧套(9)固定;B螺旋总程(4)为分两结构,榨螺(19)由七节不同螺距的榨螺(1至7号)组成,在1号榨螺(19)一旁设置3防泄螺旋(18);C机座(5)与电机(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螺旋榨油机,由喂料装置(1)、齿轮箱(2)、榨膛(3)、螺旋总程(4),机座支架(5)和电机(6),其榨膛(3)由定位圈(7)、榨圈(8)、压紧套(9)、出饼圈(10)、榨膛壳(11、12),压板(14)和榨条(16)等组成;螺旋总程(4)由榨轴(17)、榨螺(19)、出饼头(20)、锁紧螺母(21),手柄(22)和调节栓(23)等组成,其征特是:A榨膛壳分左榨膛壳(11)和右榨膛壳(12),且用铰链连接,铰链与膛壳(11、12)铸成一体;榨圈(8)为轴向剖分式,榨圈(8)数为14至18件,榨圈(8)内膛直径为95至108mm,每件榨圈(8)靠近出饼一端的端的端面上铣有200至220条出油槽(24),其槽深为0.4至0.7mm,角度为58°至62°,榨圈(8)两侧均用燕尾槽键(13)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榨条(16)包括榨条(16)出口榨条(15),其条数为16至20根,榨条(16)出油间隙为0.42至0.72mm,长为16至20mm,均用在压板(14)固定在左右膛壳(11、12)上;出饼圈(10)和榨圈(8)均条用哈夫压紧套(9)固定;B螺旋总程(4)为分两结构,榨螺(19)由七节不同螺距的榨螺(1至7号)组成,在1号榨螺(19)一旁设置3防泄螺旋(18);C机座(5)与电机(6)的道轨结合于一体,机座(5)上设有饼出口(25)和滤油网盘(2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黑马实业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