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33709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0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包括外壳、上盖和下盖,外壳内腔内装配有线圈总成、传感器总成、顶杆、顶杆座、线圈顶盖、线圈底座以及管状的电枢铁芯,顶杆一端抵接有阀杆,阀杆与顶杆抵接的一端端部上套设弹簧盖,下盖上设供阀杆滑动导向的阀杆导向套,阀杆导向套一端抵压在弹簧座下方,弹簧盖与弹簧座之间设阀杆弹簧,阀杆另一端串有主气门和副气门,下盖轴向外端延伸有阀壳,阀壳内设有与主气门和副气门对应配合的主气门座和副气门座,主气门座位于阀壳外端端部,副气门座位于阀壳内中部,副气门座和主气门座将阀壳分割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气门配合可靠,气门启闭可靠,使用寿命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包括外壳、上盖和下盖,外壳内腔内装配有线圈总成、传感器总成、顶杆、顶杆座、线圈顶盖、线圈底座以及管状的电枢铁芯,顶杆一端抵接有阀杆,阀杆与顶杆抵接的一端端部上套设弹簧盖,下盖上设供阀杆滑动导向的阀杆导向套,阀杆导向套一端抵压在弹簧座下方,弹簧盖与弹簧座之间设阀杆弹簧,阀杆另一端串有主气门和副气门,下盖轴向外端延伸有阀壳,阀壳内设有与主气门和副气门对应配合的主气门座和副气门座,主气门座位于阀壳外端端部,副气门座位于阀壳内中部,副气门座和主气门座将阀壳分割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气门配合可靠,气门启闭可靠,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专利说明】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
技术介绍
汽车废气是一种不可燃气体即不含燃料和氧化剂,在燃烧室内不参与燃烧,它通过吸收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来降低燃烧温度和压力,以减少氮氧化合物的生成量,进入燃烧室的废气量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废气再循环(EGR)系统用于降低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的排出量,氮和氧只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会发生化学反应,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温度和压力满足了上述条件,在强制加速期间更是如此。当发动机在负荷下运转时,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开启,使少量的废气进入进气歧管,与可燃混合气一起进入燃烧室。现有的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为便于废气进入和热量不过于集中,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的下盖上的阀壳长度较长,且传统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中,为避免废了进入,其采用单气门设置,阀杆的前段支撑主要依靠气门支撑,长时间使用后,气门与气门座多长启闭后,阀杆容易发生微量偏移,气门与气门座的配合存在不可靠,在长时间使用后,气门处容易漏气,存在气门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且为单进气腔设置,线圈的隔热效果差,如中国专利号为200720081395.8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内燃机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中说明书附图1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双气门设置,气门配合可靠,气门启闭可靠,使用寿命长,以及隔热效果好的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包括有外壳,外壳两端设有上、下盖,外壳内腔内装配有线圈总成、传感器总成、顶杆、顶杆座、线圈顶盖、线圈底座以及管状的电枢铁芯,线圈底座支撑在下盖上,所述线圈总成一端经线圈底座支撑在下盖上,线圈底座与下盖之间设有弹簧座,线圈总成另一端经线圈顶盖支撑在上盖上,顶杆座位于所述线圈顶盖与上盖之间,线圈顶盖和线圈底座中间装配所述电枢铁芯,所述顶杆穿过顶杆座并伸入电枢铁芯中孔内,所述顶杆位于电枢铁芯中孔内的一端抵接有阀杆,所述阀杆与顶杆抵接的一端端部上套设有弹簧盖,所述下盖上设有供阀杆滑动导向的阀杆导向套,阀杆导向套一端抵压在弹簧座下方,弹簧盖与弹簧座之间设有阀杆弹簧,阀杆另一端设有气门,所述下盖轴向外端延伸有阀壳,阀壳内设有与气门配合的气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门座包括有同轴布置的主气门座和副气门座,主气门座位于阀壳外端端部,副气门座位于阀壳内中部,所述副气门座和主气门座将阀壳分割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所述阀杆上串设有主气门和副气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双气门设置,解决传统单气门设置下,阀杆支撑不稳固,气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双气门设计,增加支撑点,形成双气门导向,气门装配稳固可靠,启闭稳定可靠,同时采用双气门设计下,形成主进气腔和副进气腔,可对应两个进气管,增加进气腔,进气速率快,避免热集中,且废气经过了主进气腔体,再进入副进气腔,副进气腔中的废气量少和热量少,具有隔热作用,增加对外壳内的线圈总成的隔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进气腔长度大于副进气腔体,主进气腔直径大于副进气腔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进气腔体长,直径大,其容积大,为主要进气,副进气腔体为辅助进气腔体,长度短和直径小,容积小,废气进气量少,且副进气腔靠近线圈总成,废气量少,热量少,起到隔热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杆导向套相对于朝向弹簧座一端的另一端延伸有顺延部,所述阀杆导向套外套设有隔热套,所述隔热套对应阀杆导向套的顺延部一端罩设在阀杆导向套端部形成膨胀腔体,所述下盖内端设有经弹簧座封闭的隔热腔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套形成隔热效果,同时起到对导向套的定位,在膨胀腔体允许导向套的受热膨胀,避免导向套受热破坏,并在下盖内端设有隔热腔体,提高隔热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盖外边缘设有与外壳内腔连通的散热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壳内的热量散出,提高散热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盖的阀壳外壁对应主气门和副气门位置均设有O型圈槽,O型圈槽设有O型密封圈,且所述下盖与外壳连接一端上套设有密封垫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装配后的密封。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垫圈包括有两侧橡胶体和中间支撑片,且外侧的橡胶体的硬度大于内侧橡胶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体为端面密封件,采用三层结构,中间支撑片起到加强和连接作用,便于内外橡胶体的连接,且外侧橡胶体硬度大于内侧橡胶体,增加整体密封弹性的同时,提高耐磨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的立体视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附图1、附图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双气门式废气再循环阀,包括有外壳1,外壳I两端设有上、下盖11、12 ;外壳I经上、下盖11、12封闭形成内腔,外壳I内腔内装配有线圈总成2、传感器总成3、顶杆4、顶杆座41、线圈顶盖51、线圈底座52以及管状的电枢铁芯5 ;线圈底座52支撑在下盖12上,所述线圈总成2 —端经线圈底座52支撑在下盖12上,线圈底座52与下盖12之间设有弹簧座61,线圈总成2另一端经51支撑在上盖11上,顶杆座41位于所述线圈顶盖51与上盖之间,线圈顶盖51和线圈底座52中间装配所述电枢铁芯5,电枢铁芯5外套有隔磁套53,所述顶杆4穿过顶杆座41并伸入电枢铁芯5中孔内,所述顶杆4位于电枢铁芯5中孔内的一端抵接有阀杆6,所述阀杆6与顶杆4抵接的一端端部上套设有弹簧盖62,所述下盖上设有供阀杆6滑动导向的阀杆导向套63,阀杆导向套63一端抵压在弹簧座61下方,弹簧盖62与弹簧座61之间设有阀杆弹簧64,阀杆6另一端设有气门,所述下盖12轴向外端延伸有阀壳121,阀壳121内设有与气门配合的气门座。所述的气门座包括有同轴布置的主气门座122和副气门座123,主气门座122位于阀壳121外端端部,副气门座123位于阀壳121内中部,所述副气门座123和主气门座122将阀壳121分割成主进气腔124和副进气腔125,所述阀杆6上串设有主气门642和副气门643。所述主进气腔124长度大于副进气腔125体,主进气腔124直径大于副进气腔125体,主进气腔124的出气口大于副进气腔125的出气口。主进气腔124体主要进气,副进气腔125体为辅助进气,废气大部分经主进气腔124体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敏翁扬程周义蔡秋异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品一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