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其包括固定基板和接出风管,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固定基部中间位置的通孔内,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上方焊装上限位挡圈,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下方焊装下限位挡圈,固定基板于通孔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的螺装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分别通过上限位挡圈和下限位挡圈卡持固定,且接出风管可相对固定基板转动;在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安装过程中,上述接出风管可任意地转动角度,进而方便接出风管的外延端部连接相应的输送管道。故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装配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其包括固定基板和接出风管,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固定基部中间位置的通孔内,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上方焊装上限位挡圈,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下方焊装下限位挡圈,固定基板于通孔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的螺装固定孔。本技术的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分别通过上限位挡圈和下限位挡圈卡持固定,且接出风管可相对固定基板转动;在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安装过程中,上述接出风管可任意地转动角度,进而方便接出风管的外延端部连接相应的输送管道。故而,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装配方便的优点。【专利说明】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热源回收利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金属制品已逐渐被塑料制品所取代。现有的塑料制品一般采用注塑成型、压缩成型、挤出成型等成型方式制备而成,其中,注塑成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实际塑料加工过程中,贮藏和加工前的塑脂状塑料所吸收的水分会严重影响塑料制品最终的成型质量,例如尼龙、ABS、聚碳酸脂等吸水性较强的塑料;另外,对于吸水性较弱或者非吸水性的塑料而言,塑料表面的湿气污染(水分积聚在塑料颗粒的表面)对塑料制品的成型质量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塑料在注塑加工前应进行适当地除湿干燥处理,以保证得到较好的成型效果。现有的注塑机成型系统一般配置有用于除湿干燥塑料的干燥机,现有的干燥机一般是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提供热源,经加热后的热风从入风口进入料桶并对料桶内的塑料进行除湿干燥处理;对完成除湿干燥处理并从料桶的出风口排出的空气还携带有一定的热量,若这部分热量直接地排入车间,一方面会增加车间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并影响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会增加能耗并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在利用注塑机进行注塑成型加工的过程中,注塑机熔胶筒上所配置的加热器对熔胶筒内的待成型塑料进行加热处理,在此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热量通过加热器散发至外界(例如车间);对于进行工业生产加工的车间来说,加热器所散发的热量一方面会造成工作环境温度升高并使得操作条件恶化,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为解决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注塑加工生产车间配备相应的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即通过该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来循环回收利用注塑机熔胶筒所散发的热量,并通过上述热量来循环加热干燥料桶内的塑料原料。对于现有的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而言,料桶一般设置有出风口和入风口,出风口位于料桶上盖,入风口位于料桶的底部;在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循环利用注塑机熔胶筒所散发热量的过程中,流经料桶的空气经由出风口排出,吸收注塑机熔胶筒热量的空气从入风口进入至料桶。然而,对于料桶而言,其出风管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整个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装配作业的便利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该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设计合理且便于装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包括有装设于料桶上盖的固定基板,固定基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通孔,固定基板于通孔的上方配装有接出风管,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通孔内,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上方焊装有上限位挡圈,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下方焊装有下限位挡圈,固定基板卡装于上限位挡圈与下限位挡圈之间;固定基板于通孔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的螺装固定孔。其中,所述上限位挡圈和所述下限位挡圈分别为呈封闭环状的金属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其包括固定基板和接出风管,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固定基部中间位置的通孔内,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上方焊装上限位挡圈,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的下方焊装下限位挡圈,固定基板于通孔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的螺装固定孔。本技术的接出风管的固定端部分别通过上限位挡圈和下限位挡圈卡持固定,且接出风管可相对固定基板转动;在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安装过程中,上述接出风管可任意地转动角度,进而方便接出风管的外延端部连接相应的输送管道。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装配方便的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 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在图1至图4中包括有:I——料桶2——固定基板21——通孔22——螺装固定孔3—接出风管4—上限位挡圈5-下限位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包括有装设于料桶I上盖的固定基板2,固定基板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通孔21,固定基板2于通孔21的上方配装有接出风管3,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通孔21内,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2的上方焊装有上限位挡圈4,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2的下方焊装有下限位挡圈5,固定基板2卡装于上限位挡圈4与下限位挡圈5之间;固定基板2于通孔21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的螺装固定孔22。其中,本技术的所述上限位挡圈4和所述下限位挡圈5分别为呈封闭环状的金属圈;当然,上述上限位挡圈4和下限位挡圈5结构设计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即上限位挡圈4和下限位挡圈5还可以设计成其他结构形式。本技术的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分别通过上限位挡圈4和下限位挡圈5卡持固定,且接出风管3可相对固定基板2转动;在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安装过程中,上述接出风管3可任意地转动角度,进而方便接出风管3的外延端部连接相应的输送管道。综合上述情况可知,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装配方便的优点。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注塑机余热收集循环系统的料桶出风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装设于料桶(I)上盖的固定基板(2),固定基板(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的通孔(21),固定基板(2)于通孔(21)的上方配装有接出风管(3),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可相对活动地嵌装于通孔(21)内,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2)的上方焊装有上限位挡圈(4),接出风管(3)的固定端部于固定基板(2)的下方焊装有下限位挡圈(5),固定基板(2)卡装于上限位挡圈(4)与下限位挡圈(5)之间;固定基板(2)于通孔(21)的旁侧开设有与料筒上盖的螺丝孔相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焕雄,
申请(专利权)人:吴焕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