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正文

老科技退而不休 全身心兴农富民

访问: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08-01-01 00:00
退休意味着什么?有些人认为就是意味着为之奋斗的事业将戛然而止,意味着人的生理年龄已步入老年期,意味着接近退出人生舞台。可有着近50年党龄,曾获得过“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江阴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孔维新,从原来的乡镇科技办公室主任岗位退休近10年来,矢志不渝地兴农富民,把退休两字“咀嚼”得有滋有味。
讲给农民听

  现年70岁的孔维新已在兴农富民路上坚持走了近10年。2005年他从南京农科院购进了300株宁紫薯1号山芋苗,在自己试种获取成功数据后,于2006年4月先后无偿为周边10多个乡镇的300多名种植户举办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4期,又在2007年9月组建成立了江阴市山芋种植业协会,并注册了“新大康”商标,同时还特邀江苏省农科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教授等进行了种植技术、留种贮藏和深加工及发展前景报告。宁紫薯1号在江阴推广种植的两年中,老孔深入到9个乡镇,52个自然村的108户农民的家中田头,进行现场指导,帮助调剂种苗30多万株,编印发放资料5000多份,全天候开通热线咨询电话。

做给农民看

  早在2000年春天,老孔就租用一家厂区内的3.2亩土地创办银发农技田,为了进一步便利广大农民参观学习,又于2007年将银发农技田搬到经济薄弱、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地方较偏僻的农村老家,计划用二三年的时间,大幅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目前全村29户人家,家家户户在自留地上试种了宁紫薯1号,使得不少收入偏低的中老年人笑得合不拢嘴。孔淑敏夫妻俩在自留地上收获400多公斤紫薯,除留了部分自己吃外,其余的上市场卖了1260元,老两口逢人便夸:种二分田紫心山芋等于种二亩水稻田的收入。老孔的银发农技田还引进试种了航天芝麻、大粒黑花生,台171甘薯等10多个新品。2007年还引进了1200公斤宁粳一号水稻原种,在周边各乡镇试种了400亩,示范种植200亩宁粳一号的江阴市月城镇黄桥村委主任顾金虎一熟水稻就多赚了不少钱,他感慨地说:“科普惠农兴村结硕果,希望科技致富这一工程持久地开展下去,多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带着农民干

  在广大种植户得到实惠后,孔维新又建立宁紫薯1号科技育苗示范户10户,培育宁紫薯1号种植示范户100户,依靠科技种植示范户带动全市千家万户。种苗从2005年的300株发展到2007年的630万株1570亩,种植户也从当年的1户到目前的3000多户,从1个乡镇到10个乡镇。据对20多户种植户的调查统计,平均亩产为1428公斤,每公斤平均价为4元,扣除种苗、肥料、劳务和机耕等费用,每亩净收入4708元,种植户宦金荣利用40亩葡萄园的-沟边种植一行紫心山芋,收获紫薯2.5万斤,净赚了5万元。通过对种植宁紫薯1号的3000户农民的调查显示,70%的农户利用自留地、废弃田、果园等开垦种植,年龄结构大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84岁高龄的吴玉庭种植3亩宁紫薯1号,他逢人就说:“劳动快乐,劳动身体好,劳动家庭和睦。”

帮助农民卖

  把宁紫薯1号种好这仅仅是个开始,关键是卖出好价钱,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孔维新为了摸清市场,先后五次出差山东等地的一些山芋食品加工厂,并将自己在银发农技田里收获的山芋赠送给无锡、常州等周边地区的大酒店,并积极利用地方的各种媒体进行了宣传。2007年9月18日,宁紫薯1号在江阴市山芋种植业协会的帮助下,注册了“新大康”商标,通过礼品盒子、宣传材料等一系列促销活动,苏南苏北的许多客户纷纷上门订购,浙江、山东等地的五家食品行业前来洽谈购销事宜,一些科研院校也将着手为紫心山芋的产业化和深加工作贡献。

  眼下,孔维新正在着手准备召开紫心山芋高产优质研讨会,制订优质高产标准,并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利于带动更多的农民靠科技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