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靖朗专利>正文

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73898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4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装置包含气瓶及充气调节器,其中充气调节器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控制流量且方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气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手动充气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使用机车或自行车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一般来说,机车或自行车需配置有充气装置。当机车或自行车的轮胎因长时间使用或是意外而导致轮胎内的气体漏气时,使用者可利用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充气,当轮胎内的气压达到正常使用状态时,机车或自行车又可正常使用。现有的充气装置,从结构上可区分为手动式与气瓶式两种。手动式的充气装置具有气缸与活塞。气缸具有彼此相对的充气孔以及进气孔。活塞以可活动的方式配置于气缸内。活塞具有圆盘以及直柱。活塞的圆盘略与活塞的口径相同,直柱自进气孔突出至气缸外。当欲对轮胎充气时,充气孔连接轮胎的气嘴或是藉由连接件连接气嘴(例如一气针或一传输管)。接着使用者推动直柱自进气朝向充气孔移动,以使圆盘强迫推动气缸内的气体自缸内朝向充气孔外流动,气体即可进入轮胎内。如此,使用者重复以往复的方式推拉活塞于气缸内相对移动,轮胎即可完成充气。但是,由于手动式充气装置系由人工方式进行充气,若轮胎需要大量充气时,使用者需要大量地付出劳力进行充气,这将造成充气上的不便,同时充气速度较为缓慢。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具有气瓶与传输管。气瓶内填充有高压气体,如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气瓶的开口连接传输管的一端,传输管的另一端连接轮胎。当气瓶的开口被使用者打开并且开口连接传输管时,这种气瓶式充气装置可快速地释放出大量高压气体至轮胎以作为快速充气之用。由于使用者不需要使用劳力进行充气,即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具有省力操作的效果,因此,它渐渐广为使用者使用。但是,现有的气瓶式充气装置在进行充气时,因为气瓶藉由传输管直接连接轮胎,使用者无法直接控制气体的充气流量,这将产生无法正确控制轮胎的气压的问题。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有效调整充气流量的气瓶式充气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从而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控制气体流量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气调节器,其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中,其充气调节器还包括弹性件,气缸与进气组件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中,其进气组件包括按压部,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按压部。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括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别枢设于气缸的相对两侧。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含单向阀,单向阀设置于开口与气室之间。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中,其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容置槽具有内壁面,环形垫圈分别设置于侧壁面与内壁面之间。本技术采用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充气装置,其包括气瓶、气管与充气调节器,充气调节器分别连接气瓶及气管,其中充气调节器包括气缸与进气组件,气缸具有侧壁面、第一气流道、气室及开口,第一气流道贯穿侧壁面且与气室连通,开口与气室连通且连接气管;进气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气流道及进气口,容置槽容置气缸,且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进气口连接气瓶,第二气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进气口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装置中,其充气调节器包含弹性件,气缸与进气组件通过弹性件相互连接。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装置中,其气缸包含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别枢设于气缸的相对两侧。优选地,本技术充气装置中,其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容置槽具有内壁面,环形垫圈分别设置于侧壁面与内壁面之间。采用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充气调节器包含气缸以及进气组件。通过进气组件可相对于气缸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气流道与第二气流道相互连通。气体即可依序经由进气组件、气缸以及气管传输至被充气对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公开的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能够解决现有气瓶式充气装置无法控制气体流量的问题,进而达到充气调节器结构简单、有效控制流量以及方便使用等功效。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剖面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剖切线3-3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充气调节器以及气瓶的作动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充气装置剖面示意图。以上图中符号标记10-充气装置 20-充气调节器30-气缸 32-侧壁面31-第一气流道33-气室331-内表面34-开口35-第一侧351-第一扣持部3511-顶面352-枢轴353-底面36-第二侧361-第二扣持部362-枢轴363-底面37-单向阀38-环形塾圈39-第一止挡面40-进气组件41-容置槽411-容置口412-内壁面42-第二气流道 43-进气口44-按压部45-第二止挡面46-第三止挡面 50-弹性件51-第一端52-第二端60-气瓶61-容置空间70-气管71-第一端72-第二端80-被充气对象81-气嘴Dl-第一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公开一种充气装置及其充气调节器,其适用于对被充气对象进行充气,被充气对象可为轮胎、气囊或球体等物件。以下先介绍充气调节器。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充气调节器20包含气缸30以及进气组件40。充气调节器20的 气缸30具有侧壁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内表面331、开34、第一止挡39、彼此相对的第一侧35以及第二侧36。气室33具有内表面331。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以及内表面331。第一气流道31与气室33连通,开口 34与气室33连通且开口 34用于连接被充气对象。藉此,气流可依序自第一气流道31进入,气流流过气室33及开口 34而流出至外界。在本实施例中,气缸30包含单向阀37,单向阀37设置于开口 34以及气室33之间。气体只能单向自气室33经由单向阀37流出至开口 34。充气调节器20的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进气口 43、第二止挡面45以及第三止挡面46。容置槽41用以容置气缸30,容置槽41具有容置口 411以及内壁面412。气缸30自容置口 411进入容置槽41,且气缸30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40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41内。进气口 43连接气瓶60。第二气流道42具有彼此相对的两端,第二气流道42的一端与侧壁面32连通,第二气流道42的另一端与进气口 43连通。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面45彼此面对,且第一止挡面39以及第二止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22 TW 1012121181.一种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 所述气缸(30)具有侧壁面(32)、第一气流道(31)、气室(33)及开口(34),所述第一气流道(31)贯穿侧壁面(32)且与气室(33)连通,所述开口(34)与气室(33)连通; 所述进气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气流道(42)及进气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气缸(30),且所述气缸以可相对于进气组件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容置槽内,所述第二气流道(42)的两端分别与侧壁面(32)、进气口(43)连通,当外力推动进气组件相对于气缸移动时,第一气流道(31)与第二气流道(42)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调节器(20)还包括弹性件(50),所述气缸(30)与进气组件(40)通过弹性件(50)相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组件(40)包括按压部(44),所述弹性件(50)的一端设置于按压部(4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括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所述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分别枢设于气缸(30)的相对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30)包含单向阀(37),所述单向阀(37)设置于开口(34)与气室(33)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包含至少一个环形垫圈(38),所述容置槽(41)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美芳
申请(专利权)人:林靖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