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圈及应用该音圈的发声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339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声学设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音圈及应用该音圈的发声器件。该音圈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用于接入电流,能使中间衔铁产生S/N极性,分别与上下的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产生吸力或斥力。纵向设置的上受力部、下受力部能在振动过程中,分别进入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的磁间隙内,进而产生驱动力,使得振膜不断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音圈即可实现现有的两个音圈才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在音圈与振膜的器组装过程中,只需将一个音圈与振膜进行连接即可,同时也节省了将两个音圈进行串联的步骤,提高了发声器件的生产效率。

A voice coil and its pronunci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圈及应用该音圈的发声器件
本技术属于声学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音圈及应用该音圈的发声器件。
技术介绍
发声器件是一种将电能转变为声能的常用声电转换器件,其在声放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声器件的种类繁多,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振膜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共鸣)而发出声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有音乐播放、语音提示等发声功能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发声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中,并且被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请参见图1,为目前的一种发声器件,包括振膜5以及两个音圈9’,两个音圈9’分别胶合在振膜5的球顶的正面、反面上。所以,在组装过程中,必须要分别固定两个音圈9’,还要将两个音圈9’进行串联连接,组装步骤多,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音圈及应用该音圈的发声器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声器件需要固定以及串联两个音圈所存在的组装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音圈,所述音圈包括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顶面垂直延伸的上受力部以及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底面垂直延伸的下受力部。进一步的,所述上受力部和/或下受力部呈环状。进一步的,所述环状导电部靠近其中间空心区域的边缘向上垂直延伸形成所述上受力部,所述边缘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所述下受力部。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包括盆架、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位于第一磁钢组与第二磁钢组之间的振膜以及中间衔铁;所述第一磁钢组收容于所述盆架内,所述振膜具有弹性折环以及球顶,所述弹性折环与所述盆架固定连接;所述球顶具有位于边缘的连接区域以及由连接区域围设成的中空区域,所述第二磁钢组位于所述球顶背离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侧边;所述第一磁钢组上设有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钢组上设置有第二磁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音圈,所述音圈的环状导电部与所述球顶的连接区域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衔铁位于所述环状导电部的空心区域内且随振膜同步振动,所述音圈的上受力部对齐所述第二磁间隙,所述下受力部对齐所述第一磁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与所述盆架的形状匹配的盆盖,所述盆架能与所述盆盖相互盖合,并形成空置空间;所述振膜、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以及中间衔铁均收容于所述空置空间内,所述第一磁钢组固定于所述盆架上,所述第二磁钢组固定于所述盆盖上。进一步的,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能相互盖合的上盖与底盖,所述盆架设置于所述底盖的内侧面上,并与所述底盖一体成型;所述盆盖设置于所述上盖的内侧面上,并与所述上盖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衔铁的周缘与所述音圈的环状导电部固定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音圈,其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用于接入电流,能使中间衔铁产生S/N极性,分别与上下的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产生吸力或斥力。纵向设置的上受力部、下受力部能在振动过程中,分别进入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的磁间隙内,进而产生驱动力,使得振膜不断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由此可见,本技术的一个音圈即可实现现有的两个音圈才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在音圈与振膜的器组装过程中,只需将一个音圈与振膜进行连接即可,同时也节省了将两个音圈进行串联的步骤,提高了发声器件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发声器件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声器件的纵向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发声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发声器件中的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2及图3,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包括上盖1、底盖2、盆盖3、盆架4、振膜5、第一磁钢组6、第二磁钢组7、中间衔铁8以及音圈9。上盖1与底盖2能相互盖合。盆架4设置于底盖2的内侧面上,并与底盖2一体成型;请参见图4,盆盖3设置于上盖1的内侧面上,并与上盖1一体成型。盆架4的形状与盆盖3相匹配,上盖1与底盖2盖合时,盆盖3也与盆架4盖合,并形成空置空间100。振膜5位于第一磁钢组6与第二磁钢组7之间,振膜5具有弹性折环51(例如硅胶折环)以及球顶52,弹性折环51与盆架4的顶面固定连接。上述振膜5、第一磁钢组6、第二磁钢组7以及中间衔铁8均收容于空置空间100内。其中,第一磁钢组6收容于盆架4内,并固定在盆架4上。第二磁钢组7固定在盆盖3上,其与第一磁钢组6的位置相对,且两者相距一定间距;即是第二磁钢组7位于球顶52背离第一磁钢组6的一侧边。盆架4的侧壁上开设有出声孔41,从而便于收容空间100内的声音向外传播。球顶52具有位于边缘的连接区域521以及由连接区域521围设成的中空区域522。所述第一磁钢组6上设有第一磁间隙61,所述第二磁钢组7上设置有第二磁间隙71;第一磁间隙61的形状与第二磁间隙71的形状相同,并且两者上下对齐。本实施例的音圈9包括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91、沿环状导电部91的顶面垂直延伸的上受力部92以及沿环状导电部91的底面垂直延伸的下受力部93。具体的,上述环状导电部91靠近其中间空心区域522的边缘向上垂直延伸形成所述的上受力部92,所述边缘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所述的下受力部93。所以,上受力部92和下受力部93的形状均与边缘的形状相同,并呈环状。上述音圈9的环状导电部91与球顶52的连接区域521固定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胶水粘接。当音圈9振动时,振膜5能在音圈9的带动下振动。中间衔铁8位于环状导电部91的空心区域内,中间衔铁8的周缘与音圈9的环状导电部91固定连接,中间衔铁8随振膜5同步振动。音圈9的上受力部92对齐第二磁间隙71,下受力部93对齐第一磁间隙61。从而,音圈9在向上振动的过程中,上受力部92能进入第二磁间隙71内,而当音圈9向下振动时,其下受力部93能进入第一磁间隙61内。向本实施例的音圈9的环状导电部91通入电流后,能使中间衔铁8产生S/N极性,分别与上下的第一磁钢组6、第二磁钢组7产生吸力或斥力。纵向设置的上受力部92、下受力部93能在振动过程中,分别进入第二磁间隙71以及第一磁间隙61内,进而产生驱动力,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包括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顶面垂直延伸的上受力部以及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底面垂直延伸的下受力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包括横向设置的环状导电部、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顶面垂直延伸的上受力部以及沿所述环状导电部的底面垂直延伸的下受力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受力部和/或下受力部呈环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音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导电部靠近其中间空心区域的边缘向上垂直延伸形成所述上受力部,所述边缘向下垂直延伸形成所述下受力部。4.一种发声器件,包括盆架、第一磁钢组、第二磁钢组、位于第一磁钢组与第二磁钢组之间的振膜以及中间衔铁;所述第一磁钢组收容于所述盆架内,所述振膜具有弹性折环以及球顶,所述弹性折环与所述盆架固定连接;所述球顶具有位于边缘的连接区域以及由连接区域围设成的中空区域,所述第二磁钢组位于所述球顶背离所述第一磁钢组的一侧边;所述第一磁钢组上设有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二磁钢组上设置有第二磁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器件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树文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