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94412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4:55
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包括壳内固定座、壳外堵塞件与伸缩弹簧,其中,壳内固定座包括固定前柱体、固定中柱体、固定后柱体,壳外堵塞件包括前插柱、中插柱、后卡体,前、中插柱分别与固定前、中柱体的内腔插入配合,固定中柱体内设置的伸缩弹簧经活塞套与中插柱进行相互驱动,固定后柱体与其上连接的上弧板、下弧板夹成为上卡槽、下卡槽,后卡体所包括的且与中插柱后端相连接的上卡块、下卡块与上卡槽、下卡槽进行对应卡接,且在前柱腔内位于前插柱前端、固定前柱体外侧面之间的部位内嵌入有一个透明观察块。本设计不仅不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进行力矩控制,而且装配/拆除不需要任何工具、易于操作、控制性较强。

A Drawing Clamp Blocking System for Engine Oil Bottom Sh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放油螺塞结构,属于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具体适用于避免螺纹连接的堵拆方式,且不需进行力矩控制。
技术介绍
发动机在达到保养里程时,需要对油底壳内机油进行更换,通过扳手拧松取下油底壳上放油螺塞放出内部机油,再旋紧放油螺塞,重新注入新的机油。目前市场上发动机放油螺塞均采用螺纹形式与油底壳上放油螺塞座连接。对于铝合金和塑料材质油底壳,其强度低于钢质冲压油底壳,市场上经常发生用户更换机油装配油底壳放油螺塞时未按照规定力矩,装配力矩过大导致油底壳上放油螺塞孔螺纹失效,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油底壳放油螺塞孔区域破损开裂现象。授权公告号为CN203856541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10月1日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油底壳放油螺塞,安装在所述油底壳所设放油孔上,所述放油孔由光孔及和所述光孔相接的螺纹孔构成;所述放油螺塞一端和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放油螺塞另一端和所述光孔密封连接。虽然该设计能够保证放油螺塞产生密封性能,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该设计中,放油螺塞与油底壳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而成,导致在装配时必须对放油螺塞进行力矩控制,力矩过小,拧不紧、易脱落;力矩过大,会损坏螺纹,甚至会破坏放油螺塞或油底壳。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螺纹连接、必须进行力矩控制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进行力矩控制的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包括壳内固定座与壳外堵塞件,所述壳内固定座的外壁与油底壳中放油孔的内壁相连接,壳内固定座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该插入腔与壳外堵塞件内的插入柱进行插入配合;所述壳内固定座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前柱体、固定中柱体、固定后柱体,所述固定前柱体、固定中柱体均位于油底壳内,固定后柱体位于油底壳外,固定前柱体内开设有前柱腔,固定中柱体的外壁与放油孔的内壁相连接,固定中柱体内开设有中柱腔,中柱腔的前端与前柱腔相互联通以形成插入腔,中柱腔的后端与固定中柱体内开设的中后孔相通,固定中柱体后端上位于中后孔四周的部位与伸缩弹簧的一端相连接,伸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塞套的内侧面相连接,活塞套的正中部位开设有套内孔,该套内孔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柱腔、中柱腔相通,且活塞套、伸缩弹簧都位于中柱腔内;所述壳外堵塞件包括同轴的前插柱、中插柱、后卡体,所述前插柱的前端与前柱腔进行插入配合,前插柱的后端穿经套内孔后与中插柱的前端相连接以形成插入柱,中插柱的后端穿经中后孔后与后卡体相连接,前插柱、套内孔、中插柱、中后孔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伸缩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伸缩弹簧以中柱腔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现为上下对称。所述活塞套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上引导柱、下引导柱,上引导柱、下引导柱以活塞套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现为上下对称,上引导柱、下引导柱分别与固定前柱体内开设的上引导孔、下引导孔进行插入配合,上引导柱、下引导柱均短于前插柱。所述后卡体包括上卡块、下卡块,所述上卡块、下卡块分别与中插柱后端的顶部、底部相连接,上卡块、下卡块的外侧面均与中插柱后端的外侧面相平齐,上卡块、下卡块以中插柱后端的圆心为对称点呈现为点对称,上卡块、下卡块的宽度小于中插柱后端的半径;所述固定后柱体的正中部位开设有中后孔,固定后柱体的外侧面的顶端与上中连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上中连块的另一端与上弧板的顶端垂直连接,固定后柱体的外侧面的底端与下中连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下中连块的另一端与下弧板的底端垂直连接,上弧板的底端、下弧板的顶端正对设置,所述上弧板、上中连块、固定后柱体的外侧面共夹成一个与上卡块进行卡接配合的上卡槽,所述下弧板、下中连块、固定后柱体的外侧面共夹成一个与下卡块进行卡接配合的下卡槽。所述上卡槽与下卡槽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上弧板的底端、下弧板的顶端之间的距离。所述中插柱的后端开设有一个内凹的驱动柱槽,该驱动柱槽的外槽口与中插柱后端的外侧面相平齐,驱动柱槽的内壁与横驱动杆一端的外侧面相连接,横驱动杆的另一端穿经外槽口后与竖驱动杆的底端垂直连接,横驱动杆、竖驱动杆的交接处位于上弧板、下弧板的外侧。所述上弧板、下弧板的结构一致,均包括圆弧边、一号斜边、二号斜边与水平边,所述圆弧边与水平边正对设置,一号斜边与二号斜边正对设置,圆弧边的两个底端分别与一号斜边、二号斜边的顶端相连接,一号斜边、二号斜边的底端分别与水平边的两端相连接,圆弧边的宽度大于水平边的宽度,水平边的宽度大于上卡块、下卡块的宽度。所述前柱腔内位于前插柱前端、固定前柱体外侧面之间的部位内嵌入有一个透明观察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中,整体部件包括壳内固定座、壳外堵塞件,使用时,壳内固定座中的插入腔(中柱腔、前柱腔)与壳外堵塞件内的插入柱(前插柱、中插柱)进行插入配合,实现对油底壳内机油的密封,而后卡体的固定实现壳内固定座、壳外堵塞件的固定,同时,还通过伸缩弹簧施加中插柱以反弹力,从而提高固定效果,实际操作时,无需扳手拧紧,更无需控制力矩,只需推动后卡体以经中插柱驱动前插柱向前柱腔中插入即可,并以后卡体的固定结束装配,操作简易,连接牢固,不会破坏放油孔、壳内固定座、壳外堵塞件及其周边的零部件。因此,本技术不仅不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进行力矩控制,而且装配工艺简单,易于操作。2、本技术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中,固定后柱体的外侧面的顶端、底端分别与上弧板、下弧板相连接以形成上卡槽、下卡槽,同时,后卡体中的上卡块、下卡块分别与中插柱后端的顶部、底部相连接,上卡块、下卡块与上卡槽、下卡槽对应卡接,装配时,卡块、卡槽的卡接与伸缩弹簧的回弹力相结合,实现后卡体的自动固定,同时起到限位固定的效果,拆除时,卡块、卡槽的解脱与伸缩弹簧的回弹力相结合,实现后卡体的自动松脱,无需借助外来工具,也无需进行力矩控制,操作十分方便。因此,本技术不仅装配、拆除不需要任何工具,而且方便快捷、效率较高。3、本技术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中,中插柱内的驱动柱槽的内壁与横驱动杆一端的外侧面相连接,横驱动杆的另一端穿经外槽口后与竖驱动杆的底端垂直连接,横驱动杆、竖驱动杆的交接处位于上弧板、下弧板的外侧,使用时,通过横驱动杆、竖驱动杆构成的L型把手驱动中插柱进行旋转,以实现卡块、卡槽的卡接与解脱,十分方便高效。因此,本技术的操作难度较低。4、本技术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中,前柱腔内位于前插柱前端、固定前柱体外侧面之间的部位内嵌入有一个透明观察块,使用时,通过透明观察块对前插柱、前柱腔的插入配合,以及中插柱、活塞套的插入配合进行观察,依据观察可对装配之后的堵塞情况进行即时判断,并进行反馈控制。因此,本技术不仅易于观察机油堵塞的即时情况,而且控制性较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2中的中插柱的结构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包括壳内固定座(2)与壳外堵塞件(3),所述壳内固定座(2)的外壁与油底壳(1)中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壳内固定座(2)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24),该插入腔(24)与壳外堵塞件(3)内的插入柱(34)进行插入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内固定座(2)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前柱体(21)、固定中柱体(22)、固定后柱体(23),所述固定前柱体(21)、固定中柱体(22)均位于油底壳(1)内,固定后柱体(23)位于油底壳(1)外,固定前柱体(21)内开设有前柱腔(211),固定中柱体(22)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固定中柱体(22)内开设有中柱腔(221),中柱腔(221)的前端与前柱腔(211)相互联通以形成插入腔(24),中柱腔(221)的后端与固定中柱体(22)内开设的中后孔(222)相通,固定中柱体(22)后端上位于中后孔(222)四周的部位与伸缩弹簧(4)的一端相连接,伸缩弹簧(4)的另一端与活塞套(5)的内侧面相连接,活塞套(5)的正中部位开设有套内孔(51),该套内孔(5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柱腔(211)、中柱腔(221)相通,且活塞套(5)、伸缩弹簧(4)都位于中柱腔(221)内;所述壳外堵塞件(3)包括同轴的前插柱(31)、中插柱(32)、后卡体(33),所述前插柱(31)的前端与前柱腔(211)进行插入配合,前插柱(31)的后端穿经套内孔(51)后与中插柱(32)的前端相连接以形成插入柱(34),中插柱(32)的后端穿经中后孔(222)后与后卡体(33)相连接,前插柱(31)、套内孔(51)、中插柱(32)、中后孔(222)的直径依次增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包括壳内固定座(2)与壳外堵塞件(3),所述壳内固定座(2)的外壁与油底壳(1)中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壳内固定座(2)的内部开设有插入腔(24),该插入腔(24)与壳外堵塞件(3)内的插入柱(34)进行插入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内固定座(2)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前柱体(21)、固定中柱体(22)、固定后柱体(23),所述固定前柱体(21)、固定中柱体(22)均位于油底壳(1)内,固定后柱体(23)位于油底壳(1)外,固定前柱体(21)内开设有前柱腔(211),固定中柱体(22)的外壁与放油孔(11)的内壁相连接,固定中柱体(22)内开设有中柱腔(221),中柱腔(221)的前端与前柱腔(211)相互联通以形成插入腔(24),中柱腔(221)的后端与固定中柱体(22)内开设的中后孔(222)相通,固定中柱体(22)后端上位于中后孔(222)四周的部位与伸缩弹簧(4)的一端相连接,伸缩弹簧(4)的另一端与活塞套(5)的内侧面相连接,活塞套(5)的正中部位开设有套内孔(51),该套内孔(5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柱腔(211)、中柱腔(221)相通,且活塞套(5)、伸缩弹簧(4)都位于中柱腔(221)内;所述壳外堵塞件(3)包括同轴的前插柱(31)、中插柱(32)、后卡体(33),所述前插柱(31)的前端与前柱腔(211)进行插入配合,前插柱(31)的后端穿经套内孔(51)后与中插柱(32)的前端相连接以形成插入柱(34),中插柱(32)的后端穿经中后孔(222)后与后卡体(33)相连接,前插柱(31)、套内孔(51)、中插柱(32)、中后孔(222)的直径依次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弹簧(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伸缩弹簧(4)以中柱腔(221)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现为上下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套(5)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上引导柱(52)、下引导柱(53),上引导柱(52)、下引导柱(53)以活塞套(5)的中轴线为对称线呈现为上下对称,上引导柱(52)、下引导柱(53)分别与固定前柱体(21)内开设的上引导孔(54)、下引导孔(55)进行插入配合,上引导柱(52)、下引导柱(53)均短于前插柱(3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拉伸卡位式发动机油底壳放油堵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卡体(33)包括上卡块(331)、下卡块(332),所述上卡块(331)、下卡块(3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锐周一欣汤超赵月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