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340260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包括: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以使焊接结构的弯曲挠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当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完成后,对焊接结构中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为利用渐宽式火焰进行加热矫正,渐宽式火焰的对应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小的一侧的火焰宽度小于对应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大的一侧的火焰宽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解决了现有反复加热矫正容易对母材出现过烧现象,以及矫正工作时间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矫正
,尤其涉及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
技术介绍
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是底架承载结构关键焊接部件,对机车整体承载起到关键作用。底架中梁组焊件的焊接尺寸及焊接质量和直线度是制造的关键,也是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方面。梁组焊件整体尺寸与直线度不仅影响机车整体承载能力,而且决定机车底架装配及底架机械间各种设备的安装。机车中梁为箱型梁结构,且箱型梁上下盖板板厚不一致,梁中间为鱼腹结构,在焊接过程中变形量不易控制,焊接后需要进行加热矫正。现有技术中,复杂的板厚和结构利用火焰反复加热的方式进行变形量的矫正。但是,反复加热矫正容易对母材出现过烧现象,矫正工作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解决了现有反复加热矫正容易对母材出现过烧现象,以及矫正工作时间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包括: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以使焊接结构的弯曲挠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当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完成后,对焊接结构中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为利用渐宽式火焰进行加热矫正,渐宽式火焰的对应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小的一侧的火焰宽度小于对应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大的一侧的火焰宽度。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具体包括: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至少一次第一加热矫正,第一加热矫正的加热方式为三角形加热或者带状加热。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最后一次第一加热矫正完成后,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的挠度在16-20mm之间。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具体包括:按照焊接结构的总长度,规划加热矫正位置以及矫正点数,进行分段同时加热矫正。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第二加热矫正的矫正方式为上下错开矫正。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对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之前,还包括:标识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对焊接结构中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之前,还包括:标识焊接结构中产生扭转变形的部位。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中的加热矫正次数为至少一次。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为箱型梁的下盖板。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完成后,焊接结构的挠度值为16~20mm,旁弯度为2~3mm,扭曲度为2~3m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利用渐宽式加热方法进行火焰矫正,有效解决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变形及挠度预制工作,以及其他车型箱型梁结构焊后矫正工作。使用渐变式火焰矫正方法,有效解决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出现的焊后旁弯及扭曲变形问题,杜绝三角形加热以及线性加热出现的矫正突变,解决一次矫正失败造成重复矫正的不可恢复性能等,保证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直线度达到设计要求2~3mm,并快速解决焊接变形问题,相对其他矫正方法实际节省矫正一半时间。有效解决焊后变形问题,且加热点及加热范围大大缩减,减少反复加热给母材带来的潜在危害,缩短矫正工作时间,提高中梁结构件的疲劳强度和承受载荷能力。并可以推广至其他箱型梁钢结构件焊接结构矫正应用过程中,提升产品质量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D-D剖视图;图4为图2中G-G剖视图;图5为图2中C-C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中梁下盖板;20—左侧立板;30—右侧立板;40—中梁上盖板;50—凸出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长度方向”、“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以一种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进行加热矫正说明。在此,先对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一种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D-D剖视图;图4为图2中G-G剖视图;图5为图2中C-C剖视图。如图1-图5所示,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包括:中梁下盖板10、左侧立板20、右侧立板30和中梁上盖板40,中梁下盖板10和中梁上盖板40通过左侧立板20和右侧立板30连接,中梁下盖板10、左侧立板20、右侧立板30和中梁上盖板40围成箱型的框架结构。左侧立板20和右侧立板30长度方向的中部上均具有凸出部50,以形成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鱼腹部;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还包括加强筋和安装座等部件,以增加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强度,以及便于机车的零部件与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连接。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采用板材材质为Q420,厚度较其它车型板厚减薄,中梁上盖板40的厚度为8±0.5mm,中梁下盖板10的厚度为13mm±0.5,左侧立板20的厚度和右侧立板30的厚度均为4mm±0.1,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的总长度为18610±2mm,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为高度400±1mm,其中带有鱼腹部高度500±1mm的箱型结构梁,板材强度级别较其他机车使用材料有所提升,板厚减小、长度较长,因此焊接后变形较大。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须保证局部旁弯小于2mm,直线度小于4mm,扭曲弯度小于4mm,挠度值16~20mm,以及组焊后长度变化要求。机车底架中梁组焊件中梁属于箱型梁结构,箱型梁焊接变形主要有五种形式。焊接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以使所述焊接结构的弯曲挠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当所述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完成后,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所述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为利用渐宽式火焰进行加热矫正,所述渐宽式火焰的对应所述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小的一侧的火焰宽度小于对应所述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大的一侧的火焰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以使所述焊接结构的弯曲挠度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当所述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完成后,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扭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所述第二加热矫正处理过程为利用渐宽式火焰进行加热矫正,所述渐宽式火焰的对应所述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小的一侧的火焰宽度小于对应所述焊接结构中扭曲变形较大的一侧的火焰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正处理过程,具体包括:对所述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至少一次第一加热矫正,所述第一加热矫正的加热方式为三角形加热或者带状加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次所述第一加热矫正完成后,所述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的挠度在16-2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焊接结构加热矫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焊接结构中产生弯曲变形的部位进行第一加热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协鹏王明山张卓乔岩陶佳刘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