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021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褪色性等的防眩性硬涂膜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眩性硬涂膜等的特征在于,包括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该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二氧化硅颗粒从膜表面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等的防眩性硬涂膜以及这样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有效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在平板(tablet)型终端或汽车导航等的显示器中,出现了外部光在画面显示面中进行反射而难以辨认显示图像的问题。另一方面,使这些显示器显示黑色时,出现了画面显示面看起来褪色的现象(以下称为褪色性),伴随着近年来的显示器的大型化,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因此,作为解决该外部光反射的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使用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材料的技术。即,在该防眩性硬涂层中,在形成硬涂层时,有利用物理方法使硬涂层的表面粗糙化的方法;在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填料的方法;在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不相溶的两种成分,利用它们的相分离(phaseseparation)的方法等。这些对策均将硬涂层的表面、即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面作为硬涂层的表面(以下相同),并通过在该表面上形成微小的凹凸,从而抑制外部光的正反射,防止荧光灯等外部光的投影。例如,提出了一种在透明基材膜上层叠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为含有大直径微粒、以及比重较该大直径微粒更大且粒径小的小直径微粒的规定厚度的防眩层,大直径微粒的体积比例为0.5%以上且为40%以下,小直径微粒的体积比例为15%以上且为65%以下(参照专利文献1)。在此,作为大直径微粒,公开了平均粒径为0.1~5μm的丙烯酸树脂等树脂颗粒;作为小直径微粒,公开了平均粒径为0.01~0.1μm的氧化锆或二氧化硅等无机颗粒。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3722号公报(专利的权利要求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眩性膜,虽然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多种填料,既能够抑制画面中的眩光感(以下有时仅称为“眩光”)、又能够确保图像可视性的防眩性膜,但是,关于抑制褪色性,没有任何涉及。不仅如此,由于大直径微粒为有机微粒、并且其平均粒径比较大,还出现了不能得到防眩层的厚度薄的防眩性膜、或者当防眩层的厚度厚时防眩性膜发生翘曲的问题。而且,出现了有机微粒容易从硬涂层的表面脱落,而得不到充分的耐擦伤性,进而防眩性因经时而进一步下降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努力,其结果,在以规定比例在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中掺合至少三种颗粒的同时,将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限制在规定值以下,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以及该防眩性硬涂膜的有效的制造方法,所述防眩性硬涂膜通过以规定比例同时使用多种颗粒等,从而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等;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从而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述防眩性硬涂膜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二氧化硅颗粒从该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由于防眩性硬涂层在以规定比例含有至少三种颗粒(B1~B3)的同时,将其厚度限制在规定值以下,因此,能够形成二氧化硅颗粒确实且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是指位于与设置有防眩性硬涂层的塑料基材相反侧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另一个表面。以下相同)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得到一种防眩性硬涂膜,所述防眩性硬涂膜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二氧化硅颗粒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其理由在于,该粉碎二氧化硅颗粒与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相比,粒径分布容易变广,并且具有与其它材料相互间的密着性得到有效提高的趋势。因此,平均粒径比较大的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变得容易存在,能够得到粉碎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变得容易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同时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的防眩性硬涂膜。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1~10μm的范围内的值。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二氧化硅颗粒,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00nm的范围内的值。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高折射率颗粒,其与规定的二氧化硅颗粒和树脂颗粒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2μm的范围内的值。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树脂颗粒,其与规定的二氧化硅颗粒和树脂颗粒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根据JISK7136(2000)测定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整体雾度值为15~40%的范围内的值,内部雾度值为5~38%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外部雾度值为小于40%的值。通过以此方式控制防眩性硬涂层的整体雾度值、乃至控制外部雾度值等,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图像可视性、眩光抑制性等。此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为2H以上。通过以此方式控制表面硬度,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能够得到稳定地具备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特别是单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工序(1)~(3),(1)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5~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以3~30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以4~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2)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基材上,从而形成涂膜的工序;(3)对基材上的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二氧化硅颗粒从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工序。通过以此方式形成以规定比例含有至少三种颗粒(B1~B3)而成的防眩性硬涂膜,能够形成二氧化硅颗粒确实且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膜状固化物)的规定表面突出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一种防眩性硬涂膜,所述防眩性硬涂膜能够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备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附图说明图1(a)~(b)是为了比较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实施方式以及以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13 JP 2017-1158061.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1~10μm的范围内的值。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00nm的范围内的值。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高昌也星野弘气佐佐木遼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