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974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遮板结构包括一遮板本体、一光型调整部、一第一消光区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区域。光型调整部设置在遮板本体上。第一消光区域设置在遮板本体上,且位于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一侧边。第二消光区域设置在遮板本体上,且位于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二侧边。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减少杂散光线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切换光型状态的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技术介绍
首先,在现有车灯装置的设计中,远光灯与近光灯的诉求及规范要求不同,远光灯是要求聚光,以达到远距离照射的目的,而近光灯则要求扩光,以求在近距离中,达到视觉宽广的目的。因此,在车灯装置的设计概念中,通常是将远光灯及近光灯分开设计,也就是各有其专用的灯杯,以分别负责远光灯及近光灯的照明。例如,第TWM353845号专利案所揭露的“行车照明之车灯结构”,是通过各自分开的近灯及远灯模块,以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接着,现有车灯装置的发光模块,可分为卤钨灯及HID灯(气体放电式灯,HighIntensityDischargeLamp),其中卤钨灯的电弧长为5.6毫米(millimeter,mm),HID灯的电弧长为4.3毫米,其集光系统大多采用PES(ProjectorEllipsoidSystem)。而HID灯的主要发光型态是集中在两个电极处,因此,远光灯的聚光可以由靠近光强极高的光点进行配光,而近光灯则可由远离高光强的电弧进行配光。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的发光型态为均匀面光源,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高光强区域,因此也较难在单一透镜的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另外,现有车灯装置若是要在单一透镜架构下设计出远近合一的车灯装置,其整体的体积将会较大,且发光强度也仅能达到符合法规规范的门槛值。接着,现有设置于车用前照灯的发光二极管模块为了要模仿卤钨灯丝及HID灯的电弧长度及大小,都是采用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管封装态样,且因在单一光轴及单一焦点的情况下,只能够使用单一发光模块,因此目前大多采用1毫米*1毫米大小的发光二极管作为基础进行封装。而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管封装态样所指的是通过共晶制程或其他制程将多个发光二极管晶片封装于硅衬底上,因此使得发光二极管的晶粒(晶片,Chip)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为0.2毫米以下,甚至可以小到0.05毫米以下。由于多个发光二极管彼此之间的间距较小,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连续式的发光体。然而,此种连续式的连晶式发光二极管封装态样,在相同亮度下,其价格为通过一般制程所制造的照明用发光二极管的10倍以上。即,一般制程所封装的照明用发光二极管是将单一颗发光二极管的晶粒(晶片,Chip)直接封装,或是将两颗或三颗以上的发光二极管的晶粒直接进行封装。换言之,使用此类发光二极管的封装,为非连晶的架构。再者,非连晶式态样所封装成的发光二极管所指的是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晶粒之间的距离大于0.2毫米或是0.5毫米,甚至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晶粒之间的距离可以到4毫米。此外,现有车灯装置在近灯状态时通常只会点亮位于透镜光轴以上的发光结构,在远灯状态(遮板结构转下时)才会点亮位于透镜光轴以下的发光结构。然而,此种方式无法有效利用发光结构。另外,进一步来说,当车灯装置在近灯状态时,由于可能仍有部分的光线会受到遮板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反射,而形成一透射至透镜中的光线,然而,这些光线会形成一投射在水平线(HH线)以上的杂散的光线,进而影响车灯装置所投射出来的光型。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照明光源,且能够在单一透镜下达到近灯及远灯的切换功能,同时利用遮板结构的特性与车灯装置之间的配置关系,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然成为该项所属
技术人员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以减少光线投射装置的杂散光线。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遮板结构,其包括:一遮板本体;一前侧截止边缘,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一后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以形成一设置在所述遮板本体上的光型调整部,一顶侧表面,所述顶侧表面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以及一消光区域,所述消光区域邻近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更进一步地,所述消光区域包括一第一消光区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区域,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位于所述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位于所述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二侧边。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与所述第二消光区域彼此相互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具有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一消光区域具有一第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二消光区域具有一第二预定宽度,所述预定宽度与所述第一预定宽度的比值介于50至1.1之间,所述预定宽度与所述第二预定宽度的比值介于50至1.1之间。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为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为一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分别邻近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连接于所述前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沟槽具有一第一侧表面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表面的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二沟槽具有一第三侧表面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表面的第四侧表面。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5度至85度之间的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5度至85度之间的第二预设角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75度之间的第三预设角度,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75度之间的第四预设角度。更进一步地,所述顶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90度至165度之间的第五预设角度,所述顶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90度至165度之间的第六预设角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二侧表面与所述顶侧表面之间、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以及所述第四侧表面与所述顶侧表面之间都具有一倒角。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为一第一覆层结构,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为一第二覆层结构,所述第一覆层结构及所述第二覆层结构的吸光率大于30%。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板体结构,所述板体结构设置在所述遮板本体上,所述板体结构具有一朝向一第一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朝向一第二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消光区域,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之间具有所述第二消光区域。更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的其中一部分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的其中一部分与一水平面或者是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更进一步地,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以及一对应于所述前侧表面的后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一第二前侧线段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一第二后侧线段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更进一步地,一凹槽状结构凹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遮板本体;一前侧截止边缘,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一后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以形成一设置在所述遮板本体上的光型调整部;一顶侧表面,所述顶侧表面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以及一消光区域,所述消光区域邻近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26 TW 1071029451.一种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包括:一遮板本体;一前侧截止边缘,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一后侧截止边缘,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彼此相对应设置,以形成一设置在所述遮板本体上的光型调整部;一顶侧表面,所述顶侧表面位于所述遮板本体上,且所述顶侧表面连接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与所述后侧截止边缘之间;以及一消光区域,所述消光区域邻近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光区域包括一第一消光区域以及一第二消光区域,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位于所述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一侧边,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位于所述光型调整部的一第二侧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与所述第二消光区域彼此相互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具有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一消光区域具有一第一预定宽度,所述第二消光区域具有一第二预定宽度,所述预定宽度与所述第一预定宽度的比值介于50至1.1之间,所述预定宽度与所述第二预定宽度的比值介于50至1.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为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为一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分别邻近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所述前侧截止边缘连接于所述前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沟槽具有一第一侧表面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表面的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二沟槽具有一第三侧表面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侧表面的第四侧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5度至85度之间的第一预设角度,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5度至85度之间的第二预设角度。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75度之间的第三预设角度,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0度至75度之间的第四预设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90度至165度之间的第五预设角度,所述顶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具有一介于90度至165度之间的第六预设角度。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一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二侧表面与所述顶侧表面之间、所述前侧表面与所述第三侧表面之间、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之间以及所述第四侧表面与所述顶侧表面之间都具有一倒角。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光区域为一第一覆层结构,所述第二消光区域为一第二覆层结构,所述第一覆层结构及所述第二覆层结构的吸光率大于30%。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板体结构,所述板体结构设置在所述遮板本体上,所述板体结构具有一朝向一第一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一朝向一第二预定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之间具有所述第一消光区域,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之间具有所述第二消光区域。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截止边缘朝向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一倾斜方向,所述顶侧表面的其中一部分沿着所述倾斜方向倾斜,所述顶侧表面的其中一部分与一水平面或者是一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预定倾角,所述预定倾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30度。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遮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板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前侧表面以及一对应于所述前侧表面的后侧表面,其中,所述前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前侧线段、一第二前侧线段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前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前侧线段之间的前侧转折线段,所述后侧截止边缘包括一第一后侧线段、一第二后侧线段以及一连接于或位于所述第一后侧线段与所述第二后侧线段之间的后侧转折线段。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
申请(专利权)人: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