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676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26
一种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一侧处以使用空气冷却制动盘,所述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可以包括制动器冷却管,所述制动器冷却管具有空气移动通道和形成在其侧表面中的通孔以将通道暴露至外侧;其中,制动器冷却管靠近中间冷却器槽的一侧设置使得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通过通孔暴露至通道,使得引入通道的空气与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相接触,并随后被向后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7年3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03185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可以联接至中间冷却器,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这样的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可以联接至中间冷却器槽,所述中间冷却器槽形成中间冷却器以冷却经过中间冷却器的空气,通过上述结构提高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并确保其更容易地安装。
技术介绍
中间冷却器是(在空气被供应至发动机前)冷却待吸入发动机中的空气的设备。这样的中间冷却器已经安装在各种类型的车辆中,因为其帮助小排量的发动机实现高输出。中间冷却器降低待吸入发动机的空气的温度,并相应地增加空气的密度,由此增加发动机输出。通常,中间冷却器与涡轮设备共同使用,其中在发动机中燃烧过的排放气体旋转涡轮以进行空气的压缩,中间冷却器设置在涡轮设备和发动机之间的空气移动路径的中间从而冷却已经被涡轮加热并压缩的空气。中间冷却器被分成风冷型和水冷型,风冷型中通过车辆引入的风(即行驶风)进行冷却,水冷型中通过冷却水进行冷却。其中,风冷型中间冷却器通过芯部单元3和中间冷却器槽4相互联接而配置。如图1A中所示,芯部单元3设置在前端模块1的散热器2的前方下端从而直接地暴露于行驶风,中间冷却器槽4连接至涡轮设备和发动机从而供应已经经过芯部单元3的空气,中间冷却器槽4设置在芯部单元3的一侧(或两侧)上。同时,当设置有中间冷却器的高输出发动机安装在车辆中时,存在相应的高制动性能的需求。亦即,为了增强制动性能,在高性能车辆中,靠近中间冷却器槽4安装制动器冷却管5,以将行驶风的供应引导至制动盘,从而更迅速地冷却制动盘。制动器冷却管5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4的一侧并与中间冷却器槽4具有一定距离,使得其吸入孔面对前侧,而其排放孔在其后侧面对制动盘。这样,制动器冷却管5将行驶风的供应引导至制动盘,从而冷却制动盘,由此抑制制动盘的热变形导致的制动抖动现象和产生的噪音。同时,由于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性能对发动机的输出具有显著影响,中间冷却器的芯部单元3和空气移动通过的中间冷却器槽4可以设置成被行驶风冷却。然而,考虑到在制动器冷却管5的吸入孔需要朝着面对保险杠6的前侧的方向(如图1B中所示)的情况中保险杠6的设计和布局的限制,暴露至行驶风的面积可能有限。亦即,虽然芯部单元3和中间冷却器槽4两者的完整投影面积是“A”且制动器冷却管5的完整投影面积是“D”,但保险杠6的前表面仅在部分“C”中开口,行驶风可能不进入中间冷却器槽4所处的部分“B”。此外,通常,制动器冷却管5和中间冷却器单独地安装,这使得制动器冷却管5和中间冷却器至车体的附接变得复杂。公开于该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考虑到保险杠的尺寸和设计的限制,需要最大化中间冷却器和制动器冷却管的冷却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可以最大化中间冷却器和制动器冷却管的冷却效率,并可以确保其更容易地组装。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目的不限于上述那些,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如下给出的说明可以清楚地理解其他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以上和其他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而实现,所述制动器冷却管配置成通过向后排放从其前侧引入的空气来冷却制动盘,并且安装成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一侧,所述结构包括中间冷却器槽和制动器冷却管,所述制动器冷却管具有在其中限定出的空气移动通道和形成在其侧表面中的通孔从而将通道暴露至侧表面的外侧;其中所述制动器冷却管靠近中间冷却器槽的一侧设置使得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通过通孔暴露至通道,从而使得引入通道的空气与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相接触,并随后被向后排放。制动器冷却管可以在通孔的前侧设置有多个凸块以在空气移动过程中产生涡流。可以设置凸块以形成阵列。对应于所述通孔位置处的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散热片,以增加与经过通道的空气的接触面积。散热片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散热片,散热片可以形成为沿着所述通道开口的方向相互平行,以引导空气的流动。面向制动器冷却管的中间冷却器的外表面和面向中间冷却器槽的制动器冷却管的侧表面可以以一定角度倾斜,中间冷却器槽的上表面和制动器冷却管的下表面以所述角度相互平行。中间冷却器槽和制动器冷却管中的一个可以设置有用于插入螺栓的耳片部分,中间冷却器槽和制动器冷却管可以通过插入所述耳片的螺栓而固定地相互联接。中间冷却器槽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制动器冷却管可以由导热性低于中间冷却器槽材料的材料形成。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将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现或更详细地阐明。附图说明图1A显示根据相关技术的中间冷却器和制动器冷却管安装至前端模块的状态的立体图和局部正视图;图1B是显示在图1A的前端模块的前侧上安装的保险杠的视图;图2是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制动器冷却管联接至中间冷却器槽的状态的视图;图3是显示图2的制动器冷却管与中间冷却器槽分离的状态的视图;图4是显示制动器冷却管和中间冷却器槽的联接状态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图5是显示耳片部分结合至制动器冷却管的状态的视图,耳片部分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螺栓孔。应了解,附图并不必须按比例绘制,其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经过简化了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在此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目的的应用和使用环境加以确定。在这些图形中,附图标记在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指代本专利技术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详细提及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结合加以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理解并再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实例显示在附图中。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且不限于在此描述的实施方案。为了清楚地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省略了与说明书无关的元素的说明,相同或特别相似的元件在整个说明书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明。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或词语不使用典型的或字典所限定的含义而解释,而解释为基于专利技术人可以恰当地定义术语从而以最好的方式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原则而符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要旨的含义和概念。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向后排放从其前侧引入的空气从而冷却制动盘,并且安装成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一侧处。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描述。如图2和图3中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中间冷却器槽20设置成联接至中间冷却器的芯部设备30的一侧或两侧,制动器冷却管10紧密地联接至中间冷却器槽20的外侧(与芯部设备30相对的位置)。制动器冷却管10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所述制动器冷却管配置成通过向后排放从其前侧引入的空气来冷却制动盘,并且安装成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第一侧处,所述结构包括:中间冷却器槽;以及制动器冷却管,其具有在其中限定出的空气移动通道和形成在其侧表面中的通孔,以将所述通道暴露至所述侧表面的外侧;其中,所述制动器冷却管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第一侧处,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通过所述通孔暴露至所述通道,使得引入所述通道中的空气与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相接触,并随后被向后排放。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4 KR 10-2017-00318591.一种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所述制动器冷却管配置成通过向后排放从其前侧引入的空气来冷却制动盘,并且安装成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第一侧处,所述结构包括:中间冷却器槽;以及制动器冷却管,其具有在其中限定出的空气移动通道和形成在其侧表面中的通孔,以将所述通道暴露至所述侧表面的外侧;其中,所述制动器冷却管设置在中间冷却器槽的第一侧处,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通过所述通孔暴露至所述通道,使得引入所述通道中的空气与中间冷却器槽的外表面相接触,并随后被向后排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中,所述制动器冷却管在所述通孔的前侧设置有多个凸块,以在空气移动过程中产生涡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器冷却管的结构,其中,所述凸块设置成形成阵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器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盛宇沈载勋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