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9827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2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在基坑外围打设钢管桩,用于解决临水基坑的水土压力不平衡问题;在基坑外围的支护桩篱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内挡板和外挡板,内挡板和外挡板能够分散水土压力,使得支护桩篱受力较为均匀,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高聚物防渗体能够填充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的土体中的缝隙,从而阻止海水渗入到所挖造的基坑中;这样,基坑中就不会渗入很多海水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在完成基坑的施工作业之后,可以将用于支护的支撑架、内挡板、外挡板和支护桩拆除以便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远海海域中造礁珊瑚、珊瑚藻主要成分为钙质砂(土)。钙质砂通常是指海洋生物(珊瑚、海藻、贝壳等)成因的富含碳酸钙或其它难溶碳酸盐类物质的特殊岩土介质。它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碳酸钙,是长期在饱和的碳酸钙溶液中,经物理、生物化学及化学作用过程(其中包括有机质碎屑的破碎和胶结过程,以及一定的压力、温度和溶解度的变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与陆相沉积物有很大差异的碳酸盐沉积物。由于其沉积过程大多未经长途搬运,保留了原生生物骨架中的细小孔隙等原因,形成的土颗粒多孔隙(含有内孔隙)、形状不规则、易破碎、颗粒易胶结等,使得其工程力学性质与一般陆相、海相沉积物相比有较明显的差异。远海岛礁具有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高强度,缺水、缺材料,环境恶劣、资源匮乏、远离大陆的特点。珊瑚礁工程建设涉及到礁体的工程地质、水动力环境、礁体砂土体特征、砂土层的力学特性、礁体的稳定性等内容,对于像机场跑道等这样的大型岛礁工程,还需要论证填筑人工岛和建筑地基的稳定性,以及需要解决大型工程建设所需的建筑材料短缺问题。在远海岛礁进行土建施工时,由于珊瑚礁砂结构松散,海水特别容易渗入到所挖造的基坑中,这会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向远海运输施工材料非常困难,加之远海岛礁高温高湿高辐射,施工环境极其恶劣,所以运输和施工成本非常高昂,施工材料最好能够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能够便于在远海岛礁进行土建施工,节约施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沿基坑外围设置有由支护桩组成的支护桩篱,支护桩篱的外侧设有外挡板,外挡板的外侧为土体,支护桩篱的内侧设有内挡板,内挡板的内侧为基坑,基坑中设有支撑架,支撑架将内挡板抵在支护桩篱的内侧壁上,所述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优选地,所述基坑被一圈支护桩篱所包围,所述支撑架包括沿内挡板内侧围成一圈的支撑横梁,支撑横梁抵在内挡板上。优选地,所述支护桩篱的内侧围设有一圈内挡板,相邻的两个内挡板靠紧。优选地,所述支护桩为钢管桩。更优选地,所述钢管桩的两侧设有沿钢管桩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管腔,连接管腔的一侧设有沿钢管桩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豁口;相邻的两根钢管桩具有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通过一根沿连接管腔长度方向延伸的工字钢连接,工字钢的腹板插在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的长豁口中,工字钢的两个翼板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中。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桩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沿钢管桩长度方向延伸的槽钢,所述槽钢的槽口由钢管桩的侧壁封堵而形成所述连接管腔,所述长豁口开设在槽钢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腔中灌注有砂浆。与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的建造方法,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的建造方法,用于建造上述技术方案或其任一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包括如下作业步骤:1)选定基坑位置,并准备好施工作业面;2)在基坑的外围打入支护桩而形成支护桩篱;3)开始挖造基坑,并分别在支护桩篱的内侧和外侧插下内挡板和外挡板;4)在内挡板之间撑设支撑架;5)向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进行高聚物注浆而形成高聚物防渗体;6)拆除支撑架、内挡板、外挡板和支护桩。优选地,所述支护桩为钢管桩,钢管桩的两侧设有沿钢管桩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管腔,连接管腔的一侧设有沿钢管桩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豁口;相邻的两根钢管桩具有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通过一根沿连接管腔长度方向延伸的工字钢连接,工字钢的腹板插在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的长豁口中,工字钢的两个翼板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中;在所述步骤5)中,还包括向连接管腔灌注砂浆的步骤。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及建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在基坑外围的支护桩篱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内挡板和外挡板,内挡板和外挡板能够分散水土压力,使得支护桩篱受力较为均匀,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高聚物防渗体能够填充内挡板和外挡板之间的土体中的缝隙,从而阻止海水渗入到所挖造的基坑中;这样,基坑中就不会渗入很多海水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在完成基坑的施工作业之后,可以将用于支护的支撑架、内挡板、外挡板和支护桩拆除以便回收利用。由此可见,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及建造方法能够便于在远海岛礁进行土建施工,节约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的示意图,从基坑顶部向下俯视;图2显示为相邻的两个支护桩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从上往下俯视;图3显示为相邻的两个连接管腔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从上往下俯视;图4显示为支护桩的外侧壁与槽钢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从上往下俯视;元件标号说明1基坑9连接管腔2支护桩篱10长豁口3支护桩11工字钢4内挡板12腹板5外挡板13翼板6支撑架14槽钢7支撑横梁15槽钢的槽口8支撑梁16槽钢的底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沿基坑1外围设置有由支护桩3组成的支护桩篱2,支护桩篱2的外侧设有外挡板5,外挡板5的外侧为土体,支护桩篱2的内侧设有内挡板4,内挡板4的内侧为基坑1,基坑1中设有支撑架6,支撑架6将内挡板4抵在支护桩篱2的内侧壁上,所述内挡板4和外挡板5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由于在基坑1外围的支护桩篱2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内挡板4和外挡板5,内挡板4和外挡板5能够分散水土压力,使得支护桩篱2受力较为均匀,内挡板4和外挡板5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高聚物防渗体凝固之后为柔性的复合材料,能够填充内挡板4和外挡板5之间的土体中的缝隙,从而阻止海水渗入到所挖造的基坑1中;这样,基坑1中就不会渗入很多海水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在完成基坑1的施工作业之后,可以将用于支护的支撑架6、内挡板4、外挡板5和支护桩3拆除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沿基坑(1)外围设置有由支护桩(3)组成的支护桩篱(2),支护桩篱(2)的外侧设有外挡板(5),外挡板(5)的外侧为土体,支护桩篱(2)的内侧设有内挡板(4),内挡板(4)的内侧为基坑(1),基坑(1)中设有支撑架(6),支撑架(6)将内挡板(4)抵在支护桩篱(2)的内侧壁上,所述内挡板(4)和外挡板(5)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是,沿基坑(1)外围设置有由支护桩(3)组成的支护桩篱(2),支护桩篱(2)的外侧设有外挡板(5),外挡板(5)的外侧为土体,支护桩篱(2)的内侧设有内挡板(4),内挡板(4)的内侧为基坑(1),基坑(1)中设有支撑架(6),支撑架(6)将内挡板(4)抵在支护桩篱(2)的内侧壁上,所述内挡板(4)和外挡板(5)之间灌注有高聚物防渗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被一圈支护桩篱(2)所包围,所述支撑架(6)包括沿内挡板(4)内侧围成一圈的支撑横梁(7),支撑横梁(7)抵在内挡板(4)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篱(2)的内侧围设有一圈内挡板(4),相邻的两个内挡板(4)靠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珊瑚礁基坑的可回收式柔性复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孝健谢锦波张曦张海吴心怡吴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