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2323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2:58
燃料供给装置包括:将燃料箱的开口部封闭的凸缘单元(14)、配置在燃料箱内的泵单元(16)、以及将泵单元(16)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凸缘单元(14)的连结机构(18)。连结机构(18)包括:固定侧导轨构件(70),其具有设于凸缘单元(14)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75);以及移动侧导轨构件(72),其具有通道槽形状的导轨槽(84),导轨槽设于泵单元(16)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固定侧导轨构件(70)的导轨部(75)卡合。在移动侧导轨构件(72)的导轨槽(84)的拐角部,形成有缓和应力集中的截面半圆状的凹部(8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燃料供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车辆等的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内燃机、例如发动机供给的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日本特开2012-184760号中公开了一种燃料供给装置。该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侧单元、泵侧单元及连结机构。盖侧单元将在车辆等的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部封闭。泵侧单元具有配置在燃料箱内的燃料泵。连结机构将泵侧单元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盖侧单元。如图9所示,连结机构200包括:设于盖侧单元202的固定侧导轨构件204、以及设于泵侧单元206的移动侧导轨构件208。固定侧导轨构件204具有沿上下方向(在图9中为纸面表背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导轨部205。移动侧导轨构件208具有通道槽形状的导轨槽210,该导轨槽210能够滑动地与固定侧导轨构件204的导轨部205卡合。导轨槽210由进深端面211和一对两槽侧面212形成。在进深端面211和两槽侧面212所成的两拐角部形成有倒圆角形状的倒角部213。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图9所示,虽然在移动侧导轨构件208的导轨槽210的两拐角部形成有倒角部213,但是倒角部213的曲率半径较小。因此,在车辆等发生碰撞时,碰撞时的应力会集中于移动侧导轨构件208的导轨槽210的拐角部(倒角部213)。由此,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龟裂等破损。另外,可以考虑通过增大倒角部213的曲率半径来缓和碰撞时的应力集中。但是,即使欲增大倒角部213的曲率半径,也会与固定侧导轨构件204的导轨部205的顶端部(在图9中为右端部)相干涉。因此,难以增大倒角部213的曲率半径。因此,从过去以来需要一种能够避免对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造成干涉且缓和应力集中于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的燃料供给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侧单元,其将在车辆等的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部封闭;泵侧单元,其具有配置在燃料箱内的燃料泵;以及连结机构,其将泵侧单元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盖侧单元。连结机构具有:固定侧导轨构件,其具有设于盖侧单元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以及移动侧导轨构件,其具有通道槽形状的导轨槽,该导轨槽设于泵侧单元,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卡合。在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形成有缓和应力集中的截面半圆状的凹部。因而,在车辆等发生碰撞时,能够缓和应力集中于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在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形成凹部。因此,与增大拐角部的倒角部的曲率半径的情况不同,能够避免凹部对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造成干涉。由此,能够避免对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造成干涉,并缓和应力集中于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根据另一特征,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具有进深端面和两槽侧面。凹部形成在导轨槽的拐角部处的进深端面,向远离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的方向凹陷。采用该结构,能够维持形成导轨槽的两槽侧面的两侧壁部的强度,并抑制导轨槽的拐角部的应力集中。根据另一特征,在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与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之间,夹装有使相互间的滑动性提高的金属制的滑动构件。因此,能够抑制因两导轨构件直接的滑动接触而导致发生异音。根据另一方案,在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下端部形成有止挡部,该止挡部限制移动侧导轨构件相对于固定侧导轨构件的导轨部过度地向上方移动。因而,在会因箱内压力的变化而变形(膨胀及收缩)的燃料箱收缩时,能够抑制因泵单元向上方的过度移动导致发生不良状况。并且,能够抑制燃料箱的上下方向上的过度收缩。根据另一方案,在止挡部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抑制相对于燃料箱的开口部的开口边缘部的勾挂。因而,能够利用倾斜面抑制在泵侧单元向燃料箱内插入时止挡部勾挂于开口部的开口边缘部。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燃料供给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燃料供给装置的右视图。图4是燃料供给装置的后视图。图5是连结机构的俯视剖视图。图6是连结机构的局部俯视剖视图。图7是连结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燃料供给装置的最低高度状态的右视图。图9是以往例的连结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燃料供给装置将搭载有内燃机即发动机的汽车等车辆所搭载的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发动机供给。在图1~图4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位与车辆的各方位相对应。即,前后方向与车长方向对应,左右方向与车宽度方向对应,上下方向与车高方向对应。其中,燃料供给装置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可以朝向任意方向。如图2及图3所示,燃料供给装置10设置于燃料箱12。燃料供给装置10包括凸缘单元14、泵单元16及连结机构18。燃料箱12为树脂制,形成为具有上壁部20和底壁部21的中空容器状。在上壁部20形成有圆形孔状的开口部23。燃料箱12以使上壁部20和底壁部21为水平状态的方式搭载于车辆(未图示)。在燃料箱12内例如贮存有汽油等液体燃料。其中,燃料箱12会随着箱内压力的变化而变形(主要向上下方向膨胀及收缩)。凸缘单元(盖侧单元)14安装于燃料箱12的上壁部20,将开口部23封闭。凸缘单元14为树脂制,具有圆盘状的凸缘主体(盖构件)25。如图1所示,在凸缘主体25形成有排出口26、电连接器28等。其中,虽未图示,在凸缘主体25的上表面侧,在排出口26连接有与发动机相连的燃料供给配管。另外,在电连接器28连接有外部连接器。在凸缘主体25形成有中空容器状的吸附罐部30。吸附罐部30配置在燃料箱12的开口部23内(参照图2~图4)。对于吸附罐部30的外形,在凸缘主体25的下表面侧的后半部形成为与凸缘主体25呈同心状的半圆筒形状。吸附罐部30具有面向前方的大致平板状的前壁部31。其中,虽未图示,在吸附罐部30内收纳有能够对在燃料箱12内产生的蒸发燃料进行吸附、脱附的吸附材料(例如,活性炭)。在凸缘主体25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与吸附罐部30内连通的蒸发口33、大气口34及吹扫口35。蒸发口33将从设于燃料箱12的通气管(未图示)排出的燃料蒸气导入吸附罐部30内。大气口34在吸附于吸附罐部30的吸附材料的燃料蒸气脱附时将来自大气的空气导入吸附罐部30内。吹扫口35将吸附于吸附罐部30的吸附材料的燃料蒸气排向发动机的进气通路。如图2及图3所示,泵单元16以在上下方向较矮的水平状态(横置状态)载置在燃料箱12内的底壁部21上。泵单元16具有副箱37、燃料泵39及接合构件41等。副箱37具有箱主体43、燃料过滤器45以及底面罩47。箱主体43为树脂制,形成为在下表面侧具有开口部(称作“下表面开口部”)的箱状。箱主体43形成为俯视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状。在箱主体43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将燃料箱12内的燃料向副箱37内导入的开口孔51(参照图1)。燃料过滤器45包括过滤构件49。过滤构件49包括树脂制的无纺布等,形成为俯视呈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四边形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呈扁平状的中空袋状。过滤构件49以将箱主体43的下表面开口部封闭的方式配置。过滤构件49的上表面侧面向箱主体43的内部空间。因此,导入副箱37内的燃料贮存于形成在箱主体43与过滤构件49之间的燃料贮存空间。在过滤构件49内内置有将该过滤构件49保持为膨胀状态的树脂制的内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侧单元,其将在车辆等的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部封闭;泵侧单元,其具有配置在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泵;以及连结机构,其将所述泵侧单元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盖侧单元,所述连结机构具有:固定侧导轨构件,其具有设于所述盖侧单元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以及移动侧导轨构件,其具有通道槽形状的导轨槽,该导轨槽设于所述泵侧单元,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侧导轨构件的所述导轨部卡合,在所述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形成有缓和应力集中的截面半圆状的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1 JP 2016-009524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包括:盖侧单元,其将在车辆等的燃料箱的上壁部形成的开口部封闭;泵侧单元,其具有配置在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泵;以及连结机构,其将所述泵侧单元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盖侧单元,所述连结机构具有:固定侧导轨构件,其具有设于所述盖侧单元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以及移动侧导轨构件,其具有通道槽形状的导轨槽,该导轨槽设于所述泵侧单元,且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固定侧导轨构件的所述导轨部卡合,在所述移动侧导轨构件的导轨槽的拐角部,形成有缓和应力集中的截面半圆状的凹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井达纪吉田耕史饭田阳东慎也武村盛博苅谷宏康森园武明藤原拓人丹羽建介山内健弘
申请(专利权)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