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305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车辆(V)具备:形成车室(11)的地板部的前底板(16);铺设在前底板(16)上的地毯(20);配置于车室(11)的后部的后部座位(10);配置于后部座位(10)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D)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以及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排出冷却高压系统设备(D)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F),其中,在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与地毯(20)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车宽方向空间(S1、S2),排气流路(F)与车宽方向空间(S1、S2)连通。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vehicle which enables the cooling and exhaust of the high voltage system equipment to be dispers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wide, thereby reducing the discomfort of the passengers caused by the bias of the cooling exhaust. The vehicle (V) has the front floor (16) forming the floor section of the car room (11); the carpet (20) laid on the front floor (16); the rear seat (10) of the rear part of the car room (11); the high pressure system device (P) for the rear seat (10) and the high pressure system equipment (D); and the cooling from the high pressure system device (P). The exhaust flow path (F) of the cooling wind after the high voltage system equipment (D) is formed, in which the wide direction space (S1, S2) is formed between the high voltage system equipment (P) and the carpet (20)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wide, and the exhaust flow path (F) connects with the vehicle wide direction space (S1, S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HEV(HybridElectricalVehicle:混合动力电动机动车)及EV(ElectricalVehicle:电动机动车)等车辆中设置有收容蓄电池(高压蓄电池)、DC-DC转换器、逆变器等高压系统设备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车辆具备用于将高压系统设备的温度维持在适当范围内的冷却机构,以便防止异常的温度上升引起的高压系统设备的性能劣化。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中,将冷却风从车室取入到在后部座位的后方下部配置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内,并且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向车室及行李箱分散排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41945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概要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这种车辆中,即使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向车室及行李箱分散排出,在存在排出的排气(热气)的偏颇时,也有可能给乘客带来不适感。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冷却高压系统设备并从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向车内排出的冷却风适当称为“冷却排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使高压系统设备的冷却排气在车宽方向上分散,由此能够减少冷却排气的偏颇引起的乘客的不适感。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方案。第一方案为一种车辆(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V),其具备:形成车室(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1)的地板部的底板(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底板16);铺设在所述底板上的地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地毯20);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后部的后部座位(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座位10);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D)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以及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流路F),其中,在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车宽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宽方向空间S1、S2),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车宽方向空间连通。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空间(S1)形成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空间(S2)形成于从所述底板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上弯部16a)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辆还具备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流路F3)的分支构件(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分支管道14),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向车内排出。第五方案在第四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辆具备: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左侧车身部18L);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以及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所述分支构件配置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右侧,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与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经由所述车宽方向空间与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后方排气流路与朝向车辆右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第六方案在第四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辆具备: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右侧车身部18R);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左侧车身部18L);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S3);及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S4),所述分支构件配置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左侧,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与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经由所述车宽方向空间与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后方排气流路与朝向车辆左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管道21)连通。第七方案在第五方案或第六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车辆具备将暖风向所述车室的脚下空间吹出的加热器管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加热器管道19),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与形成在所述加热器管道与所述地毯之间的管道周边空间(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管道周边空间S5、S6)连通,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管道周边空间向所述车室排出。第八方案在第五方案至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地毯具备用于将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内及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内的所述冷却风向所述车室排出的排气孔(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孔20e)。第九方案为一种车辆(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V),其具备:配置于车室(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室11)的后部的后部座位(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座位10);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D)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体P);以及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排气流路F),其中,所述车辆还具备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右前方排气流路F1)、左前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左前方排气流路F2)及后方排气流路(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方排气流路F3)的分支构件,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向车内排出。第十方案在第九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分支构件在第一分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支部14a)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出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和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任一方,且在比所述第一分支部靠下游的第二分支部(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分支部14b)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和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中的另一方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第十一方案在第九方案或第十方案的车辆的基础上,其中,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在内部收容冷却风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风扇8),所述冷却风扇具备风扇壳体(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风扇壳体8a)、内装于该风扇壳体的旋转风扇(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风扇8b)、以及配置于该旋转风扇的中心部且驱动旋转风扇旋转的马达(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马达8c),进气口(例如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口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其具备:形成车室的地板部的底板;铺设在所述底板上的地毯;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后部的后部座位;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以及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其中,在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车宽方向空间,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车宽方向空间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04 JP 2015-2378051.一种车辆,其具备:形成车室的地板部的底板;铺设在所述底板上的地毯;配置于所述车室的后部的后部座位;配置于所述后部座位下且收容高压系统设备的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以及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排出冷却所述高压系统设备后的冷却风的排气流路,其中,在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车宽方向空间,所述排气流路与所述车宽方向空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空间形成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宽方向空间形成于从所述底板的后端部立起的上弯部的前表面与所述地毯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还具备将所述排气流路分支为右前方排气流路、左前方排气流路及后方排气流路的分支构件,所述冷却风经由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及所述后方排气流路向车内排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具备: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以及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间,所述分支构件配置于所述高压系统设备收容部的右侧,所述右前方排气流路与所述右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左前方排气流路经由所述车宽方向空间与所述左侧前后方向空间连通,所述后方排气流路与朝向车辆右后方的后方排气管道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具备:从所述底板的右端部立起的车辆右侧车身部;从所述底板的左端部立起的车辆左侧车身部;在所述车辆右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右侧前后方向空间;以及在所述车辆左侧车身部与所述地毯之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的左侧前后方向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村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