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1860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25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输装置,其包括多个运输单元,用于标准集装箱与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其中,运输单元包括一对分立的支撑梁和设置于支撑梁上的顶角件和底角件。每个运输单元的一对支撑梁分别置于同一个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的两端,每个运输单元的顶角件中的一个与相邻运输单元顶角件中的一个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与所要堆码的非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运输装置,通过合理地设置顶角件的位置,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宽度的集装箱,方便地实现在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上堆码非标准集装箱。并且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加工,节省材料,能够减轻运输重量,节省了在不使用时运输平台的堆放空间,降低了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物流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非标准集装箱堆码的运输装置。
技术介绍
集装箱是目前国际货运的主要手段。通过集装箱来运输,特别是通过集装箱船来运输集装箱实现了货物的高效运输。为了便于统一运输,对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等制定了一系列的ISO标准。集装箱在储运过程中,通常是集装箱与运输工具之间以及上、下层集装箱之间通过角件及角件之间的扭锁支承和系固。因为ISO标准对集装箱的尺寸特别是角件的尺寸及位置有严格要求,并且,运输工具(比如集装箱船等)也是根据存放标准集装箱的规格进行设计,故标准集装箱之间可以在运输过程中实现统一的堆码和系固,并可以在运输工具上实现紧密排布,相邻的标准集装箱之间空隙很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空间,提高运输效率。但随着现代物流的需要,各种各样非标准的集装箱开始大量生产,其尺寸尤其是角件的尺寸和位置通常是根据使用需要而设定的,与ISO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非标准集装箱既有比标准集装箱宽的集装箱也有比标准集装箱窄的集装箱,非标准集装箱与标准集装箱之间难以正常堆码,上下层集装箱之间的角件无法精确对准,降低了运输的安全性。另外,非标准集装箱在运输工具上无法做到紧密排布,只能间隔较大的距离进行堆码,从而造成运输空间的浪费,提高了运输成本。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运输装置,用于非标准集装箱与标准集装箱以及运输工具之间进行对码,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运输装置,用于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与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其包括沿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布置的多个运输单元。其中,所述运输单元包括:一对分立的支撑梁,每个支撑梁的长度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相适应;其中,每个所述支撑梁包括:至少一对底角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的下部,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以用于与标准集装箱的角件配合;至少一对端部顶角件,设置在支撑梁的上部的两端,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至少一个中间顶角件,设置在沿所述支撑梁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部顶角件之间,并与端部顶角件中的一个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用于与所述非标准集装箱的一个底角件配合;其中,所述运输单元的一对支撑梁分别置于同一个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的两端,每个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与相邻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与所要堆码的非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配合。可选地,所述运输单元的所述中间顶角件为一个。可选地,所述运输单元的所述中间顶角件为两个,两个所述中间顶角件之间的中心距与相邻非标准集装箱的相邻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适应,以与相邻非标准集装箱的相邻底角件配合。可选地,所述运输单元的所述支撑梁为单根横梁。可选地,所述运输单元的所述支撑梁为由两根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相适的长梁以及至少两根短梁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中两根长梁平行设置,所述至少两根短梁用于连接所述两根长梁。可选地,所述运输单元包括至少两对底角件,分别设置于两根所述长梁上,并且所述端部顶角件和所述中间顶角件与所述至少两对底角件中的一对位于同一根长梁上。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可以方便地实现标准集装箱或集装箱运输工具的标准集装箱位与非标准集装箱之间进行堆码。由于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合理地设置顶角件的位置,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宽度的集装箱,既可以适应比标准集装箱宽的集装箱也可以适应比标准集装箱窄的集装箱,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由于集装箱本身为刚性结构,取消了沿集装箱方向的纵梁,使得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加工,节省材料,同时能够减轻运输重量,更节省了在不使用时运输平台的堆放空间,并且可以灵活地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集装箱,从而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和运输成本。附图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技术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A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正视图;图1B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俯视图;图2A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正视图;图2B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俯视图;图3A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立体视图;图3B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的俯视图;以及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堆码非标准集装箱的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了解本技术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和图3B分别示意性的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运输装置的运输单元的三种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由于每个运输单元均由一对相同的支撑梁组成,为简洁起见,附图中仅示出了每种实施方式的运输单元的一根支撑梁。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A和图1B所示,运输单元10包括支撑梁13。支撑梁13为一根钢制横梁。优选地,支撑梁13的长度L1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相适应,这样可以使运输单元10与标准集装箱在宽度方向上对齐,从而实现宽度方向上的紧密排列。在支撑梁13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并且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的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角件的中心相适应,这样运输单元10可以通过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与标准集装箱的角件或集装箱运输设备的标准集装箱位的角件相配合。在支撑梁13的与下部相对的上部设置有两个端部顶角件:第一顶角件12a和第二顶角件12b。其中第一顶角件12a和第二顶角件12b之间的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角件的中心相适应,从而可以与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或标准集装箱运输设备的角件相配合,另外也方便在不使用时多个运输单元10之间进行堆码。在支撑梁13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三顶角件12c,用于与非标准集装箱的一个底角件相配合。通常,第三顶角件12c设置在第一顶角件12a和第二顶角件12b之间。在一排紧密排列的标准集装箱上堆码比标准集装箱窄的非标准集装箱时,在每个标准集装箱顶部均设置一个运输单元10,运输单元10通过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与标准集装箱的顶角件进行配合。通过设置第三顶角件12c的位置,使得第三顶角件12c与第一顶角件12a和第二顶角件12b中的一个的中心距与非标准集装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运输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输装置,用于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与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布置的多个运输单元;其中,所述运输单元包括:一对分立的支撑梁,每个支撑梁的长度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相适应;其中,每个所述支撑梁包括:至少一对底角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的下部,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以用于与标准集装箱的角件配合;至少一对端部顶角件,设置在支撑梁的上部的两端,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至少一个中间顶角件,设置在沿所述支撑梁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部顶角件之间,并与端部顶角件中的一个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用于与所述非标准集装箱的一个底角件配合;其中,所述运输单元的一对支撑梁分别置于同一个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的两端,每个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与相邻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与所要堆码的非标准集装箱的底角件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输装置,用于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与非标准集装箱的堆码,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布置的多个运输单元;其中,所述运输单元包括:一对分立的支撑梁,每个支撑梁的长度与标准集装箱的宽度相适应;其中,每个所述支撑梁包括:至少一对底角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梁的下部,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以用于与标准集装箱的角件配合;至少一对端部顶角件,设置在支撑梁的上部的两端,其中心距与标准集装箱宽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适应;至少一个中间顶角件,设置在沿所述支撑梁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部顶角件之间,并与端部顶角件中的一个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用于与所述非标准集装箱的一个底角件配合;其中,所述运输单元的一对支撑梁分别置于同一个标准集装箱或标准集装箱位的两端,每个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与相邻所述运输单元的至少一个顶角件保持预定的中心距,以与所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龙惠黎泽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