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96144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5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外筒,第一外筒的两端均有通孔。第一外筒内有第一内筒,第一内筒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外筒两端的通孔伸出,且第一内筒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第一内筒的一端有热气进口,另一端有热气出口。第一外筒的一侧有冷气进口,另一侧有冷气出口。第一外筒内的那段第一内筒内均布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内筒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第一内筒开口呈密封配合。换热管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位置对应。其特点是沿第一内筒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间均连接有换热板。该换热器的换热面较大,换热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焚烧炉组件,具体说是焚烧炉系统中使用的进行气气换热的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环保行业内,有机废气都需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够排入大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有机废气的处理一般都要使用废气焚烧炉,其原理是将有机废气引入到废气焚烧炉的燃烧室内,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把可燃的有害有机废气的温度提高到反应温度,从而使有机废气发生氧化分解,使其变成无害的无机气体,再将其排入到大气中。然而,经焚烧炉反应排出的气体往往都带有较高的温度,直接排到大气中会对环境温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通常都需要在焚烧炉的尾端连接气气换热器,气气换热器可对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进行换热降温,使得焚烧炉系统排出的气体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接近,减少对环境温度造成的影响。传统的气气换热器包括外筒,外筒的两端均有通孔;所述外筒内有内筒,内筒的两端分别从外筒两端的通孔伸出,且内筒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所述内筒的一端有热气进口,另一端有热气出口 ;所述外筒的一侧有冷气进口,另一侧有冷气出口 ;所述外筒内的那段内筒内均布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对应的内筒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内筒开口呈密封配合;所述换热管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位置对应。将其热气进口安装在焚烧炉的出气端,从焚烧炉排出的高温气体可从内筒通过,与此同时,将冷气从外筒的冷气进口导入,高温气体通过内筒中段时,冷气从换热管中通过,此时,高温气体与冷气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气体的温度迅速降低,然后再从热气出口排出。该气气换热器的换热面仅为换热管的内外表面,气体在通过换热管的过程中,滞留时间较短,使得换热过程不充分,导致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换热面较大,换热效率较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外筒,第一外筒的两端均有通孔。所述第一外筒内有第一内筒,第一内筒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外筒两端的通孔伸出,且第一内筒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内筒的一端有热气进口,另一端有热气出口。所述第一外筒的一侧有冷气进口,另一侧有冷气出口。所述第一外筒内的那段第一内筒内均布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内筒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第一内筒开口呈密封配合。所述换热管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位置对应。其特点是沿第一内筒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间均连接有换热板。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换热管与换热板呈一体连接。沿所述第一内筒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呈一体连接的换热管和换热板由一块整板依次折板制成。换热管和换热板采用一体连接的折板结构,有利于增加热传导性能,提高换热效率。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第一内筒内在靠近热气进口的一端有进气旋流片。所述进气旋流片包括外环,该外环呈短圆筒形,且其内均布有旋流片单元;所述旋流片单元包括第二外筒和第二内筒,第二外筒和第二内筒间连接有导流片,导流片的一端与第二内筒的外壁间呈切向固定连接,导流片的另一端与第二外筒的内壁呈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外筒与第二内筒呈同心布置;所述旋流片单元的轴线、外环的轴线均与所述第一内筒的轴线相平行。进气旋流片可增加进入该换热器内热气体的旋流度,使其处于湍流状态,热气体可与换热管、换热板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采取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的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在沿第一内筒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间均连接有换热板,即在高温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相邻的换热管间增加了换热板,使得该换热器的换热面由换热管的内外表面和换热板的上下板面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换热面积大大增加,在气体通过时滞留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可确保换热过程较为充分,大大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B-B向的视图;图4是图3中换热管和换热板一体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A-A向的放大视图;图6是图5中旋流片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外筒3,第一外筒3的两端均有通孔。所述第一外筒3内有第一内筒2,第一内筒2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外筒3两端的通孔伸出,且第一内筒2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内筒2的一端有热气进口 1,另一端有热气出口 5。所述第一外筒3的一侧有冷气进口 4,另一侧有冷气出口 7。所述第一外筒3内的那段第一内筒2内均布有换热管8,换热管8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内筒2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8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第一内筒2开口呈密封配合。所述换热管8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 4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 7位置对应。沿第一内筒2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8间均连接有换热板9。如图4所示,所述换热管8与换热板9呈一体连接,且沿所述第一内筒2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呈一体连接的换热管8和换热板9由一块整板依次折板制成。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内筒2内在靠近热气进口 I的一端有进气旋流片6。所述进气旋流片6包括外环10,该外环10呈短圆筒形,其两端呈开口状,且其内均布有旋流片单元11。所述旋流片单元11包括第二外筒111和第二内筒112,第二外筒111和第二内筒112间连接有导流片113,导流片113的一端与第二内筒112的外壁间呈切向固定连接,导流片113的另一端与第二外筒111的内壁呈固定连接,使得第二外筒111与第二内筒112呈同心布置。所述旋流片单元11的轴线、外环10的轴线均与所述第一内筒2的轴线相平行。使用时,将本技术的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的热气进口 I与废气焚烧炉的尾端排气口相连。经废气焚烧炉排出的高温气体,在经过进气旋流片6后,其流动状态由直流变成旋流,湍流度明显提高。而此时,可通过冷气进口 4和冷气出口 7向换热管8内连续不断的通入低温气体,使得换热管8和换热板9的温度明显低于高温气体的温度。这样,湍流的高温气体进入到换热管8和换热板9所在的区域时,高温气体就可与换热管8、换热板9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气体的温度迅速降低,然后再经热气出口 5排入大气中。【主权项】1.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外筒(3),第一外筒(3)的两端均有通孔;所述第一外筒(3)内有第一内筒(2),第一内筒(2)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外筒(3)两端的通孔伸出,且第一内筒(2)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内筒(2)的一端有热气进口(1),另一端有热气出口(5);所述第一外筒(3)的一侧有冷气进口(4),另一侧有冷气出口(7);所述第一外筒(3)内的那段第一内筒(2)内均布有换热管(8),换热管(8)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内筒(2)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8)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第一内筒(2)开口呈密封配合;所述换热管(8)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4)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7)位置对应;其特征在于沿第一内筒(2)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8)间均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焚烧炉用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外筒(3),第一外筒(3)的两端均有通孔;所述第一外筒(3)内有第一内筒(2),第一内筒(2)的两端分别从第一外筒(3)两端的通孔伸出,且第一内筒(2)的外壁与通孔间均呈密封配合;所述第一内筒(2)的一端有热气进口(1),另一端有热气出口(5);所述第一外筒(3)的一侧有冷气进口(4),另一侧有冷气出口(7);所述第一外筒(3)内的那段第一内筒(2)内均布有换热管(8),换热管(8)的两端对应的第一内筒(2)筒壁上均有开口,换热管(8)的两端分别于对应的第一内筒(2)开口呈密封配合;所述换热管(8)均呈平行布置,它们的一端与冷气进口(4)位置对应,另一端与冷气出口(7)位置对应;其特征在于沿第一内筒(2)纵向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换热管(8)间均连接有换热板(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波潘新伟黄文波仇祝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