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使至少一个或多个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多川途板束式换热器,包括板束,板束压紧板,介质输入和输出装置,换热器支架组成。板束由每面至少有一个进口和出口的板片按某种方式互相重叠组装组合而成,介质分配输入和输出装置与板束进出口相对应。本发明专利技术保留了板束式换热器耐高温、高压、传热效率高,压力损失小,结构紧凑等等特点,又具有换热介质组合灵活,使用、适用范围大,热效率组合利用空间宽,便于广泛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使至少一种或多种介质进行热交换的装置,特别是一种热交换介质之间不相互接触的热交换装置。确切讲,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可多用途组合的板束式换热器,蒸发器,再沸器或是反应器。可使至少两个换热介质进入装置内进行热交换的装置。
技术介绍
为使高效节能的板束式换热器技术,满足更多的介质在换热中的不同需求,在保留现有换热技术优越性能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换热器更适应各种热交换介质条件和特殊热交换工艺条件下需求,使它的使用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得以拓宽,增大高效节能换热器对市场应用领域、范围和能源合理综合利用技术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高效节能换热器技术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用途板束式换热器装置,该装置既保留和充分发挥了现有换热技术所有的性能结构优势和优点,还适应至少一个或多个介质换热及特殊换热应用领域要求的场合需求和最佳匹配介质进入和流出,工艺流程编排等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实现方式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板片,在现有板束换热器的性能板片技术结构与技术特征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工艺使用条件和要求,在板片的每面密封边缘上,可设置至少一个介质进口和出口,使换热介质分别流入和流出板片间构成的流道;或设置多个介质进口和出口,让换热介质合理地分配组合性流入和流出板片间构成的流道。将上述板片组装成板束后,根据介质数,流程安排要求的工艺不同,在其进出口处,还可通过合理配置再分流、汇流、分配组合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内的不同形状隔板及接通管设置,可获得与满足不同技术工艺使用要求的换热介质处置,达到更佳换热组合(含介质混合参与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并可使能源得以充分综合利用。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介绍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装置结构,既完全保留继承了板束式换热器的各项技术结构优势特点,如适用各种高、中、低压力和温度介质换热,换热效率高,换热运行反应迅速,压降损耗低,换热元件不易结垢,换热无死区……等技术优点。同时通过对流入和流出各板片间介质的进口数及位置的不同设置,通过合理地配置介质的再分配分流、汇流组合结构装置,可使换热器的适用场合更加宽广,使用、适应性更加灵活和便捷,换热效果更佳。且对换热器工作中的热能转化中的热量资源充分综合利用的效率发挥,具有非常积极作用。在本专利技术的分流、汇流装置内,通过在板束的进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至少一个某种形状隔板或接通管,将至少一个介质与一些流道隔绝,可对换热介质做多流程(串联,并联或混联)设计中采用,使介质的热交换效果,达到最佳换热设计匹配。或让多个介质(至少两个介质及以上),通过隔板或接管,使多个介质在同一台换热器装置内,完成各自的组合热交换(相当数台换热器在同一台装置内完成热交换或组合性完成交叉性热交换)。既可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和效果,降低能耗成本,又可节约换热器使用的占用空间,节省工程投资费用。本专利技术的多进口和多出口装置,也可通过换热器的输入或输出装置,让若干介质组合进入或组合输出换热器,使热效率组合空间增大,可满足各种特定工艺要求的介质换热器的需求。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1,在板束式换热器的板片边缘,使用和应用灵活的进出口开口方式,可以适用不同工艺对换热器的不同技术需求,同时,不降低和影响板束式换热器本身技术所有的多种技术优越功能的正常发挥作用;而且,适应应用领域更广,使用效果更好。2,由板束片带给板束的灵活的进出口方式,解决与放开了工程工艺设计部门,在换热器应用的综合设计中,必须死板地套用换热器进出口方式与换热器标准选择工艺布局条件,去适应与符合换热器使用要求的难题。使得换热组合或热效率组合空间增大,可满足各种工艺技术需求。3,灵活的板束进出口方式与合理配置灵活使用的介质分配组合的分流和汇流结构装置,不但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工艺对换热器不同的使用需求,同时,应用本技术的装置及特点,还可使参与换热的介质的热能资源,可以进行最优化组合设计与使用,让热能资源得到最大化充分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能耗成本。4,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让多个介质(至少两个以上)在同一台换热器内完成数台换热器方可完成的热交换,可节约换热器使用中的占用空间,节省工程投资安装费用。5,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工艺简单,便捷,成本相对较低,可适合、适用不同行业对换热器不同的技术工艺使用需求,便于扩大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中的一种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板片进出口结构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板束组装结构中一种示意图,图4是介质分配组合装置结构中一种分流或汇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在以上图中,1为板片,2为板束,3为压紧板,4为分流、汇流分配组合装置,5为分配组合装置外接管,6为压紧板固定螺栓,7为板片一面进出口,8为板片另一面进出口,9为隔板。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是由板片1按照一定方式永久组合在一起的板束2,在最外侧板面上,用压紧板3和螺栓6固定。在图1给出的实施例中,分配组合装置4,分别与板束2上的介质进出口相对密封连接。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板片1的一种进出口板片。本专利技术中与图2板片相配的第二个板片与第一个板片边缘的进口和出口位置按照一定方式组装相对。将两板片相接触的折边边缘部位焊合固定密封,这时即完成了第一组板片间组装。重复上述组装,直到组装的板片数量达到换热面积设计所需的数量。再将各板片组,用与上述板片组组装相同的方法,再组装,即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板束。在整个板束组装固定完成后,再在板束的两端面用压紧板3和螺栓6对板束进行固定后,在板束的介质进出处,分别组装介质组合分配的输入和输出装置、支座等。即可完成本专利技术的全部主要组装工作。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如上所述,当采用不同的进出口方式和数量,再在板束的进出口处配置不同的介质分配隔板9及介质分配输入和输出装置,见图3和图4,对板束内至少一个介质进行分隔处置,可对介质进行流程组合(串联、并联或混联)。通过对板束内介质采用隔板9处置分隔,可实现在同一台设备内,同时对多个介质进行组合性热交换作业,节省换热器台数及提高热能综合利用能力。降低能耗和工程投资成本。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途板束式换热器,其中包括由至少供两个介质出入换热器的换热板束,设于板束外的两压紧板,用于固定压紧板的螺栓,设于换热器上供介质分别输入和输出板束的分配组合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及换热器支架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板束式换热器的板束的板片结构中,每面至少有一个进口和出口,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流出板片,或多个介质进口或多个介质出口的分配组合,使介质流入和流出板片。板束是由若干层板片以某种方式互相重叠组装组合而成。介质进入和输出板束的流道数量分配或分配组合装置,均与板束上的进口和出口相对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板束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束中的介质,可通过输入装置内至少一个某种形状隔板或外部接管等方式,对板束内至少一个介质或多个介质进行并联,串联或混联流程组合,可让多个介质(至少两个)在同一台换热器内完成热交换(相当于让数台换热器,在同一台装置内同时完成热交换或让多个介质组合性进入换热器完成交叉性热交换)。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使至少一个或多个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多川途板束式换热器,包括板束,板束压紧板,介质输入和输出装置,换热器支架组成。板束由每面至少有一个进口和出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途板束式换热器,其中包括:由至少供两个介质出入换热器的换热板束,设于板束外的两压紧板,用于固定压紧板的螺栓,设于换热器上供介质分别输入和输出板束的分配组合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及换热器支架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板束式换热器的板束的板片结构中,每面至少有一个进口和出口,使换热介质进入和流出板片,或多个介质进口或多个介质出口的分配组合,使介质流入和流出板片。板束是由若干层板片以某种方式互相重叠组装组合而成。介质进入和输出板束的流道数量分配或分配组合装置,均与板束上的进口和出口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锁华,
申请(专利权)人:彭锁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