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772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固定在蜗轮或限位销上,用于调节第一升程限位面或第二升程限位面与限位销之间的距离。由于调节装置固定在蜗轮或限位销上,能够调节第一升程限位面或第二升程限位面与限位销之间的距离,使得偏心轴转过的角度得到调节,从而使得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最大和最小升程得到调节,进一步使得发动机实际的气门升程与理论的气门升程相符合。这样使得发动机整体气门升程水平一致性较好,进一步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点火、燃油燃烧得更充分,油耗相对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恶化以及能源问题越来越紧张,对发动机的燃油性能要求不断提高。如果汽车中发动机燃油不充分,一方面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汽车排出的尾气也会影响环境,因此,需要提高发动机的燃油性能。其中,发动机中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是影响发动机的燃油性能的关键部分。采用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发动机比传统发动机零部件数量多,由于零部件制造或加工过程中会存在误差,这些误差对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精度存在不利的影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中通常设有偏心轴,偏心轴上设有蜗轮,通过蜗轮和限位销的配合来调整偏心轴转角的范围,即调整气门的最大和最小升程。但是,受零部件误差的影响,并且,零部件存在的误差无法消除,现有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存在实际升程与理论升程差异较大的问题,导致发动机间整体气门升程水平一致较差。尤其是当气门实际升程小于理论升程时,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点火、燃油燃烧不充分和油耗较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间气门升程水平一致性差导致的发动机无法正常点火、燃油不充分和油耗较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偏心轴,所述偏心轴上固设有蜗轮,所述蜗轮径向上具有第一升程限位面和第二升程限位面;当所述偏心轴转动时,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或第二升程限位面能够抵靠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固定在发动机缸盖上,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固定在所述蜗轮或所述限位销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或所述第二升程限位面与所述限位销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一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能够由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螺接在所述蜗轮内部。其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一螺杆,所述螺杆由所述限位销的径向插入所述限位销,螺接在所述限位销上。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螺杆上。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还包括螺母,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螺杆上。其中,所述螺杆的一端沿轴向设有内六方或内四方结构。优选地,所述螺杆的与所述限位销接触的表面为平面。其中,所述螺杆的与所述蜗轮接触的表面为平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中,由于调节装置固定在蜗轮或限位销上,能够调节第一升程限位面或第二升程限位面与限位销之间的距离,使得偏心轴转过的角度得到调节,从而使得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最大和最小升程得到调节,进一步使得发动机实际的气门升程与理论的气门升程相符合。这样使得发动机整体气门升程水平一致性较好,进一步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点火、燃油燃烧得更充分,油耗相对较小。【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偏心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蜗轮、定位销与调节装置配合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电机,111-蜗杆,12-蜗轮,13-限位销,14-偏心轴,15-凸轮轴,16-气门,121-第一限位面,122-第二限位面,18-调节臂,19-中间摆臂,101-连接臂,17-调节装置,171-螺杆,172-螺母,1711-内六方或内四方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该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偏心轴14,所述偏心轴14上固设有蜗轮12,所述蜗轮12径向上具有第一升程限位面121和第二升程限位面122 ;当所述偏心轴14转动时,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121或第二升程限位面122能够抵靠限位销13,所述限位销13固定在发动机缸盖(图中未示出)上,还包括调节装置17,所述调节装置17固定在所述蜗轮12或所述限位销13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121或所述第二升程限位面122与所述限位销13之间的距离。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变气门升程机构中,工作过程具体为电机11驱动蜗杆111转动,蜗杆111与蜗轮12啮合,因此蜗轮12在蜗杆111的带动下转动,蜗轮12固设在偏心轴14上,因此,蜗轮12转动则带动偏心轴14转动。偏心轴上还设有调节臂18,调节臂18与中间摆臂19连接,中间摆臂19与连接臂101连接。发动机的曲轴驱动凸轮轴15转动,凸轮轴15上的凸轮驱动中间摆臂19运动,中间摆臂19驱动气门16的开启和关闭。调节臂18 —端可以通过间隙配合装配至偏心轴14上,蜗轮12过盈压装至偏心轴14上,电机11通过驱动蜗轮12转动以实现偏心轴14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上的旋转。偏心轴14在旋转过程中偏心轮做偏心旋转运动,会通过调节臂18带动连接臂101旋转,同时改变中间摆臂19旋转中心的位置,进而改变中间摆臂19的位置,实现气门16升程的连续可变。偏心轴14旋转过程中两个升程限位面:第一升程限位面121和第二升程限位面122与限位销13接触时,分别达到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最小和最大升程。由于调节装置17固定在蜗轮12或限位销13上,能够调节第一升程限位面121或第二升程限位面122与限位销13之间的距离,使得偏心轴14转过的角度得到调节,从而使得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最大和最小升程得到调节,进一步使得发动机实际的气门升程与理论的气门升程相符合。这样使得发动机整体气门升程水平一致性较好,进一步使得发动机能够正常点火、燃油燃烧得更充分,油耗相对较小。具体地,一方面,所述调节装置17可以包括一螺杆171,所述螺杆171的一端能够由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121螺接在所述蜗轮12内部。蜗轮12在径向方向上可以设有内螺纹的螺孔,以使螺杆171能够旋入螺孔中。假设第一升程限位面121为最小升程端面,当需要增大第一升程限位面121与限位销13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将螺杆171从螺孔中旋出一定距离,以满足需求。参见图3和图4,另一方面,所述调节装置17可以包括一螺杆171,所述螺杆171由所述限位销13的径向插入所述限位销13,螺接在所述限位销13上。限位销13在径向方向上可以设有内螺纹的螺孔,以使螺杆171能够旋入螺孔中。假设第一升程限位面121为最小升程端面,当需要增大第一升程限位面121与蜗轮12之间的距离时,可以将螺杆171从螺孔中旋出一定距离,以满足需求。进一步地,所述调节装置17还包括螺母172,所述螺母172螺接在所述螺杆171上。该螺母172可以起到锁紧的作用,能够将螺杆171固定在限位销13或蜗轮12上,达到避免螺杆171在受冲击力和/或振动的情况下发生松动而导致可变气门升程失效的目的,同时螺母172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螺杆171的有效螺纹连接长度,提高可靠性。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螺杆171的一端沿轴向设有内六方或内四方结构1711,以便于安装和拆卸,具体地,可以按照扳手的形状制作内六方或内四方结构1711。当然,在螺杆的一端沿轴向设有的内部结构,不局限于内六方或内四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气门升程机构,包括偏心轴(14),所述偏心轴(14)上固设有蜗轮(12),所述蜗轮(12)径向上具有第一升程限位面(121)和第二升程限位面(122);当所述偏心轴(14)转动时,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121)或第二升程限位面(122)能够抵靠限位销(13),所述限位销(13)固定在发动机缸盖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17),所述调节装置(17)固定在所述蜗轮(12)或所述限位销(13)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升程限位面(121)或所述第二升程限位面(122)与所述限位销(13)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柏超徐黎明李冠宇陈超胡佳佳尹吉张文龙刘涛刘胜强房艳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