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999801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3 0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该装置的支柱位于镀铬墨辊和调墨轮之间,支柱与侧板固连,镀铬墨辊和镀铜墨辊墨辊分别与电机连接;调墨轮包括调墨圈、滚动轴承和固定块;调墨轮为多个,分别间隔安装在支柱上;支柱为长方体结构,支柱的一侧间隔地开有多个气缸;支柱的另一侧对应间隔地开有多个圆柱孔,每个气缸内装有活塞,活塞外侧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的凹槽配合;每个圆柱孔内装有弹簧,弹簧末端与定位钢球连接,定位钢球卡入定位块侧壁的卡槽内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变了以往调墨设备需要手动调节油墨浓度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油墨浓度的调节精度,大大节省了原材料,节省了操作人员的调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该装置的支柱位于镀铬墨辊和调墨轮之间,支柱与侧板固连,镀铬墨辊和镀铜墨辊墨辊分别与电机连接;调墨轮包括调墨圈、滚动轴承和固定块;调墨轮为多个,分别间隔安装在支柱上;支柱为长方体结构,支柱的一侧间隔地开有多个气缸;支柱的另一侧对应间隔地开有多个圆柱孔,每个气缸内装有活塞,活塞外侧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的凹槽配合;每个圆柱孔内装有弹簧,弹簧末端与定位钢球连接,定位钢球卡入定位块侧壁的卡槽内定位。本技术改变了以往调墨设备需要手动调节油墨浓度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油墨浓度的调节精度,大大节省了原材料,节省了操作人员的调墨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专利说明】—种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机自动调墨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印刷机用的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技术背景现代社会中,印刷机广泛应用于纺织、皮革、广告、塑胶、陶瓷、礼品、包装等行业。调墨系统是印刷机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印刷过程中,油墨浓度控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印品质量的高低,没有性能良好的调墨装置,就难以准确地调节印刷所需的油墨浓度的大小,难以印刷出闻品质的印品。调墨系统的使用和改进,可以大大提闻印刷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刷行业的健康发展。旧式的调墨方式是把一色印刷机的工作宽度平均分成25个分区,每一个分区有一个调墨螺杆。工作时通过控制25根调墨螺杆的进出量来调节墨刀与墨辊之间的间隙大小,从而调节对应分区的油墨浓度。该调墨方式经历了人工调节和自动调节的发展过程。人工调节方式是操作人员一个分区接着一个分区手动调节螺杆的进出量,从而调节墨刀与墨辊之间的间隙。调节所用的时间很长,对油墨浓度的调节精度低,而且对油墨的浪费较大。随着JDF技术的发展,旧式的调墨方式得到很大改进,实现了自动调节。其原理为:在工作宽度的每个分区安装了一个伺服电机,油墨浓度数据下载到印刷机之后,控制台得到数据并将其传输给伺服电机,通过电机的转动来调节墨刀和墨辊之间的间隙,大大提高了浓度调节的精度和效率,节省了材料。但该自动调节方式需要将数据事先下载到印刷机,而且设备成本高,安装、保养和使用都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调墨精度高,成本低,省力的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一种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包括支柱、镀铬墨辊、调墨轮、镀铜墨辊、气缸、活塞、圆柱孔、弹簧、定位钢球、电磁阀和PLC ;支柱位于镀铬墨棍和调墨轮之间,支柱与侧板固连,镀铬墨辊和镀铜墨辊分别通过轴承与侧板连接,镀铬墨辊和镀铜墨辊墨辊分别与电机连接;所述调墨轮包括调墨圈、滚动轴承和固定块;调墨轮为多个,分别间隔安装在支柱上;固定块为左右两块,两个固定块之间套入支柱,调墨圈和固定块之间装有滚动轴承,调墨圈与滚动轴承外圈过盈配合,轴承内圈与固定块外部圆柱面过盈配合;支柱为长方体结构,支柱的一侧间隔地开有多个气缸;支柱的另一侧对应间隔地开有多个圆柱孔,气缸和圆柱孔的个数与调墨轮个数相同;每个气缸内装有活塞,活塞外侧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固定块侧壁上设有的凹槽配合;每个圆柱孔内装有弹簧,弹簧末端与定位钢球连接,定位钢球卡入定位块侧壁的卡槽内定位;支柱上部安装有多个电磁阀,电磁阀的个数与调墨轮个数相同,每个电磁阀都与PLC连接;支柱的内部开有贯通支柱两端的通气管道,通气管道通过通气孔与电磁阀入气孔相通,电磁阀的排气孔与气缸的气体孔道连通,支柱的每个圆柱孔的外侧开有一个排气孔道,排气孔道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电磁阀的排气孔连接,电磁阀排气孔口再与气缸的气体孔道连通,形成排气气路。为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目的,所述调墨圈的个数优选为34个。所述支柱的上下两个面与固定块的对应面之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排气孔道和气体孔道的直径为10mm。所述支柱通过螺栓与侧板固连。所述滚动轴承优选为深沟球轴承。应用上述装置的PLC控制的电子调墨方法:缩气体首先通入通气管道,PLC通过指令控制电磁阀处于“通气开”状态,连通通气管道与气缸气体孔道间的气路,高压气流便从通气管道进入气缸,并推动活塞向外移动,活塞又推动了调墨圈内的固定块移动,从而推动调墨轮向镀铬墨锟移动,高压气体通气时间长短则由PLC设定,当通气达到预定时间后,PLC通过指令使电磁阀断电,结束通气;气缸底部的气体孔道通过电磁阀与圆柱孔边缘的排气孔道连通,使气缸排气;圆柱孔内装有弹簧,通气过程中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气缸开始排气时,弹簧的回复力推动固定块回移,从而推动调墨轮重新靠向镀铜墨锟,实现PLC控制的电子调墨。本技术采用数值量来控制调墨轮和墨锟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油墨浓度,改变了传统的调节墨棍和墨刀间隙的调墨方法,提闻了调墨精度,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劳动力,也节省了原料,降低了成本。迄今为止,还未见到过用电子方法控制调墨轮和墨锟之间的微小距离来调节油墨浓度的机械装置的报道。本技术通过PLC控制设备人机界面上的按键设定每个调墨轮所对应的气缸通气量(即设定调墨轮和镀铬墨辊之间所需的距离),通过计算机人工设定每个电磁阀的通电时间,电动机驱动镀铬墨锟和镀铜墨锟转动,然后电磁阀通电,气体通入支柱内的管道,并进入气缸,气压推动活塞移动,活塞推动每个调墨轮移动到靠近镀铬墨辊一定距离处,在镀铬墨锟带动下,带有油墨的镀铬墨锟和调墨轮相对转动,从而将特定单位量(一定浓度)的油墨传到调墨轮上。电磁阀达到通电时间后,自动断电,气缸排气,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调墨轮回弹,重新靠向镀铜墨辊,并在镀铜墨辊的带动下,相对转动,将浓度调节好的油墨传给镀铜墨棍。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用调墨轮取代了传统调墨方式中的墨刀,采用调节调墨轮和墨辊之间的距离的方法调墨。2、将高压气体通入气缸内推动活塞移动,活塞的移动推动调墨轮的移动,从而对距离实现无级调节,更加精确。3、将调墨轮和镀铬墨辊之间的距离数字化,在人机界面上通过数字键设定每个气缸的通气量,一定的通气量对应着调墨轮和锻络墨棍之间的精确距尚。4、支柱的内部贯通着通气管道,通气管道通过通气小孔和气缸以及排气孔相通。支柱上与气缸相对的另一端加工有装弹簧的圆柱孔,其内安装的弹簧能将调墨轮重新弹回到靠近镀铜墨辊的位置,调整方式巧妙。5、每个调墨轮对应分区的油墨浓度可以通过设定数字量一次完成,无需由操作人员手动调节,节约了大量的调节时间,也节省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6、设备简单,其使用的零部件可在市面上购买得到或通过一般性的加工制造得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PLC控制的电子调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A-A向的剖视图;图4是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侧板01、支柱02、镀铬墨辊03、镀铬墨辊03、调墨轮04、镀铜墨辊05、端定位块06、支柱座压块07、螺钉08、支柱座09、调墨圈10、滚动轴承11、固定块12、气缸13、通气管道14、电磁阀15、圆柱孔16、弹簧17、定位钢球18、活塞19和电磁阀通气排气控制孔20。【具体实施方式】为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广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穗光印刷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