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87946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3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打样机因人工手动供墨导致每次印刷数量、上墨厚度难以掌握的问题。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包括机架和墨斗,墨斗设置在机架的一端,墨斗的一侧合压有墨斗辊、墨斗辊一侧设置有传墨辊,传墨辊的一侧设置有串辊,墨斗辊和传墨辊的一端均设置有使墨斗辊和传墨辊转动的传动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不停机加墨,使印刷不受数量的限制;在墨斗和串辊之间增加了4支墨辊,使墨路变长,增加了油墨的调匀时间,使油墨在到达印刷部件时更加均匀一致,保证单张印品的完美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印刷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打样机的连续供墨系统。
技术介绍
包装印刷是为工农业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的行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发展,包装印刷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装印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打样机主要用于进行平版胶印、轮转胶印、凸印及清漆的准确、快速打样工作,适用于油墨厂商和印刷厂,通过最简便的方法进行高质量的打样工作。这些样品可用于计算机配色、用户样本参考、或检测油墨的颜色、光泽度、不透明度、渗透性、干燥情况、粘脏、磨擦或耐磨性等。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打样机为人工手动供墨方式,因缺少存放油墨的部件,印刷油墨只能储存于墨辊表面,导致整体存墨量小,停机上墨频繁,每次印刷产品数量较少(10张左右);且上墨的墨层厚度难以掌握,对印刷人员技术要求较高,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打样机因人工手动供墨导致每次印刷数量、上墨厚度难以掌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包括机架和墨斗,墨斗设置在机架的一端,墨斗的一侧合压有墨斗辊、墨斗辊一侧设置有传墨辊,传墨辊的一侧设置有串辊,墨斗辊和传墨辊的一端均设置有使墨斗辊和传墨辊转动的传动机构。其中,优选地,所述墨斗辊一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上连杆和下连杆,下连杆一端与第一齿轮铰接,下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连杆的一端铰接,上连杆的另一端与墨斗辊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墨斗辊通过单向轴承固定到机架上。其中,优选地,所述传墨棍一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链轮和设置在传墨辊一端的第二链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通过链条相连接。其中,优选地,所述墨斗辊和传墨辊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墨辊,第一墨辊一端设置有使第一墨辊左右摆动的摆动机构。其中,优选地,所述传墨辊和所述串辊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墨辊。其中,优选地,所述墨斗通过设置在墨斗内的挡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墨格。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增加油墨存放部件墨斗,大大提闻了油墨的储存量,并可实现不停机加墨,使印刷不受数量的限制;2.增加了 4支墨辊,使墨路变长,增加了油墨的调匀时间,使油墨在到达印刷部件时更加均匀一致,保证单张印品的完美品质;3.墨斗分成很多可独立调整的单元,使供墨的墨量控制更为简单,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闻生广效率;4.摆墨机构的摆动量可实现连续调整,能够满足不同印刷品对供墨量的不同需求,减少色差的发生,保证同批次印刷品的一致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2.墨斗,3.墨斗辊,4.第一墨辊,5.传墨辊,6.第二墨辊,7.串辊,8.第一齿轮,9.上连杆,10.下连杆,11.第二齿轮,12.第一链轮,13.第二链轮,14.链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不,本实施例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包括机架I和墨斗2,墨斗2设置在机架I的一端,墨斗2的一侧合压有墨斗辊3,墨斗辊3 —侧设置有第一墨辊4,第一墨棍4 一侧设置有传墨棍5,传墨棍5 —侧设置有第二墨棍6,第二墨棍6的一侧设置有串棍7 ;其中墨斗棍3和传墨棍5的一端均设置有使墨斗棍和传墨棍转动的传动机构;第一墨棍4一端设置有使第一墨辊左右摆动的摆动机构。墨斗辊和传墨辊的另一端均通过轴承固定到机架上。本实施例增加了油墨存放部件墨斗,大大提闻了油墨的储存量,并可实现不停机加墨,使印刷不受数量的限制。在墨斗和串辊之间增加了 4支墨辊,使墨路变长,增加了油墨的调匀时间,使油墨在到达印刷部件时更加均匀一致,保证单张印品的完美品质;墨斗和串辊之间的墨辊数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为了更一步增加油墨的调匀时间,可在墨斗和串辊之间增加墨辊。其中,墨斗辊3 —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8、上连杆9和下连杆10,下连杆10一端与第一齿轮8铰接,下连杆10的另一端与上连杆9的一端铰接,上连杆9的另一端与墨斗辊3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墨斗辊3通过单向轴承固定到机架I上。使用单向轴承,可使墨斗棍只能沿一个方向转动,进一步的提闻了勻墨效果。其中,传墨辊3 —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11、与第二齿轮11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链轮12和设置在传墨辊3 —端的第二链轮13,第二齿轮11与第一齿轮8相啮合,第一链轮12和第二链轮13通过链条14相连接。其中,第一墨棍4 一端设置有摆动机构,摆动机构的一端与第一墨棍4 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打样机的印刷单元连接,靠印刷单元的摆动带动第一墨辊的左右摆动。其中,墨斗2通过设置在墨斗内的挡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墨格。墨斗分成很多可独立调整的单元,使供墨的墨量控制更为简单,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1.在墨斗中放入印刷所需油墨;2.墨斗辊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实现转动,将墨斗中的油墨均匀、连续地传递给摆墨机构中的第一墨棍;3.墨辊在摆墨机构的驱动下实现左右摆动,将墨传递给传墨辊;4.传墨辊通过第二墨辊将墨传递给串辊,并到达打样机的印刷部件,实现油墨的均匀、连续传递。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墨斗,墨斗设置在机架的一端,墨斗的一侧合压有墨斗棍,墨斗棍一侧设直有传墨棍,传墨棍的一侧设直有串棍,墨斗棍和传墨辊的一端均设置有使墨斗辊和传墨辊转动的传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斗辊一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齿轮、上连杆和下连杆,下连杆一端与第一齿轮铰接,下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连杆的一端铰接,上连杆的另一端与墨斗辊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墨斗辊通过单向轴承固定到机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一端的传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固定连接的第一链轮和设置在传墨辊一端的第二链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通过链条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斗辊和传墨辊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墨辊,第一墨辊一端设置有使第一墨辊左右摆动的摆动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墨辊和所述串辊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墨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斗通过设置在墨斗内的挡板分隔成至少两个墨格。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打样机连续供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墨斗,墨斗设置在机架的一端,墨斗的一侧合压有墨斗辊,墨斗辊一侧设置有传墨辊,传墨辊的一侧设置有串辊,墨斗辊和传墨辊的一端均设置有使墨斗辊和传墨辊转动的传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伟峰孙伟亮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浩田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