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5435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1 10:54
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包括金属支架(1)和绝缘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支架(1)中间设置中心套筒(11),中心套筒(11)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110),中心套筒(11)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12),翻边(12)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13),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之间形成凹槽(14),在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外部设置绝缘层(2),绝缘层(2)嵌入凹槽(14)里面并绝缘层(2)包裹中心套筒(11)。(*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包括金属支架和绝缘层,金属支架中间设置中心套筒,中心套筒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翻边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支脚和中心套筒之间形成凹槽,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该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一种电机,包括转轴、转子组件、定子组件、外壳和端盖,端盖包括金属支架和绝缘层,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该电机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专利说明】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机端盖结构通常采用单一的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加工精度易于保证是这种电机端盖结构被大量采用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电机端盖结构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当今金属价格大幅上涨,造成采用单一的金属材料制造而成的电机端盖成本上涨,最终将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2)生产工艺复杂,高耗能的压铸金属端盖工艺浪费人力成本和生产成本。使用该种电机端盖结构的电机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同时由于电机端盖和定子组件的线圈绕组之间的距离难以保证满足安全的爬电距离,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电机端盖的外侧边缘容易被击穿。而解决这种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改变电机端盖的尺寸以加大爬电距离或者在电机端盖和线圈绕组之间加装绝缘材料,例如绝缘纸。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解决电机端盖和线圈绕组爬电距离的问题,都需要增加原材料的使用、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及其应用的电机,该电机端盖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该电机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包括金属支架和绝缘层,金属支架中间设置中心套筒,中心套筒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中心套筒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翻边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支脚和中心套筒之间形成凹槽,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上述所述的翻边两侧各伸出一个支脚。上述所述的支脚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加强筋,底板和两加强筋之间形成卡槽,绝缘层填充到卡槽里面。上述所述的底板外侧边缘上开设安装孔,绝缘层上设有与安装孔连通的通孔。上述所述的底板的边缘被绝缘层包裹。上述所述的金属支架是冲压而成的。一种电机,包括转轴、转子组件、定子组件、外壳和端盖,转子组件安装在转轴上,定子组件嵌套在转子组件外面,外壳嵌套在定子组件外面,端盖安装在定子组件的端部,转轴支承在端盖的轴承上,端盖包括金属支架和绝缘层,金属支架中间设置中心套筒,中心套筒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中心套筒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翻边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支脚和中心套筒之间形成凹槽,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上述所述的翻边两侧各伸出一个支脚,支脚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加强筋,底板和两加强筋之间形成卡槽,绝缘层填充到卡槽里面。上述所述的底板的边缘被绝缘层包裹。上述所述的金属支架是冲压而成的,外壳包括机壳本体和安装在机壳本体端部的N/.、/.刖盖。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1)金属支架中间设置中心套筒,中心套筒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中心套筒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翻边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支脚和中心套筒之间形成凹槽,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该结构简单,电机端盖由金属支架和绝缘层制造而成,可以减少金属原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节省高耗能的压铸金属端盖工序,改为更为简单、成本更低的冲压和注塑工序,由于轴承空腔是金属材料制造而成,不会产生因轴承空腔与轴承配合松动导致产品失效的问题,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2)支脚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加强筋,底板和两加强筋之间形成卡槽,绝缘层填充到卡槽里面,提高支脚和绝缘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其使用的可靠性;3)底板外侧边缘上开设安装孔,绝缘层上设有与安装孔连通的通孔,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牢固可靠;4)金属支架是冲压而成的,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5)转子组件安装在转轴上,定子组件嵌套在转子组件外面,外壳嵌套在定子组件外面,端盖安装在定子组件的端部,转轴支承在端盖的轴承上,端盖包括金属支架和绝缘层,金属支架中间设置中心套筒,中心套筒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中心套筒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翻边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支脚和中心套筒之间形成凹槽,在支脚和中心套筒外部设置绝缘层,绝缘层嵌入凹槽里面并绝缘层包裹中心套筒,该电机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安全性能好;6)底板的边缘被绝缘层包裹,由于端盖与定子组件的线圈绕组接触的部位是绝缘层,所以金属支架不会轻易地被击穿,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端盖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端盖的一个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端盖的另一个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端盖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A-A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是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包括金属支架I和绝缘层2,金属支架I中间设置中心套筒11,中心套筒11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110,中心套筒11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12,翻边12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13,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之间形成凹槽14,在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外部设置绝缘层2,绝缘层2嵌入凹槽14里面并绝缘层2包裹中心套筒11。翻边12两侧各伸出一个支脚13。支脚13包括底板131和位于底板131两侧的加强筋132,底板131和两加强筋132之间形成卡槽130,绝缘层2填充到卡槽130里面。在底板131外侧边缘上开设安装孔1310,绝缘层2上设有与安装孔1310连通的通孔21。底板131的边缘被绝缘层2包裹。金属支架I是冲压而成的。本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外部设置绝缘层2,绝缘层2嵌入凹槽14里面并绝缘层2包裹中心套筒11,从而可以减少金属原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生产工艺简单、可靠性高。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本技术是一种电机,包括转轴3、转子组件4、定子组件5、外壳6和端盖7,转子组件4安装在转轴3上,定子组件5嵌套在转子组件4外面,外壳6嵌套在定子组件5外面,端盖7安装在定子组件5的端部,转轴3支承在端盖7的轴承71上,端盖7包括金属支架I和绝缘层2,金属支架I中间设置中心套筒11,中心套筒11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110,中心套筒11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12,翻边12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13,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之间形成凹槽14,在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外部设置绝缘层2,绝缘层2嵌入凹槽14里面并绝缘层2包裹中心套筒11。翻边12两侧各伸出一个支脚13,支脚13包括底板131和位于底板131两侧的加强筋132,底板131和两加强筋132之间形成卡槽130,绝缘层2填充到卡槽130里面。底板131的边缘被绝缘层2包裹。金属支架I是冲压而成的,外壳6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端盖结构,包括金属支架(1)和绝缘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支架(1)中间设置中心套筒(11),中心套筒(11)中间设置有轴承空腔(110),中心套筒(11)的端部往外凸出翻边(12),翻边(12)外侧往外伸出若干支脚(13),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之间形成凹槽(14),在支脚(13)和中心套筒(11)外部设置绝缘层(2),绝缘层(2)嵌入凹槽(14)里面并绝缘层(2)包裹中心套筒(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方王忠梁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