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5843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4:59
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1)、制动器(2)、制动盘(4)、曳引轮(5)和永磁电机(8),所述的机座(1)为双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撑板(11)和第二撑板(12),第二撑板(12)上安装有永磁电机(8),所述的制动盘(4)和曳引轮(5)安装在机座(1)的内部,且曳引轮(5)靠近永磁电机(8)一侧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的第一撑板(11)为一块多孔多筋的板状结构,其高度方向的上半部分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缺口,各缺口相对面上铸有制动器安装座,制动器安装座内分别安装有制动器(2),所述的制动器(2)用于制停所述的制动盘(4),整块第一撑板(11)上的各边缘部位分别铸有向外凸出的筋;所述的机座1还包括两根上横梁(13)、两根下横梁(14)、一对第一撑脚(15)和一对第二撑脚(16),两根上横梁(13)、两根下横梁(14)、一对第一撑脚(15)和一对第二撑脚(16)与所述的第一撑板(11)和第二撑板(12)一体铸造而成,每根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撑板(11)、第二撑板(12)相连接,使第一撑板(11)与第二撑板(12)之间彼此面对面呈平行设置,一对第一撑脚(15)延设在第一撑板(11)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一对第二撑脚(16)延设在第二撑板(12)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属于电梯曳引机
。包括机座、制动器、制动盘、曳引轮、主轴、永磁电机,机座为双支撑结构,包括第一、第二撑板,第二撑板上安装有永磁电机,制动盘和曳引轮安装在机座的内部,且曳引轮靠近永磁电机一侧安装,特点:所述机座的第一撑板为一块多孔多筋的板状结构,其高度方向的上半部分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缺口,各缺口相对面上铸有制动器安装座,制动器安装座内分别安装有制动器,所述的制动器用于制停所述的制动盘,整块第一撑板上的各边缘部位分别铸有向外凸出的筋。优点:机座支撑力大,整体结构合理,受力均匀,拆卸方便;永磁电机散热良好,延长电机寿命;拆卸方便,提高效率。【专利说明】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本技术属于电梯曳引机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技术介绍
电梯曳引机又称电梯主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一般包括有齿轮曳引机和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传统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支撑在电机底座上,曳引轮和制动系统悬挂于机座外,整体采用悬臂式安装结构,这种结构在曳引轮带动电梯轿厢工作时,由于主轴受力不均匀,容易产生振动,使工作不平稳。后来又有一种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支撑在机座上,曳引轮悬挂在机座内,制动器和永磁电机安装于机座的两侧,这种结构形式受力均匀,工作平稳,但制动器多为盘式制动器,安装于伸出机座外的主轴上,整个机型长度比较长,支撑曳引轮的两个轴承都安装在机座两侧的轴承安装座内,致使曳引轮不易拆装,更换曳引轮时必须先拆卸电机,造成拆卸麻烦且费工费时。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之安装结构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受力均匀、机座支撑力大、电机散热良好且拆卸方便的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制动器、制动盘、曳引轮和永磁电机,所述的机座为双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第二撑板上安装有永磁电机,所述的制动盘和曳引轮安装在机座的内部,且曳引轮靠近永磁电机一侧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的第一撑板为一块多孔多筋的板状结构,其高度方向的上半部分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缺口,各缺口相对面上铸有制动器安装座,制动器安装座内分别安装有制动器,所述的制动器用于制停所述的制动盘,整块第一撑板上的各边缘部位分别铸有向外凸出的筋;所述的机座还包括两根上横梁、两根下横梁、一对第一撑脚和一对第二撑脚,两根上横梁、两根下横梁、一对第一撑脚和一对第二撑脚与所述的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一体铸造而成,每根上横梁和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撑板、第二撑板相连接,使第一撑板与第二撑板之间彼此面对面呈平行设置,一对第一撑脚延设在第一撑板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一对第二撑脚延设在第二撑板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撑板在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分开设有封闭的孔。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制动盘与所述的曳引轮一体制作rfu 。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两根上横梁铸于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之间的高度方向上部的两侧,所述的两根下横梁铸于第一撑板和第二撑板之间的高度方向底部的两侧。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机座在靠近永磁电机的第二撑板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永磁电机的大孔,所述大孔的内径大于制动盘或曳引轮中的最大外径。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永磁电机包括前盖、电机壳以及后盖,所述的前盖、后盖分别安装在电机壳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的前盖与第二撑板上的大孔进行止口配合,所述的前盖在轴向和径向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的后盖在中部也开设有多个通孔,各通孔采用带网格的护板遮挡。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盖的材料为非导磁性材料。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还包括主轴,所述制动盘、曳引轮和永磁电机都固定在主轴上,主轴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撑板中间的轴承安装孔内,主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前盖中间的轴承安装孔内。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还包括编码器,所述编码器安装在永磁电机侧的主轴轴端或者安装在制动器侧的轴端。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首先,机座为一体式铸造加工,第一撑板为多孔多筋的板状结构,在适当减少材料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强度,增大支撑力;其次,曳引轮和制动盘一体制作且位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中间,使整机结构紧凑合理,受力均匀,既能提高整机使用的安全性能,又能有效减小轴承的型号;第三,整个永磁电机的外径较大,相对缩小电机的长度,可以省去电机端的主轴轴承,并且前盖和后盖上都开设有通孔,通孔通过带有网格的护板遮挡,有利于电机的散热,延长电机寿命;第四,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安装在第一撑板和永磁电机的前盖的轴承安装座内,同时前盖与第二撑板采用止口配合,更换曳引轮时,只需要将前盖从第二撑板上拆下,无需拆电机,因此拆卸方便,省工省时,提高效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立体参考图。图2为图1的平面结构剖视图。图中:1.机座、11.第一撑板、12.第二撑板、13.上横梁、14、下横梁、15.第一撑脚、16.第二撑脚;2.制动器;3.第一轴承;4.制动盘;5.曳引轮;6.主轴;7.第二轴承;8.永磁电机、81.前盖、82.电机壳、83.定子、84.转子、85.后盖、86.后盖护板、87.前盖护板;9编码器。【具体实施方式】 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1、制动器2、制动盘4、曳引轮5、主轴6、永磁电机8和编码器9。所述的永磁电机8包括前盖81、电机壳82、定子83、转子84和后盖85,所述的转子84固定在主轴6上,所述的定子83套设在转子84外,且保证转子84的外表面与定子8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气隙,所述的电机壳82套设在定子83外,两者在紧配后用紧定螺钉固定,电机壳82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安装有前盖81、另一端安装有后盖85,所述的后盖85的材料为非导磁性材料,中间开有通孔,后盖85上通孔的内径大于转子的外径,在拆装转子84时起导向作用,其外侧安装有带有网格的后盖护板86,用于永磁电机的散热,所述的前盖81在厚度上加长,在朝向电机壳82的面上铸有向外延伸的圆环柱,所述圆环柱的圆周上开有孔,前盖81的径向面上也开设有孔,这些孔也通过带有网格的前盖护板87来封闭,同样起到散热的效果。所述的前盖81和所述的电机壳82之间通过止口配合并用螺钉紧固,整个永磁电机8通过螺栓安装到机座I上。所述永磁电机8上伸出前盖81的主轴6上套装有曳引轮5,所述曳引轮5和所述的制动盘4 一体铸造而成,且安装于机座I内部。所述的机座I为双支撑结构,由第一撑板11、第二撑板12、两根上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进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包括机座(1)、制动器(2)、制动盘(4)、曳引轮(5)和永磁电机(8),所述的机座(1)为双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撑板(11)和第二撑板(12),第二撑板(12)上安装有永磁电机(8),所述的制动盘(4)和曳引轮(5)安装在机座(1)的内部,且曳引轮(5)靠近永磁电机(8)一侧安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1)的第一撑板(11)为一块多孔多筋的板状结构,其高度方向的上半部分开设有一个以上的缺口,各缺口相对面上铸有制动器安装座,制动器安装座内分别安装有制动器(2),所述的制动器(2)用于制停所述的制动盘(4),整块第一撑板(11)上的各边缘部位分别铸有向外凸出的筋;所述的机座1还包括两根上横梁(13)、两根下横梁(14)、一对第一撑脚(15)和一对第二撑脚(16),两根上横梁(13)、两根下横梁(14)、一对第一撑脚(15)和一对第二撑脚(16)与所述的第一撑板(11)和第二撑板(12)一体铸造而成,每根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撑板(11)、第二撑板(12)相连接,使第一撑板(11)与第二撑板(12)之间彼此面对面呈平行设置,一对第一撑脚(15)延设在第一撑板(11)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一对第二撑脚(16)延设在第二撑板(12)高度方向的底部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宇沈佳炜杨春雁陶晓飞张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