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0091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0 12:19
一种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的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器,所述减压器使所述致冷剂减压;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空调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和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减压器之间流动的所述致冷剂的路径上并利用所述致冷剂来冷却所述发热源。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使所述致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毛细管现象发生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一种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的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器,所述减压器使所述致冷剂减压;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空调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和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减压器之间流动的所述致冷剂的路径上并利用所述致冷剂来冷却所述发热源。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使所述致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毛细管现象发生部。【专利说明】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来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利用马达(电机)的驱动力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车辆、电动车辆等作为环境问题的对策之一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此类车辆中,诸如电动机、发电机、逆变器、变换器和电池之类的电气装置交换电力而发热。因此,需要对这些电气装置进行冷却。于是,已提出一种利用被用作车辆空调装置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来冷却发热元件的技术。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06-290254( JP2006-290254A)记载了一种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该压缩机能够导入并压缩气态致冷剂;主冷凝器,该主冷凝器能够利用周围空气来冷却高压气态致冷剂以使高压气态致冷剂冷凝;蒸发器,该蒸发器能够使低温液态致冷剂蒸发以冷却致冷物体;以及减压单元和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能够从马达吸热,并且第二减压单元与所述减压单元和蒸发器并联连接。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07-69733( JP2007-69733A)记载了一种系统,其中与空调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与发热元件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彼此并联配置在从膨胀阀延伸到压缩机的致冷剂管路中,并且利用用于空调装置的致冷剂来冷却发热元件。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01-309506 (JP2001-309506A)记载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使车辆空调致冷循环的致冷剂循环通过对车辆驱动马达执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线路部的冷却部件,并且在不需要冷却空调用空气流的情况下,抑制通过车辆空调致冷循环的蒸发器对空调用空气流进行的冷却。另一方面,关于用于供致冷剂流通的冷却系统的内部结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08-218718 (JP2008-218718A)记载了一种壳体内部的空间由壁面分隔以形成多个收纳部并且然后冷却剂收纳在收纳部中以由此即使在冷却剂的液面相对于壳体的下表面倾斜时也将冷却剂保持在收纳部内的结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10-107153(JP2010-107153A)记载了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致冷剂供给单元和管芯,所述致冷剂供给单元储存从液管流入其中的致冷剂液并供给致冷剂液,所述管芯通过毛细管力移送致冷剂液。在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时,可使致冷剂液流过用于冷却发热源的冷却部以通过致冷剂和发热源之间的热交换来冷却发热源。在车辆正在坡路上行驶时,车辆的位置倾斜,并且相应地冷却部的位置倾斜。因而,冷却部内的致冷剂液的液面相对于冷却部倾斜。存在对用于使致冷剂液在冷却部内流动的驱动力根据冷却部的姿态而减小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致冷剂液不会沿致冷剂液在冷却部内流动的方向到达所有区域且结果发热源的冷却不充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论车辆的姿态如何都能够可靠地冷却发热源的冷却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冷却发热源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器,所述减压器使所述致冷剂减压;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空调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和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减压器之间流动的所述致冷剂的路径上并利用所述致冷剂来冷却所述发热源。在所述冷却装置的内部设置有使所述致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毛细管现象发生部。在上述冷却系统中,所述毛细管现象发生部可以是通过对所述冷却装置的底部的内表面进行表面加工而形成的。在上述冷却系统中,所述毛细管现象发生部可沿流过所述冷却装置的所述致冷剂的流动方向延伸。在上述冷却系统中,所述发热源可与所述冷却装置的底部的外表面热接触。上述冷却系统还可包括:第一管路,所述致冷剂经所述第一管路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第二管路,所述致冷剂经所述第二管路在所述冷却装置和所述减压器之间流动;和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提供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流体连通。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方面的冷却系统,不论车辆的姿态如何都能可靠地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构型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中的致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图3是示出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的运转期间冷却HV装置的致冷剂流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的停止期间冷却HV装置的致冷剂流的示意图;图5是冷却装置的部分剖视图;图6是冷却通路的底部的内表面的部分放大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正在平坦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在车辆正在平坦道路上行驶时冷却通路内的致冷剂液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正在上坡路上行驶的车辆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在车辆正在上坡路上行驶时冷却通路内的致冷剂液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正在下坡路上行驶的车辆的示意图;以及图12是示出在车辆正在下坡路上行驶时冷却通路内的致冷剂液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注意,在以下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并且不重复其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冷却系统I的构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I包括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例如装设在车辆上以便冷却车辆的车厢。例如,当用于冷却的开关被打开时或者当车辆的车厢内的温度被自动调节为设定温度的自动控制模式被选择并且车厢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执行利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的冷却。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包括压缩机12、用作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14、热交换器15、作为减压器的一个示例的膨胀阀16、和用作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18。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40。气液分离器40配置在热交换器14和热交换器15之间的致冷剂路径上。压缩机12由作为动力源为车辆配备的马达或发动机致动,并且绝热地压缩致冷剂气体以获得过热的致冷剂气体。压缩机12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的运转期间导入并压缩从热交换器18流来的气态致冷剂,并且将高温和高压的气态致冷剂放出到致冷剂管路21。压缩机12将致冷剂放出到致冷剂管路21以由此使致冷剂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10中循环。热交换器14和15使在压缩机12中被压缩的过热的致冷剂气体以恒定压力向外部介质放热并且变成致冷剂液。从压缩机12放出的高压的气态致冷剂在热交换器14和15中向周围放热而冷却以由此冷凝(液化)。各热交换器14和15包括管和翅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设在车辆上的发热源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使致冷剂循环;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减压器,所述减压器使所述致冷剂减压;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所述致冷剂和空调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和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减压器之间流动的所述致冷剂的路径上并利用所述致冷剂来冷却所述发热源,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使所述致冷剂由于毛细管现象而上升的毛细管现象发生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城岛悠树川上芳昭高桥荣三佐藤幸介内田和秀大野雄一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