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44915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得研究区各个点的孔隙度、对应的深度以及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根据孔隙度和对应的深度作出散点图;根据孔隙度与深度之间的散点图,通过拟合得到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以及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根据孔隙度、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和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得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根据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及界面势能作出散点图;对界面势能与含油气饱和度之间的散点图中的散点值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平均界面势能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的散点图;根据平均界面势能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的散点图得到对应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获得研究区各个点的孔隙度、对应的深度以及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根据孔隙度和对应的深度作出散点图;根据孔隙度与深度之间的散点图,通过拟合得到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以及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根据孔隙度、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和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公式得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根据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及界面势能作出散点图;对界面势能与含油气饱和度之间的散点图中的散点值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平均界面势能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的散点图;根据平均界面势能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的散点图得到对应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专利说明】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岩性圈闭含油气性定量预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界面势能控油气作用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研究区岩性圈闭的油气富集规律和目的层的含油气性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岩性圈闭目的层含油气性主控因素的分析、储层的含油气饱和度的定量研究直接关系到油气勘探的成功率。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与成藏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含油气性的定量研究进展缓慢,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性研究,特别是针对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定量研究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相继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从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分析到含油气饱和度的定性、定量预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世纪40年代初,Hubbert (1940)曾用流体势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地下流体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Hubbert (1953)和England (1987)又做了补充和完善。直到20世纪80年代,E.C.Dahlberg (1982)关于流体势的专著《石油勘探中的水动力学》一书的问世,这一理论才得以重视,特别是在80年代后期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使流体势用于油气运移、聚集的计算机模拟才成为可能。现在流体势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已经倍受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实际地质条件下,根据控制油气受控制因素不同,将分为四种类型的流体势,即浮力作用产生的位能、超压作用产生的压能、毛细管压力作用产生的界面能和水流动的惯性产生的动能等。2007年,庞雄奇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上指出,不同的势能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对于岩性圈闭而言,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油气总是自高界面能的泥岩或孔喉半径小的砂岩中向孔喉半径较大的低界面能的砂岩中运移,最终富集成各种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在储层含油气饱和度研究方面。Worthington PF根据油气储层的物性、岩性及测井曲线等特征,建立油气储层的导电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储层含油饱和度。这种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分析家常用的,其原因是:虽然利用该方法计算的含油饱和度在精度上不好衡量,但在岩心直接测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资料较少和毛管压力曲线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它仍可起到一定作用。1988年,张博全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含油饱和度,具体方法是:先将实验室毛管压力变换为地层毛管压力,然后将地层毛管压力换算为油藏高度,最后用油藏高度或油水界面以上的高度从毛管压力曲线查出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So=100-Sw。在岩心直接测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资料不太多的情况下,该方法为确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提供了有效途经,并且可以用于衡量根据油气储层导电模型计算的含油饱和度。但是,通过查表或查图的方式确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不便于计算。1994年,欧阳健在其主编的《石油测井解释与油层描述》中“岩心直接测定法”,该方法是对用油基泥浆取心或密闭取心方式取到的岩心进行直接测定,得到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但是,由于该方法要求被测定的岩心必须保持地下原始状态,所以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例如:要求岩心满足失水等于零,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即便能够满足费用也非常高,因此一般利用岩心直接测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资料不太多。2002年,林景晔通过调研指出:“密闭取芯资料法”是利用实测值直接建立孔隙度、渗透率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式来确定含油气饱和度,这种方法能偶求取单层含油饱和度,但受构造幅度影响大,无法求油水同层的饱和度;“沃尔法”是应用累计渗透率最大贡献值大于99.9%时确定油的流动孔隙下限值来确定含油气饱和度,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求油藏的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孔隙渗透能力分布值法”是计算区间渗透能力ΛΚ,求出对应于K值99.9%时的孔隙半径值,即为油的流动孔隙下限。但是这种方法也只能求油藏的平均原始含油饱和度;“油柱高度法”是利用圧汞曲线,分段(不同渗透率区间)建立油柱高度与原始含油饱和度关系图版来确定含油饱和度,这种方法能够求取单层、单个样品及有谁同层的含油饱和度值,但油柱高度不好确定。2008年,栾海波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上指出今后将有核磁共振、x-CT和定量荧光检测等新技术来测定砂岩储层的流体饱和度。在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储层含油气性尤其是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定量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它们对含油气饱和度的预测没有实现含油气饱和度的精确确定,还停留在半定量化阶段,而且利用的典型数学、地球物理方法不是基于最直接的地质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预测出来的油气分布情况缺乏地质基础支撑,可信度不是很高。另外,虽然前人已从储层物性直接建立孔隙度、渗透率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式来确定含油气饱和度,但是这显然对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预测是不对的。因为对于岩性圈闭的油气聚集而言,重要的不是储层孔隙度有多大,而是砂泥岩界面处孔隙度值相差有多大,相差越大,毛细管压力差就越大,也就是说作用在油或气界面处的力就越大,就越有利于油(气)从泥岩中的小孔隙进入砂岩中的大孔隙运聚成藏。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及装置,利用岩性圈闭储层各个点的孔隙度、对应的深度以及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等资料,依据岩性圈闭储层含油气饱和度受储层非均质性控制的规律,基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储层界面势能的特点来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这样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得到了研究区岩性圈闭各个点的含油气饱和度大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研究区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各个点的孔隙度Φ、对应的深度h以及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So ;根据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的孔隙度Φ和对应的深度h,作出孔隙度φ与深度h之间的散点图;根据所述孔隙度Φ与深度h之间的散点图,通过拟合得到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以及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根据所述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的孔隙度Φ、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和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得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Pi ;根据所述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So及所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Pi,作出界面势能Pi与含油气饱和度So之间的散点图;对所述界面势能Pi与含油气饱和度So之间的散点图中的散点值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平均界面势能Pi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So的散点图;根据所述平均界面势能Pi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So的散点图,通过研究区岩性圈闭聚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定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得研究区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各个点的孔隙度Ф、对应的深度h以及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So;根据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的孔隙度Ф和对应的深度h,作出孔隙度Ф与深度h之间的散点图;根据所述孔隙度Ф与深度h之间的散点图,通过拟合得到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以及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根据所述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的孔隙度Ф、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和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最大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得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Pi;根据所述实测的含油气饱和度So及所述岩性圈闭各点处的界面势能Pi,作出界面势能Pi与含油气饱和度So之间的散点图;对所述界面势能Pi与含油气饱和度So之间的散点图中的散点值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平均界面势能Pi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So的散点图;根据所述平均界面势能Pi与平均含油气饱和度So的散点图,通过研究区岩性圈闭聚油气储层中未测得含油气饱和度的点处的界面势能Pi得到对应的岩性圈闭含油气饱和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雄奇胡涛姜福杰庞宏王琦峰王阳洋高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