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3879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0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包括阀芯、阀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在阀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沿阀芯的外壁周向布置。阀芯的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阀芯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阀体的内壁上设有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上设有第五沟槽和第六沟槽。阀体内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与第五沟槽连通,第二油道与第六沟槽连通。第一端盖上设有P油口,第二端盖上设有A、B、T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进入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反馈流体能推动阀芯在阀体内旋转,从而控制转阀自动换向,并且在执行机构高频率动作时,仍保持振幅不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包括阀芯、阀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在阀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沿阀芯的外壁周向布置。阀芯的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阀芯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阀体的内壁上设有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上设有第五沟槽和第六沟槽。阀体内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与第五沟槽连通,第二油道与第六沟槽连通。第一端盖上设有P油口,第二端盖上设有A、B、T油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进入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反馈流体能推动阀芯在阀体内旋转,从而控制转阀自动换向,并且在执行机构高频率动作时,仍保持振幅不变。【专利说明】—种自动换向转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换向转阀,通过转阀的自动换向能够使执行机构来回运动。
技术介绍
转阀是指通过阀芯旋转来控制流道通断和换向的阀,通常都需要通过外接电机或者旋转比例电磁铁来带动阀芯旋转以完成换向动作。一方面外接的电机或者旋转比例电磁铁会增加装置占用的空间并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转阀的换向频率通常和电机或者旋转比例电磁铁的转速成正比,当频率很高时,转阀的流量会很小,执行机构的振幅会很小,导致执行机构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在执行机构高频率动作时,仍保持振幅不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自动换向转阀,包括阀芯、阀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其特征是:在阀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沿阀芯的外壁周向布置,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与阀体的内壁均为间隙配合;在阀芯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所述阀芯沿其轴向开有通孔作为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第三沟槽连通; 阀体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第四凸起上设有第五沟槽,第五凸起上设有第六沟槽,所述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与阀芯的外壁均为间隙配合;阀体内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与第五沟槽连通,第二油道与第六沟槽连通; 所述第一端盖上开有能使第三油道与供油系统连通的P进油口 ;第二端盖上开有能够与执行机构连通的A油口和B油口,第二端盖上还开有能够使第三沟槽与油箱连通的T回油口 ; 所述第一端盖与阀体密封连接,第一端盖的内端面与阀芯的第一端面密封连接;第二端盖与阀体密封连接,第二端盖的内端面与阀芯的第二端面密封连接; 所述阀芯的第三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之间形成第一油腔,阀芯的第三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之间形成第二油腔,阀芯的第一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之间形成第三油腔,阀芯的第二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之间形成第四油腔; 来自执行机构的反馈流体进入所述第一油道能够推动阀芯作正向转动,当所述阀芯转动至所述第二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接触时,所述P进油口与A油口通过第三沟槽连通,B油口与T回油口通过第四沟槽连通;来自执行机构的反馈流体进入第二油道能够推动阀芯作反向转动,当阀芯转动至所述第一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接触时,P进油口与B油口通过第三沟槽连通,A油口与T回油口通过第四沟槽连通。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三油道的中轴线与所述阀芯的中轴线重合。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端盖上还开有第七沟槽,所述第七沟槽与第一油腔连通,第七沟槽与第二油腔连通,第七沟槽与T回油口连通。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端盖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伸入第三油道内。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伸入第三油道内。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阀芯的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与第三沟槽通过第三油道连通;所述阀芯沿其轴向开有通孔作为第四油道,所述第二沟槽通过第四油道与第四沟槽连通。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沟槽与第三沟槽在与阀芯的中轴线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合。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沟槽与第四沟槽在与阀芯的中轴线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自动换向转阀通过执行机构反馈回的流体控制转阀自动换向,舍去了现有技术中控制转阀换向所需的电机或者旋转比例电磁铁,极大的简化了系统以及减小了装置占用的空间。且现有技术无法保证执行机构包括液压缸、气缸、液压摆动马达等在高频率动作时仍有大振幅,而本专利技术自动换向转阀的换向频率与系统的流量成正比,在执行机构高频率动作时,依然能保证执行机构的振幅不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换向转阀的爆炸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去掉第一端盖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表示的是内部的油道或者沟槽; 图3是阀芯沿阀芯的中心纵截面剖开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是阀体横向剖开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第一端盖的仰视图; 图6是图1中的第二端盖的俯视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换向转阀与液压缸连接时的工作原理图,此时,P进油口与B油口连通,其中自动换向转阀部分是去掉第一端盖后的状态; 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换向转阀与液压缸连接时的工作原理图,此时P进油口与A油口连通,其中转阀部分是去掉第一端盖后的状态; 图中,1_阀芯;2_阀体;3-第一端盖;4_第二端盖;5-第一凸起;6_第二凸起;7-第三凸起;8_第一沟槽;9_第二沟槽;10_第三沟槽;11_第四沟槽;12_第四凸起;13_第五凸起;14_第五沟槽;15_第六沟槽;16_第一油道;17_第二油道;18-P进油口 ;19_A油口 ;20-B油口 ;21-T回油口 ;22_第七沟槽;23-第三油道;24-第四油道;25-第一油腔;26-第二油腔;27_第三油腔;28_第四油腔;29_第一凸台;30_第二凸台;31_第五油道;32_第六油道;33_第七油道;34_第八油道;35_第九油道;36_第十油道;37_第十一油道;38_缸体;39-活塞杆;40-第三端盖;41-第四端盖;42-第三凸台;43_第四凸台;44_第五凸台;45-第五油腔;46_第六油腔;47_第七油腔;48_第八油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自动换向转阀主要包括阀芯1、阀体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在阀芯I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5、第二凸起6和第三凸起7,第一凸起5、第二凸起6和第三凸起7沿阀芯I的外壁间隔地周向布置。如图2所示,第一凸起5与阀体的内壁采用间隙配合,第二凸起6与阀体的内壁采用间隙配合,第三凸起7与阀体的内壁采用间隙配合。如图3所示,阀芯I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三沟槽10和第四沟槽11,阀芯I沿其轴向开有通孔作为第三油道23,第三油道23与第三沟槽10连通。如图1和图4所示,阀体2的内壁上设有第四凸起12和第五凸起13,第四凸起12上设有第五沟槽14,第五凸起13上设有第六沟槽15。如图2所示,第四凸起12与阀芯的外壁采用间隙配合,第五凸起13与阀芯的外壁采用间隙配合。阀体2内设有第一油道16和第二油道17,第一油道16与第五沟槽14连通,第二油道17与第六沟槽15连通。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端盖3上开有能使第三油道23与供油系统连通的P进油口 18。第二端盖4上开有能够与执行机构连通的A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换向转阀,包括阀芯、阀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其特征是:在阀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沿阀芯的外壁周向布置,所述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与阀体的内壁均为间隙配合;在阀芯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所述阀芯沿其轴向开有通孔作为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第三沟槽连通;阀体的内壁上沿周向设有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第四凸起上设有第五沟槽,第五凸起上设有第六沟槽,所述第四凸起和第五凸起与阀芯的外壁均为间隙配合;阀体内设有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一油道与第五沟槽连通,第二油道与第六沟槽连通;所述第一端盖上开有能使第三油道与供油系统连通的P进油口;第二端盖上开有能够与执行机构连通的A油口和B油口,第二端盖上还开有能够使第三沟槽与油箱连通的T回油口;所述第一端盖与阀体密封连接,第一端盖的内端面与阀芯的第一端面密封连接;第二端盖与阀体密封连接,第二端盖的内端面与阀芯的第二端面密封连接;所述阀芯的第三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之间形成第一油腔,阀芯的第三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之间形成第二油腔,阀芯的第一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之间形成第三油腔,阀芯的第二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之间形成第四油腔;来自执行机构的反馈流体进入所述第一油道能够推动阀芯作正向转动,当所述阀芯转动至所述第二凸起与阀体的第五凸起接触时,所述P进油口与A油口通过第三沟槽连通,B油口与T回油口通过第四沟槽连通;来自执行机构的反馈流体进入第二油道能够推动阀芯作反向转动,当阀芯转动至所述第一凸起与阀体的第四凸起接触时,P进油口与B油口通过第三沟槽连通,A油口与T回油口通过第四沟槽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国芳周鸿彬韩冬王鹤周天宇杨华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