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2590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1 13:54
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和壳体。这些接触件构成两个差动对。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一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并由壳体保持。第一部分具有将与匹配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第二部分将与电路板连接并固定在电路板上。连接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布置成一排而第二部分布置成两排。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和连接部分的宽度。构成一个差动对的接触件的第二部分属于彼此不同的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和壳体。这些接触件构成两个差动对。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一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并由壳体保持。第一部分具有将与匹配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第二部分将与电路板连接并固定在电路板上。连接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布置成一排而第二部分布置成两排。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和连接部分的宽度。构成一个差动对的接触件的第二部分属于彼此不同的排。【专利说明】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器,其包括构成多个差动对的接触件。
技术介绍
将要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固定部和接触部,其中固定部将要固定并连接至电路板,而接触部布置在用于匹配连接器的匹配部中。电路板设有诸如通孔的固定部。在固定部的布置上有物理和电学限制。另一方面,对接触部的细的节距需求在增加。因此,固定部的节距和布置需要与接触部的节距和布置不同。即,需要节距变换。在例如专利文献1CJP-A2011-9151)中公开了具有节距变换的连接器。如图10所示,根据专利文献I的连接器,接触件的固定部(即电路板附近的部分)构成差动对,它们布置成双排。此外,为了减小阻抗失配,固定部的宽度大于接触件的接触部(即靠近匹配部的部分)的宽度(例如,参见专利文献I的0033段)。如图11所示,专利文献2(JP-A2009-272290)公开一种USB连接器,包括构成两个差动对的接触件。差动对用于高速信号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改善连接器的传输性能,该连接器包括构成至少两个差动对的多个接触件。例如,如果将专利文献I中的阻抗失配减小技术应用于专利文献2的连接器的两个差动对,则在两个差动对之间可能发生串扰,因为包括在一个差动对中的接触件和包括在另一个差动对中的接触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变短。为了防止串扰,将多对差动对布置得尽可能彼此远离是有效的。具体地,接触件分别具有外侧部分,这些外侧部分定位在壳体的外部。外侧部分的宽度被设计为尽可能窄。外侧部分分别设有弯曲部分,这些弯曲部分用于节距变换,使得接触件的节距在壳体的外部被转换。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部将要被安装到电路板上并能够沿预定方向与匹配连接器连接。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和壳体。这些接触件构成两个差动对。壳体保持这些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一部分压配合到壳体并由壳体保持。第一部分具有与匹配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第二部分将要与电路板连接并固定在电路板上。连接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布置成一排而第二部分布置成两排。在垂直于预定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和连接部分的宽度。构成这些差动对之一的两个接触件的第二部分属于彼此不同的排。可以通过研究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实现对本专利技术的目标的认识及对其结构的更完整的理解。【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前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后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6是仅示出包括在图3的连接器中的USB3.0接触件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图6的USB3.0接触件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6的USB3.0接触件的另一侧视图。图9是示出图6的USB3.0接触件的后视图。图10是示出专利文献I中的连接器的接触件的透视图。图11是示出专利文献2中的连接器的透视图。虽然本专利技术允许多种修改例和替换例的形式,但是其特定实施例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在此详细描述。然而,应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和具体描述不是为了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相反地,本专利技术将要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全部修改例、等同例以及替换例。【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中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符合USB3.0标准B的插座。连接器10具有匹配端12和电路板安装端14。匹配端12可以沿X方向(预定方向)与匹配连接器(未示出)匹配。电路板安装端14配置成被安装在电路板上(未示出)。X方向或预定方向垂直于电路板(未示出)。连接器10的匹配表面平行于电路板(未示出)。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直的类型,其匹配方向垂直于电路板(未示出)。图示的连接器10包括四个USB3.0接触件(接触件)20、USB3.0接触件(接地接触件:特定接触件)40、四个USB2.0接触件60、壳体70以及外壳80。USB3.0接触件20、USB3.0接触件40以及USB2.0接触件60每个均由导体制成。壳体70由绝缘体制成并保持USB3.0接触件20、USB3.0接触件40以及USB2.0接触件60。外壳8 O由金属制成并且部分地覆盖壳体70。壳体70在匹配端12开口。壳体70具有接收部72、内壁部74、板状部76以及块体部78。接收部72部分地接收匹配连接器(未示出)。内壁部74是接收部72的底部。板状部76和块体部78在接收部72内沿X方向从内壁部74朝向匹配端12延伸。在板状部76的负Z侧(内侧)表面上形成五个槽。USB3.0接触件20和USB3.0接触件40分别布置并保持在五个槽中。在块体部78的正Z侧表面和负Z侧表面的每一个上形成两个槽。换句话说,块体部78 —共具有四个槽。USB2.0接触件60分别布置并保持在四个槽内。USB2.0接触件60具有接触部62、弹簧部64、压配合部66以及固定部68。接触部62配置成与匹配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件(未示出)接触。弹簧部64弹性支撑接触部62。压配合部66定位成比弹簧部64更靠近电路板安装端14,并且压配合到壳体70的内壁部74中。固定部68配置成固定至电路板(未示出)。USB2.0接触件60由壳体70保持,使得弹簧部64在块体部78的槽内是可移动的和可变形的。如图6和7所示,USB3.0接触件20构成两个差动对21。USB3.0接触件40是接地接触件,在Y方向上(宽度方向)设置在两个差动对21之间。具体地,如图6至9所示,USB3.0接触件20具有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32以及连接部分34。第一部分22具有接触部24,接触部配置成将与匹配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件(未示出)接触。第一部分22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长而窄的板状形状。第一部分22形成有压配合突起部26和突起部28。压配合突起部26压配合在壳体70的内壁部74内。当压配合突起部26压配合到壳体70中时,突起部28将第一部分22压到板状部76的槽的内表面上,从而实现第一部分22的定位。第一部分22具有两个端部:沿正X方向的一个端部(第一部分22的较靠近匹配端12的多个端部之一)和沿负X方向的另一端部(第一部分22的较靠近电路板安装端14的多个端部之一)。肩部30设置在第一部分22的负X方向上的端部上。当第一部分22压配合到壳体70中时,通过装配架(jig)推动肩部30。第二部分32也沿X方向延伸。第二部分32将要插入并连接到形成在电路板(未示出)上的通孔(未示出)。连接部分34连接第一部分22的负X方向上的端部和第二部分32的正X方向上的端部(第二部分32的较靠近匹配端12的多个端部之一)。最佳地,如图8和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将要被安装到电路板上并能够沿预定方向与匹配连接器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多个接触件和壳体;所述接触件构成两个差动对;壳体保持所述接触件;每个接触件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一部分压配合到壳体中并由壳体保持;第一部分具有将与匹配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第二部分将与电路板连接并固定在电路板上;连接部分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布置成一排而第二部分布置成两排;在垂直于预定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第一部分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和连接部分的宽度;和构成所述差动对中的一个差动对的两个接触件的第二部分属于彼此不同的排。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裕希子德永隆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