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20471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30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具有能够操舵的两个前轮,能够通过车体的内倾而良好地转弯,能够对应于操作而良好地转舵。内筒(37)与外筒(38)之间经弹性部件(39)连接而成的衬套(36)的内筒(37)支承于前车架(15),轴支承前轮的转向节以能够转舵的方式支承于转向节支承部,转向节支承部设在固定于外筒(38)的转向臂,转向轴(13)的下端部的第1杆(56)经连结棒(59)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穿内筒(37)的副转向轴(57)的上端部的第2杆(58)连结,副转向轴(57)的下端部的第3杆(62)经横拉杆与转向节连结,不能伸缩的棒的两端部经万向接头与车架(FA)和固定在外筒(38)的后部的第4杆(66)连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其中,用于使左右成一对的前轮转向的转向把手安装于转向轴的上端,所述转向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转向立管。
技术介绍
通过专利文献I已知一种三轮车,在被转向立管支承成能够转动的转向轴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把手,安装于转向轴的下端的杆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前车架,并且经横拉杆与左右成一对的前轮中的一方连结,所述前车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向立管,所述左右成一对的前轮通过连结棒互相连结,用于将转向立管保持为自立状态的左右成一对的弹簧设在所述转向立管与所述前车架之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64560号公报在由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三轮车中,能够对应于转向把手的操作对左右成一对的前轮进行转舵,并且,由于将左右成一对的前轮支承成能够转舵的前车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向立管,因此,能够实现使转向立管内倾的同时转弯。可是,在使转向立管内倾的同时进行转弯操作时,因所述内倾而作用于在转向轴的下端安装的杆的力的方向与转向轴的操作方向相反,难以发挥出充分的转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能够操舵的两个前轮的三轮车或四轮车等车辆中,能够进行由车体的内倾实现的良好的转弯,从而能够实现对应于操作的良好的转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中,用于使左右成一对的前轮转向的转向把手安装于转向轴的上端,所述转向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转向立管,所述车辆的第I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从所述转向立管向前方伸出的前车架,衬套由具有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内筒和围绕该内筒的外筒经弹性部件连接而成,所述衬套的所述内筒支承于所述前车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固定于所述外筒,在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臂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设置有转向节支承部,分别对左右成一对的所述前轮进行轴支承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以能够转舵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转向节支承部,以与所述转向轴一起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转向轴的下端部的第I杆经连结棒与第2杆连结,所述第2杆安装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穿所述内筒的副转向轴的上端部,在所述副转向轴的下端部设置的第3杆分别经横拉杆与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节连结,不能伸缩的棒的两端部经万向接头与所述车架和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后部的第4杆连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I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前车架具有:左右成一对的第I车架部,它们连接设置于所述转向立管的两侧下部并向下方延伸;左右成一对的第2车架部,它们配置成比所述前轮的车轴靠下方,且从第I车架部的下端向前方延伸;左右成一对的第3车架部,它们配置成比所述转向臂靠前方,且从第2车架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以及左右成一对的第4车架部,它们配置在比所述车轴的轴线高的位置,且从左右成一对的第3车架部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所述前车架形成为关于在前后方向通过所述转向轴的中心轴线的铅直平面对称的形状。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I或第2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向车体后方敞开的U字状的支架支承于所述前车架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述衬套的所述内筒固定于所述支架。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I?第3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由电动马达驱动的单独的后轮悬架于具有座管的所述车架,所述座管以支承供乘客乘坐的乘客用座椅的方式上下延伸,用于对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配设于所述座管或所述转向立管。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在于,在第I?第4特征中的任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将减振机构配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前车架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在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车架的后部,左右成一对的折叠式的辅助轮以在其使用状态下在比所述后轮靠后方的位置与地面接触的方式被支承成能够转动。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在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架具有:所述转向立管;主车架,其从该转向立管向后方延伸;所述座管,其立起设置于该主车架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及悬架车架,其将该座管的中间部与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之间连结起来,用于供坐在所述乘客用座椅上的乘客放置脚的脚踏板以至少一部分配置成比所述座管靠前方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车架上,所述后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在所述主车架的后端部和所述悬架车架的连接设置部。本专利技术的第8特征在于,在第4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主车架的前部设定有能够使所述转向立管前后摆动的第I摆动点,在所述座管的中间部设定有能够使包括所述乘客用座椅的座管的上部前后摆动的第2摆动点,与连接第I及第2摆动点的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副车架的两端部经连结销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转向立管或所述主车架、以及所述座管连结,所述连结销具有与第I及第2摆动点的摆动轴线平行的轴线,由所述车架的一部分和所述副车架构成平行连杆。本专利技术的第9特征在于,在第8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平行连杆设有悬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10特征在于,在第9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悬架以位于所述平行连杆的一条对角线上的方式设在第I及第2摆动点中的一方与所述副车架的一端部之间。并且,实施方式的车座11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乘客用座椅,实施方式的橡胶件39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部件,实施方式的第5和第6万向接头68、69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万向接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I特征,当操作转向把手时,转向轴的转动经第I杆、连结棒、副转向轴、第2杆以及左右成一对的横拉杆被传递至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从而使轴支承于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的所述前轮转舵。而且,衬套是具有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内筒和围绕该内筒的外筒经弹性部件连接而成的,该衬套的内筒被支承于从转向立管向前方伸出的前车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固定于所述衬套的外筒,在所述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有将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支承成能够转舵的转向节支承部,不能伸缩的棒的两端部经万向接头与车架和固定于外筒的后部的第4杆连结,因此,当乘客欲使车体向转弯内侧内倾时,向转弯内侧转动的一侧的力从车体侧经所述棒作用于衬套的外筒,所述向转弯内侧转动的一侧的力从所述外筒经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作用于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因此,通过所述内倾而作用的力的方向成为与转向轴的操作方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能够发挥出充分的转弯性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能够以包围包括所述衬套的转向机构的方式紧凑地构成前车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将衬套的内筒固定于U字状的支架,U字状的支架支承于前车架,从而能够将在内筒和外筒间夹装弹性部件而成的衬套的内筒紧凑地固定于车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将用于对驱动单独的后轮的电动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配设于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座杆或转向立管,因此,通过电池的配设,能够在避免车辆大型化的同时紧凑地配置电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在支架和前车架之间配设有减振机构,由此,在由衬套产生的衰减效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抑制车辆行驶时的车体侧的振动传递到转向把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左右成一对的折叠式辅助轮在其使用状态下在比后轮靠后方的位置与地面接触,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行驶,特别是能够有助于在坡道等处的倾斜行驶时的车体姿势的稳定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车架构成为具有:转向立管;从转向立管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其中,用于使左右成一对的前轮(WF)转向的转向把手(12)安装于转向轴(13)的上端,所述转向轴(1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构成车架(FA、FB)的一部分的转向立管(14),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车架(FA、FB)具有从所述转向立管(14)向前方伸出的前车架(15),衬套(36)由具有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内筒(37)和围绕该内筒(37)的外筒(38)经弹性部件(39)连接而成,所述衬套(36)的所述内筒(37)支承于所述前车架(1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47)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固定于所述外筒(38),在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臂(47)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设置有转向节支承部(48),分别对左右成一对的所述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49)以能够转舵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转向节支承部(48),以与所述转向轴(13)一起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转向轴(13)的下端部的第1杆(56)经连结棒(59)与第2杆(58)连结,所述第2杆(58)安装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穿所述内筒(37)的副转向轴(57)的上端部,在所述副转向轴(57)的下端部设置的第3杆(62)分别经横拉杆(63)与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节(49)连结,不能伸缩的棒(67)的两端部经万向接头(68、69)与所述车架(FA、FB)以及固定在所述外筒(38)的后部的第4杆(66)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8.31 JP 2012-191548;2013.04.26 JP 2013-09431.一种车辆,其中,用于使左右成一对的前轮(WF)转向的转向把手(12)安装于转向轴(13)的上端,所述转向轴(1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构成车架(FA、FB)的一部分的转向立管(14), 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FA、FB)具有从所述转向立管(14)向前方伸出的前车架(15),衬套(36)由具有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内筒(37)和围绕该内筒(37)的外筒(38)经弹性部件(39)连接而成,所述衬套(36)的所述内筒(37)支承于所述前车架(15)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臂(47)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内端部固定于所述外筒(38),在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臂(47)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设置有转向节支承部(48),分别对左右成一对的所述前轮(WF)进行轴支承的左右成一对的转向节(49)以能够转舵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转向节支承部(48),以与所述转向轴(13) —起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转向轴(13)的下端部的第I杆(56 )经连结棒(59 )与第2杆(58 )连结,所述第2杆(58 )安装于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贯穿所述内筒(37)的副转向轴(57)的上端部,在所述副转向轴(57)的下端部设置的第3杆(62)分别经横拉杆(63)与左右成一对的所述转向节(49)连结,不能伸缩的棒(67)的两端部经万向接头(68、69)与所述车架(FA、FB)以及固定在所述外筒(38)的后部的第4杆(66)连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车架(15)具有:左右成一对的第I车架部(33a、34a),它们连接设置于所述转向立管(14)的两侧下部并向下方延伸;左右成一对的第2车架部(33b、34b),它们配置成比所述前轮(WF)的车轴(35)靠下方,且从第I车架部(33a、34a)的下端向前方延伸;左右成一对的第3车架部(33c、34c ),它们配置成比所述转向臂(47 )靠前方,且从第2车架部(33b、34b)的前端向上方延伸;以及左右成一对的第4车架部(33d、34d),它们配置在比所述车轴(35)的轴线高的位置,且从左右成一对的第3车架部(33c、34c)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所述前车架(15)形成为关于在前后方向通过所述转向轴(13)的中心轴线的铅直平面(PD对称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向车体后方敞开的U字状的支架(40)支承于所述前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井干雄小林义隆富永崇史渡边高登堀井义之松尾尚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