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及具有其的轴承润滑装置、压路机振动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84585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9 0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及具有其的轴承润滑装置、压路机振动轮。其中轴承座具有用于容纳轴承(20)的内孔(11),内孔(11)的周壁具有第一导油槽(12),第一导油槽(12)在周壁上呈螺旋状向内孔(11)的两端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使轴承座内的导油槽容纳更多润滑油,改善轴承润滑效果。(*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座及具有其的轴承润滑装置、压路机振动轮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座及具有其的轴承润滑装置、压路机振动轮。
技术介绍
振动压路机是道路施工中用于压实路面的重要设备,振动压路机用振动轮触地,以一定的伴随有高频振动的线性载荷对铺筑层材料施加滚压,随着滚压次数的增加,材料被逐渐压实。振动轮是实现振动压实作用的重要部件。目前,振动轮内的轴承都是安装在轴承座内,由于振动轮内的轴承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尤其对于大吨位的振动压路机而言,轴承要在重达4KN以上的交变载荷条件下高速旋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轴承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会直接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振动压路机的整机可靠性。目前,对于轴承的散热都是通过润滑油实现的,如图1所示,即为现有的一种振动轮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振动轮的轮体60’内固定有套筒30’,套筒30’内容置有润滑油,轴承座10’固定在套筒30’上,轴承座10’内置有轴承20’,结合参见图2,轴承座10’的外周壁设置有多个集油槽41’,多个集油槽41’沿轴承座10’的周向布置,第一导油槽12’设置在轴承座10’的内壁上并沿轴向贯穿轴承座10’,第二导油槽14’设置在轴承座10’的内壁上,并沿轴承座10’的圆周方向延伸,一般是在轴承座1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导油槽14’,第一导油槽12’与第二导油槽14’分别与集油槽41’连通。工作时,轴承座10’随轮体60’转动,转动到底部的集油槽41’进入润滑介质区50’,当这部分集油槽41’离开润滑介质区50’时会带走一定量的润滑油,随着轴承座10’的转动,带有润滑油的集油槽41’上升至一定高度后,集油槽41’内的润滑油会流入第一导油槽12’以及第二导油槽14’中,从而流经轴承20’的外周,并最终流回润滑油区50’,这样,润滑油可以带走轴承2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延长轴承20’的使用寿命。但是,第一导油槽12’以及第二导油槽14’的油路都很短,对于高负荷工作的轴承20’来说,润滑散热效果不够,仍旧容易导致轴承20’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轴承座及具有其的轴承润滑装置、压路机振动轮,可以使轴承座内的导油槽容纳更多润滑油,改善轴承润滑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具有用于容纳轴承的内孔,内孔的周壁具有第一导油槽,第一导油槽在周壁上呈螺旋状向内孔的两端延伸。进一步地,轴承座还具有导油孔,导油孔贯穿轴承座的侧壁并与第一导油槽连通。进一步地,导油孔相对于内孔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第一导油槽的位于内孔的轴向内侧的端部连通。进一步地,内孔具有台阶,台阶的沿内孔的径向方向延伸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油槽,第二导油槽沿内孔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二导油槽与导油孔连通。进一步地,导油孔有多个,并沿轴承座的周向布置;第二导油槽有多个,并与导油孔一一对应连通。进一步地,在轴承座的径向截面上,至少一对导油孔的中心连线与内孔的中心相交,其余任意两个导油孔的中心连接与内孔的中心不相交。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包括:套筒,绕其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套筒具有用于容纳润滑介质的内腔;轴承座,固定在套筒上;以及集油槽,固定在套筒上,并与套筒的内腔连通;轴承座为前述的轴承座,轴承座的导油孔与集油槽连通。进一步地,轴承润滑装置还包括:集油环,固定于套筒上,集油环具有与套筒的内腔连通的油口 ;第一导油板,固定于集油环上;以及第二导油板,固定于集油环上;第一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沿集油环的周向布置,油口位于第一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之间;第一导油板、第二导油板与集油环围设形成集油槽。进一步地,第一导油板沿集油环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导油板沿集油环的径向方向设置。进一步地,集油环包括:环面,外圆周与套筒的内周壁连接,并朝向轴承座设置,环面具有油口 ;以及锥面,与环面的内圆周连接,锥面向靠近导油孔的方向凸出,沿靠近导油孔的方向,锥面与轴承座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路机振动轮,包括:轮体,绕其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及轴承润滑装置,固定于轮体内;轴承润滑装置为前述的轴承润滑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轴承座内壁上的润滑槽设置为螺旋状,增加了润滑介质流经的油路长度,使润滑槽内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介质,同时润滑的时间也有所增加,提高了轴承的润滑散热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周向或轴向的润滑槽而言,本技术进一步降低了轴承的损耗,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振动轮的局部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振动轮的轴承座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轴承座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轴承座的润滑油的一种流动方向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轴承座的润滑油的另一种流动方向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轴承润滑装置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振动轮的局部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根据图7的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座10,该轴承座10的内孔11中容纳有轴承,内孔11的周壁具有第一导油槽12,第一导油槽12呈螺旋状,在内孔11的周壁上向内孔11的两端延伸,螺旋状的第一导油槽12可以使内孔11中的轴承得到更好的散热。现有技术中,内孔11中的导油槽为轴向或周向设置,油路过短,对于一些工作负荷较大的装置来说,轴承的散热效果不够明显,而本技术将导油槽改为螺旋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增加了导油槽的长度,能够容纳更多的润滑介质,同时增加了润滑的时间,使轴承的散热效果更加明显。由于润滑介质是从外部引入轴承座10的内孔11中,所以,在轴承座10上还开设有导油孔13,导油孔13从轴承座10的外表面向内延伸并贯穿轴承座10的侧壁,直至与第一导油槽12连通,可以将润滑介质导入第一导油槽12中。结合参见图4以及图5,内孔11为阶梯孔,具有台阶,第一导油槽12的第一端位于内孔11的轴向内侧,延伸至靠近该台阶,导油孔13优选与第一导油槽12的第一端连通,使润滑介质能够从第一导油槽12的第一端流向第二端,使第一导油槽12得到充分利用。此外,轴承座10的外周具有凸部16,凸部16的外周面作为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面,导油孔13开设在凸部16的端面上并相对于内孔11的轴线方向倾斜延伸至与第一导油槽12的第一端连通,使润滑介质更快进入内孔11中对轴承进行散热。为了增加散热效果,内孔11中还开设有第二导油槽14,第二导油槽14设置在台阶的沿内孔11径向方向延伸的侧面上并与导油孔13连通。第二导油槽14沿内孔11的径向方向延伸,使润滑介质流经轴承,起到散热效果。第一导油槽12与第二导油槽14相配合,可以将轴承工作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带走,轴承的散热效果非常明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座,具有用于容纳轴承(20)的内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11)的周壁具有第一导油槽(12),所述第一导油槽(12)在所述周壁上呈螺旋状向所述内孔(11)的两端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座,具有用于容纳轴承(20)的内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11)的周壁具有第一导油槽(12),所述第一导油槽(12)在所述周壁上呈螺旋状向所述内孔(11)的两端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还具有导油孔(13),所述导油孔(13)贯穿所述轴承座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导油槽(1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13)相对于所述内孔(11)的轴线方向倾斜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导油槽(12)的位于所述内孔(11)的轴向内侧的端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孔(11)具有台阶,所述台阶的沿所述内孔(11)的径向方向延伸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油槽(14),所述第二导油槽(14)沿所述内孔(11)的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油槽(14)与所述导油孔(13)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油孔(13)有多个,并沿所述轴承座的周向布置; 所述第二导油槽(14)有多个,并与所述导油孔(13)—一对应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座的径向截面上,至少一对所述导油孔(13)的中心连线与所述内孔(11)的中心相交,其余任意两个所述导油孔(13)的中心连接与所述内孔(11)的中心不相交。7.一种轴承润滑装置,包括: 套筒(30),绕其中心轴线可转动地设置,所述套筒(30)具有用于容纳润滑介质的内腔(31); 轴承座(10),固定在所述套筒(30)上;以及 集油槽(41),固定在所述套筒(30)上,并与所述套筒(30)的所述内腔(31)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10)为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双生魏朝栋裴辉李燕平帅国菊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