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护盾,所述的顶护盾盾体顶部设置有沿掘进方向延伸的凹槽结构,以及开放式窗口;顶护盾盾体及掘进机机体上设置有导向套筒;顶护盾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之间设置有两根前立柱,顶护盾的后部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之间设置有两根后立柱;顶护盾及掘进机机体两侧设置有伸缩套筒,保证前立柱、后立柱及顶护盾盾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机载临时支护,具有支护面积大,工作阻力大,可适应不同地质,不同巷道尺寸等特点,同时具备辅助铺网挂网功能,减小了劳动强度,保证了作业安全,配合掘锚设备能够实现随掘随护,随护随支,依托掘进机,可实现快速转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矿用井下掘锚施工支护设备,具体为一种新型煤矿矩形巷道掘锚一体化同步矿用临时支护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采技术的快速发展,回采工作面的快速推进,年消耗回采巷道数量大幅度增加,因此提高煤巷快速掘进,特别是采准巷道的掘进,成为煤矿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掘进机进行单巷道掘进是目前煤巷掘锚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锚固时间是采掘时间的2-3倍,往往导致掘进时空顶距离过大,给安全作业带来隐患,现有的临时支护设备,无论从支护面积、支护阻力、以及功能上都无法匹配现有的掘进机。因此,提供一种能够与掘进机相匹配,具有支护面积大,工作阻力小,可适应不同地质,不同巷道尺寸,并且与现有快速掘锚一体化装备中掘进与锚固相匹配,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作业安全的矿用支护系统,已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适应不同地质,不同巷道尺寸,适合掘进机单巷快速掘进的临时支护装置,本技术解决了现有快速掘锚一体化装备中掘进与锚固不匹配,导致空顶距离过大,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护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护盾盾体顶部设置有沿掘进方向延伸的凹槽结构,以及开放式窗口 ;顶护盾盾体及掘进机机体上设置有导向套筒;顶护盾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之间设置有两根前立柱2,顶护盾的后部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之间设置有两根后立柱5 ;顶护盾及掘进机机体15两侧设置有伸缩套筒,保证前立柱、后立柱及顶护盾盾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所述的顶护盾包括前护盾7与尾护盾8 ;前护盾7的尾端与尾护盾8的前端之间铰接连接,通过调节设置在尾护盾8上的千斤顶以适应顶板起伏;所述的前护盾7与尾护盾8为整体箱式结构,由前横梁、后横梁和纵向指梁组成;前护盾7的两侧通过侧护盾导杆3及侧护盾伸缩油缸17连接有侧护盾I ;所述的尾护盾8的前端设置有尾盾油缸6,尾护盾8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尾盾防矸护板9,尾盾防矸护板9与尾护盾8之间设置有尾盾防矸护板油缸16 ;所述的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分别通过支撑油缸11与支撑滑靴12连接;所述的两根前立柱2铰接于前护盾7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 ;两根后立柱5铰接与前护盾7的后部及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 ;所述的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分别与掘进机机体15连接,两根导向内滑轨4与前护盾7中部连接,两根导向外滑道13与掘进机机体15连接,导向内滑轨4与导向外滑道13形成两组滑动副。积极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机载临时支护,具有支护面积大,工作阻力大,可适应不同地质,不同巷道尺寸等特点,同时具备辅助铺网挂网功能,减小了劳动强度,保证了作业安全,配合掘锚设备能够实现随掘随护,随护随支。依托掘进机,可实现快速转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主示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右示图;图3为本技术的尾护盾横断面示图;图4为为本技术的指形结构示意图;图5为为本技术的辅助挂网示意图;图中为:侧护盾1、前立柱2、侧护盾导杆3、导向内滑轨4、后立柱5、尾盾油缸6、前护盾7、尾护盾8、尾盾防矸护板9、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支撑油缸11、支撑滑靴12、导向外滑道13、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掘进机机体15、尾盾防矸护板油缸16、侧护盾伸缩油缸17、锚杆18、L型帮网1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2所示,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护盾,所述的顶护盾盾体顶部设置有沿掘进方向延伸的凹槽结构,以及开放式窗口,用于观察顶板情况,以及对局部破碎顶板进行处理;顶护盾盾体及掘进机机体上设置有导向套筒,导向套筒具有能够对盾体前后及左右进行限位,同时承受一定的倾覆载荷,保证了整个支护装置的稳定性;顶护盾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之间设置有两根前立柱2,顶护盾的后部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14之间设置有两根后立柱5 ;顶护盾及掘进机机体15两侧设置有伸缩套筒,保证前立柱、后立柱及顶护盾盾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所述的顶护盾包括前护盾7与尾护盾8 ;前护盾7的尾端与尾护盾8的前端之间铰接连接,通过调节设置在尾护盾8上的千斤顶以适应顶板起伏;所述的前护盾7与尾护盾8为整体箱式结构,由前横梁、后横梁和纵向指梁组成;如图4所示,前护盾7的两侧通过侧护盾导杆3及侧护盾伸缩油缸17连接有侧护盾1,通过调节侧护盾伸缩油缸17以适应巷道宽度的变化,具备辅助铺网、防片帮、防顶板落煤功能。如图3所示,所述的尾护盾8的前端设置有尾盾油缸6,尾盾油缸6用来调节尾护盾8与前护盾的夹角,尾护盾8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尾盾防矸护板9,尾盾防矸护板9与尾护盾8之间设置有尾盾防矸护板油缸16,尾盾防矸护板油缸16用来调节尾盾防矸护板与尾护盾8之间的夹角;所述的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分别通过支撑油缸11与支撑滑靴12连接,掘进机机体外围接口连接有后支撑装置,掘进机作业时,撑靴接地,护盾接顶,使立柱支反力直接作用于底板,掘锚同步进行作业,进行下一循环时,后支撑抬起,护盾采用浮动支撑方式,带压移机,同时给掘进机截割头提供一定反力,后支撑装置具有辅助脱困功能,顶护盾凹槽型结构能够避开外露锚杆头组;所述的两根前立柱2铰接于前护盾7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 ;两根后立柱5铰接与前护盾7的后部及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 ;所述的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分别与掘进机机体15连接,两根导向内滑轨4与前护盾7中部连接,两根导向外滑道13与掘进机机体15连接,导向内滑轨4与导向外滑道13形成两组滑动副,保证两个前立柱2、两个后立柱5、前护盾7、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 10、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 14与掘进机机体15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掘进机工作时,前立柱2与后立柱5伸出,前护盾7、尾护盾8接顶,支撑油缸11伸出,支撑滑靴12接地,将前立柱2与后立柱5的支撑反力传递到底板上。实施例1如图1、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破碎顶板地质条件下,掘进机完成一个截割循环后,支撑油缸11收回,支撑滑靴12离开底板,前护盾7不离开顶板,采用浮动支撑,前护盾7、后护盾8顶板设置的凹槽型结构,能够避开前方初期支护的外露锚杆18。实施例2如图5,在本实施例中,侧护盾I,在侧护盾导杆3及侧护盾伸缩油缸17的作用下,能够伸缩至侧帮,能够起到辅助挂L型帮网19的功能。实施例3根据掘进机空间要求,临时支护的防倾覆导轨可由四连杆机构代替,具体实施方案:上连杆上端铰接于前护盾中部,上连杆下端与前连杆和后连杆相铰接,前连杆和后连杆与掘进机机体相铰接。本技术的机载临时支护,具有支护面积大,工作阻力大,可适应不同地质,不同巷道尺寸等特点,同时具备辅助铺网挂网功能,减小了劳动强度,保证了作业安全,配合掘锚设备能够实现随掘随护,随护随支,依托掘进机,可实现快速转场。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护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护盾盾体顶部设置有沿掘进方向延伸的凹槽结构,以及开放式窗口;顶护盾盾体及掘进机机体上设置有导向套筒;顶护盾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10)之间设置有两根前立柱(2),顶护盾的后部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14)之间设置有两根后立柱(5);顶护盾及掘进机机体(15)两侧设置有伸缩套筒,保证前立柱、后立柱及顶护盾盾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包括顶护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护盾盾体顶部设置有沿掘进方向延伸的凹槽结构,以及开放式窗口 ;顶护盾盾体及掘进机机体上设置有导向套筒;顶护盾的前部与掘进机机体前部接口(10)之间设置有两根前立柱(2),顶护盾的后部与掘进机机体后部接口(14)之间设置有两根后立柱(5);顶护盾及掘进机机体(15)两侧设置有伸缩套筒,保证前立柱、后立柱及顶护盾盾体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护盾包括前护盾(7)与尾护盾(8);前护盾(7)的尾端与尾护盾(8)的前端之间铰接连接,通过调节设置在尾护盾(8 )上的千斤顶以适应顶板起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护盾(7)与尾护盾(8)为整体箱式结构,由前横梁、后横梁和纵向指梁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矿用临时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前护盾(7)的两侧通过侧护盾导杆(3)及侧护盾伸缩油缸(17)连接有侧护盾(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丹,王锴,乔文俊,郝利波,李建斌,赵华,卓兴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