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撑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518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01:08
一种撑机结构,用于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后模B板、底板和用于支撑所述顶板和底板的撑脚,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顶针A板、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所述模具的两侧对称设有撑机结构,所述撑机结构包括压块、压板机构和撑块,所述压板机构设置于所述顶针A板上,其设有一弹块;所述撑块与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顶端设有与所述弹块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台;所述压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后模B板,其底面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弹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撑机结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把复杂的模具结构精简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标准化组件,大大节省了设计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撑机结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模具二次顶出的撑机机构。
技术介绍
在模具脱模时,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用到二次顶出来将产品脱出;或者在部分顶出行程需要较大的产品时,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传统的模具为了达到二次顶出的目的,往往都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且不同模具的组件均不相同,在产品种类较多时,需要耗费较大的设计成本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模具二次顶出的撑机机构,把复杂的模具结构精简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标准化组件,大大节省了设计及制造成本。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撑机结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所述模具包括平行设置的后模B板和底板,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垂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的撑脚,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顶针A板、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所述模具的两侧对称设有撑机结构,所述撑机结构包括压块、压板机构和撑块,所述压板机构设置于所述顶针A板上,其包括弹块;所述撑块与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顶端设有与所述弹块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弹块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一次顶出;所述压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后模B板,其底面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弹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二次顶出。优选的,所述压板机构还包括压板和弹簧,所述压板与所述顶针A板固定连接,所述压板设有通孔,所述顶针A板设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匹配的盲孔,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盲孔的底部;所述弹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其另一端自由穿设于所述盲孔和通孔中。优选的,所述压块的内侧设有用于所述撑块上下滑动的滑槽。优选的,所述撑脚设有用于限制顶针A板回位的台阶面。优选的,所述模具还包括拴打螺丝和上顶针板限位块,所述拴打螺丝穿设于所述上、下顶针板并与所述顶针A板固定连接;所述上顶针板限位块固定设置于所述上顶针板。优选的,所述上顶针板上用于穿设所述拴打螺丝的穿设孔的直径小于所述拴打螺丝的轴肩的直径。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压块、撑块和弹块相互配合,开模时,上、下顶针板带动撑块向上,在限位凸台的作用下推动弹块及弹块所安装的顶针A板向上运动,实现一次顶出;当弹块运动至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接触时,弹块开始被压块压回,当弹块缩回直至脱离限位凸台时,撑块脱离弹块,与上、下顶针板一起继续向上运动至行程终点,实现二次顶出。当上、下顶针板复位时带动撑块向下移动,当上顶针板底部接触栓打螺丝时,顶针A板及所装配的弹块在栓打螺丝的牵引下一起向下移动,当第一斜面脱离弹块的第二斜面时,弹簧推动弹块向外弹出直至限位凸台处,完成整个回位过程。撑机结构把复杂的模具结构精简为一种可广泛应用的标准化组件,大大节省了设计及制造成本,也避免了因机构的不成熟而造成的出错。【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撑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撑机机构顶出过程的步骤一示意图;图3为撑机机构顶出过程的步骤二示意图;图4为撑机机构顶出过程的步骤三示意图;图5为撑机机构回位过程的步骤一示意图;图6为撑机机构回位过程的步骤二示意图;图7为撑机机构回位过程的步骤三示意图;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底板 2、撑脚 21、台阶面 3、顶针A板 31、压板 32、弹块 33、弹簧 4、后模B板 41、压块 411、第一斜面 412、滑槽 5、上顶针板 51、上顶针板限位块 6、下顶针板 7、撑块 71、限位凸台 8、拴打螺丝。【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三板模模具,包括平行设置的后模B板4和底板I,后模B板4和底板I之间垂直设置有用于支撑后模B板4和底板I的撑脚2,后模B板4和底板I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顶针A板3、上顶针板5和下顶针板6,其中上顶针板5与下顶针板6固定连接。为了实现二次顶出,在模具的两侧对称设置了撑机结构。如图2-6所示,撑机结构包括压块41、压板机构和撑块7,其中压板机构设置于顶针A板3上,压板机构包括弹块32、压板31和弹簧33,压板31与顶针A板3固定连接,压板31设有通孔,顶针A板3设有与通孔位置相匹配的盲孔,弹簧33设于盲孔的底部;弹块32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33,弹块32的另一端自由穿设于盲孔和通孔中;撑块7与上顶针板5、下顶针板6固定连接,撑块7的顶端设有与弹块32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台71,当限位凸台71与弹块32相配合时,连接撑块32的上顶针板5和下顶针板6与连接弹块32的顶针A板3—起运动,实现模具的一次顶出;压块41固定设置于后模B板4上,其底面设有第一斜面411 ;弹块32上设有与第一斜面411相匹配的第二斜面321,当第一斜面411与第二斜面321相配合时,压块41将弹块32向顶针A板3内压回,当弹块32脱离限位凸台71后,顶针A板3停止运动,连接撑块32的上顶针板5、下顶针板6继续向上运动至行程终点,由于压块41的内侧设有滑槽412,撑块7在弹块32脱离限位凸台71后划入滑槽412,继续向上运动,实现模具的二次顶出。模具还包括拴打螺丝8和上顶针板限位块51,拴打螺丝8同时穿设于上顶针板5和下顶针板6并与顶针A板3固定连接;上顶针板限位块51固定设置于上顶针板5上。上顶针板5用于穿设拴打螺丝8的穿设孔的直径小于拴打螺丝8的轴肩的直径。在开模时,当上顶针板限位块51与顶针A板3接触时,开模的行程结束。当模具复位时,上顶针板5、下顶针板6带动撑块7向下移动,当上顶针板5底部接触栓打螺丝8的轴肩时,顶针A板3及所装配的弹块32在栓打螺丝8的牵引下一起向下移动,当弹块32的第二斜面321脱离压块41的第一斜面411时,弹簧33推动弹块32向外弹出直至限位凸台71处,完成整个回位过程。撑脚2设有用于限制顶针A板3回位的台阶面21。在模具复位时,当顶针A板3回落至撑脚2的台阶面21时,回位行程结束。撑机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模具开模时,步骤一:如图2所示,上、下顶针板带动撑块向上,由于弹块在弹簧作用下位于限位凸台上,在限位凸台的作用下撑块推动弹块及弹块所安装的顶针A板向上运动,顶针A板运行至后模B板,实现一次顶出;步骤二:如图3所示,当弹块运动至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接触时,弹块开始被压块压回;步骤三:如图4所示,当弹块缩回直至脱离限位凸台时,顶针A板停止运行,撑块脱离弹块,与上、下顶针板一起继续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撑机结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所述模具包括平行设置的后模B板和底板,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垂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的撑脚,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顶针A板、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两侧对称设有撑机结构,所述撑机结构包括压块、压板机构和撑块,所述压板机构设置于所述顶针A板上,其包括弹块;所述撑块与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顶端设有与所述弹块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弹块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一次顶出;所述压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后模B板,其底面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弹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二次顶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撑机结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所述模具包括平行设置的后模B板和底板,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垂直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的撑脚,所述后模B板和底板之间从上至下依次设有顶针A板、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两侧对称设有撑机结构,所述撑机结构包括压块、压板机构和撑块,所述压板机构设置于所述顶针A板上,其包括弹块;所述撑块与所述上、下顶针板固定连接,其顶端设有与所述弹块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弹块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一次顶出;所述压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后模B板,其底面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弹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匹配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用于所述上、下顶针板的二次顶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艳黄春育叶松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