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6284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轮胎模具,其包括分成两部分(G和D)的圆环。圆环为迭片结构。它包括许多薄的互相贴近的单元板(1)在圆周方向形成的迭片,单元板可用金属薄板制造。单元板有两种不同形式:标准单元板和中间单元板,它们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续排布。模具带有与中间单元板相配合的定位装置,以确定中间单元板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安装方向。例如,这些装置可以是可令中间单元板嵌入其中的凹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模具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的制造,尤其涉及轮胎踏面的模制。美国专利NO.5,492,669提及了一种模具,其中使用了大量横向排布的金属薄板来模制成型轮胎踏面。一般认为金属薄板,即模制成型单元板横向排列是因为在观察轮胎时,它们由一侧胎缘延伸至另一侧胎缘。在开启和合拢这种模具时,要求使迭片结构圆环中的所有基础单元板在径向方向上要保持协调动作。模具在经过一段时间连续的开启和合拢操作过程后,可能会出现金属薄板相对其原始安装位置的偏斜,尤其是在开合模具时,由于金属薄板的移动而发生滑移或产生安装误差,从而产生附加摩擦。而且按照权利要求保持薄板间间隙的均匀分布也是很难的。因而在薄板间间隙明显大于标准间隙处会出现模制溢料。这样,要做的是选择标准间隙,如同美国专利NO.5,492,669中所述,尤其要防止在模具合拢动作过程中橡胶流入薄板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这一缺点,以改善此种模具的性能,制造出具有高品质外观的轮胎,尤其是经过多次模制操作过程后其外观质量仍能保持不变的轮胎。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成型轮胎踏面的模具,其包括:用来模制踏面外表面的迭片结构圆环,迭片结构圆环包括由许多装在支座上的薄的互相贴近的单元板在圆周方向迭成的组件,单元板大致在径向排布,其排布方式使得在单元板之间有一弹性推力,该弹性推力受环箍的约束,该环箍的轴向移动控制单元板的径向移动,轮胎踏面由单元板的径向内侧表面模制形成,径向内侧表面具有所需的轮廓形状,单元板包括标准单元板和中间单元板,它们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续布置,模具还带有与中间单元板配合的-->定位装置,以便确定中间单元板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安装方向。模具最好带有一些由一个或多个相邻中间单元板组成的组件,这些组件将圆环分成均匀的弧段,标准单元板则排布在这些中间单元板组件之间。在本文中,在讲到一个元件或一个表面“处于内侧”时,其意义为该件或面位于朝向模具的中心侧,即位于模具内部空腔一侧。当某件或面“处于外侧”时,其意义为该件或面远离模具空腔。例如,在论及模制踏面的金属薄板时,内侧面就是模制过程中与橡胶接触的表面,外侧面就是与环箍接触的表面。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利用上述的模具制造轮胎的方法。作为一种选择,该方法还可包括组合芯,其形状适合于轮胎内部空腔的成型,组装零件装于其上,在硫化过程中它可形成轮胎的内部空腔。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模制方法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它在模制过程中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对本专利技术的说明是通过对其在一个特定的模具实施例中的应用的叙述来实现的。相对于前面提及的美国专利NO.5,492,669中图5来说,本文的描述更加具体。这种模具有可能将所谓“分段式”模具的优点与所谓“两件式”模具的优点结合起来。对于这种模具的使用的一般性论述可以参阅前面所提及的专利,尤其是专利中与图5有关的那部分内容。下述附图展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中突出体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越之处。其中:图1为通过本专利技术模具中间的剖面图。图2为固定中间单元板的环的立体图。图3为标准单元板。图4为中间单元板。图5和图6为中间单元板的其他形式。图7为迭片结构的圆环的局部侧视图。-->图8为中间单元板组件的立体图。在本模具实施例中,模制轮胎踏面的迭片式圆环是由许多贴近的金属薄板1组成,其厚度在0.1mm至5mm之间(最好是0.5mm),如图7所示。圆环包括几百个甚至几千个贴近的薄板。薄的单元板的实施例是非常有益的,薄的单元板也是这种模具的特征所在。薄板的厚度应符合制做踏面花纹的模具平整度要求。例如,可使用薄钢板,在垂直于其平面的方向上,将钢板切成根据待制做的踏面花纹确定的外形轮廓。由图1中可看到,圆环被分开成为两部分(G和D)。圆环包括分别属于两个部分的两个独立的并邻近的单元板(1D和1G)。成型模板或单元板用序号1表示。如果属于G部分的单元板或单元板的一部分需要特别明确区分,则用序号1G表示。如果属于D部分的单元板或单元板的一部分需要特别明确区分,则用序号1D表示。类似地,后缀I和S分别用来标明中间单元板和标准单元板或单元板的一部分,这一点后面将会很清楚。图3所示为标准单元板1S,图4所示为中间单元板1I。标准单元板1S与中间单元板1I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每个单元板在其径向转角边缘有成型模部分10,这部分根据待制做的踏面花纹切割或加工成型。因此单元板的内侧面具有由待制做踏面花纹所确定的轮廓形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至少单元板1的成型模部分一侧10的端部厚度应随其逐渐在径向方向靠近模具轴线时均匀减小。这样每个单元板都带有少许的楔形,楔形角大致等于用整个模具圆环中的单元板数量除360°所得的商。每个标准单元板1S和中间单元板1I都有横向延伸段11,横向端面16,倾斜的外侧面B,及中心端面18,中心端面18可与属于另一部分的相邻单元板的中心端面18靠紧,形成与另一部分的接触。还应注意到G部分的每一单元板1上都有凸片19a,它可与D部分的每个单元板上的切口19b相配合,因而在整个合模期间,单元板1可以以很高的精度定位在-->同样的径向高度上。标准单元板1D在其成型侧面10相反方向处都有切口。这个切口形成了突出部分12及突出部分12的径向转角边处的侧面127。尽管中间单元板1I没有这样的切口,切口的轮廓线已用虚线标在中间单元板1I上,如图4所示,以便表明与该线相切的孔120的位置。为形成迭片结构的圆环,所有单元板1相对于径向方向的排列角度都应相同。在本例中,单元板是按径向排布。换言之,如果在与模具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分段检察迭片式圆环(见图7),单元板的排列使得它们相当于径向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描述轮廓帘子线走向的常用术语来形容就是成90°角。单元板也可以以略不同于90°的角度来排布,例如相差10°~15°。在G和D部分上,模具分别设有板2,环箍3固定在其上。环箍3的径向内表面有角度为α的截头圆锥形支承面30,它与单元板1的径向外侧面13相接触。环箍使得薄板1径向受到压力作用以令它们进入合模状态并将它们固定在位,如图1所示。    板2还带有一个或数个单元板的导向构件5,这些构件具有与截头圆锥形支承面30相同倾角α的径向向内侧的截头圆锥形支承面50。板2还对模制侧壁的框架4起支承作用。框架4的径向外端面设有与截头圆锥形支承面30相同倾角α的径向向外的截头圆锥支承面40。所有单元板的横向延伸段11都置于框架4和导向构件5之间,位于所述的截头圆锥支承面之间。为使打开模具更加容易,开模助动器67通过一个或多个轴向安装的弹簧61向所有单元板1的横向端面16施加一个轴向力作用,由于弹簧是轴向安装在开模助动器6和板2之间,故在板2和开模助动器6之间有一弹性推力作用。这样就有利于所有单元板的同步移动,而与其位置,尤其与-->其同轮胎踏面花纹相脱离的阻力无关,这种阻力在硫化过程结束时可能要遇到。环形件7固定在环箍3远离板2的一端。开模时控制单元板1移动的止动板70装在环形件7上。环形件在其径向内侧包括若干个凸起部71,凸起部之间有槽74(见图2)。中间单元板1I装入这些槽74中(图1D部分)。环形件7还有朝向每个槽74的凹座75。凸起部71在其径向外侧有斜面72,其作用为,通过向金属薄板1的侧面127施压,向外拉并引导金属薄板1以助模具的打开。相应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做轮胎踏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模制踏面外表面的迭片结构圆环,所述迭片结构圆环是由装在支承座上的许多薄的互相贴近的单元板在圆周方向迭装形成,所述单元板大致为径向排布,其排布方式使得单元板之间有一弹性推力,所述弹性推力受环箍的约束,该环箍的轴向移动可控制所述单元板的径向移动,所述踏面由所述单元板的径向内侧面模制成型,所述径向内侧面具有需要的轮廓形状,其中,所述单元板包括标准单元板和中间单元板,它们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续排布,且模具还带有与所述中间单元板相配合的定位装置,以确定所述中间单元板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安装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FR 1997-2-19 97020511、一种用于制做轮胎踏面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模具包括:模制踏面外表面的迭片结构圆环,所述迭片结构圆环是由装在支承座上的许多薄的互相贴近的单元板在圆周方向迭装形成,所述单元板大致为径向排布,其排布方式使得单元板之间有一弹性推力,所述弹性推力受环箍的约束,该环箍的轴向移动可控制所述单元板的径向移动,所述踏面由所述单元板的径向内侧面模制成型,所述径向内侧面具有需要的轮廓形状,其中,所述单元板包括标准单元板和中间单元板,它们在圆周方向上彼此接续排布,且模具还带有与所述中间单元板相配合的定位装置,以确定所述中间单元板相对于径向方向的安装方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在所述支座上加工出的槽,所述中间单元板嵌入该槽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该槽位于装在所述环箍上的环形件上,处于所述环形件径向内侧上分布的凸起部分之间,所述中间单元板的径向外侧嵌在这些槽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让皮埃尔拉杜斯
申请(专利权)人:塞德普鲁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