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加固方法,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是采用原位复合方式将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与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进行复合得到的材料,其中所述纳米级二氧化硅均匀分布于所述共聚物材料内部,形成有机体和无机纳米级二氧化硅两相连续分布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文物保护领域,涉及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加固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利技术创造之一,陶器的专利技术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进步。中国古代陶质文物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遗留下来的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古代陶质文物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中,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人类技术的专利技术与进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考古学研究中器物类型学的建立以及断代发展序列提供最重要的实物资料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目前我国陶质文物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国家文物局于1999~2003年组织实施了《陶瓷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表明古陶器中存在表面风化、呈片状脱落、表面酥粉、盐析、釉色蜕变、磨损等病害;在2006年“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研活动中,调查得知关中地区彩绘陶质文物胎体保存不佳的占41%,保存状况中度受损的占了一半,其中表面风化陶质文物表面呈层状剥落,层与层之间存在明显的边界,外层较厚、孔隙大且疏松,内层相对致密,整体强度不均匀等是影响文物长久保存的因素之一。目前对于表面风化陶质文物胎体主要的简便保护性处理方法是使用保护材料对文物进行渗透加固处理。无机保护材料在十九世纪前就曾广泛使用,但长期监测有的出现了保护性破坏,有机保护材料尤其丙烯酸酯类材料具有无色透明性和良好的可逆性成为目前文物保护应用中最为广泛的一类保护材料,但材料本身的耐热性、耐光老化性较差,易变黄发脆,使得保护后的文物`不能抵御紫外光的照射。目前常用的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乳液在文物保护、尤其是表面风化陶质文物保护中广泛应用,但保护后文物的耐光老化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闻;研究表明正娃酸乙酷水解广生的纳米级SiO2颗粒比表面积大,具有耐光热老化等优异性能,因此考虑正硅酸乙酯水解制得的二氧化硅溶胶对目前常用的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材料进行原位复合改性,协同构筑兼具有机和无机材料优点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研究极其必要。例如中国专利CN102115340A公开一种在石材表面仿生合成壳聚糖/ 二氧化娃复合保护膜的方法,构建有机/无机材料复合膜;中国专利CN102391695A公开一种采用硅溶胶作为基体,纳米二氧化硅胶体球和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氧乙烯两嵌段共聚物作为改性剂,通过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得的石材保护膜纳米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加固保护方法,以使在加固保护表面风化陶质文物的同时增加其耐光热老化性等。在此,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是采用原位复合方式将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与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进行复合得到的材料,其中所述纳米级二氧化硅均匀分布于所述共聚物材料内部,形成有机体和无机纳米级二氧化硅两相连续分布状态。所述加固保护材料的分解温度为193.2°C。而未复合纳米二氧化硅的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分解温度为174.6°C。因此,所述加固保护材料提高了热稳定性。所述加固保护材料在经紫外光老化120小时后的红外变化谱曲线中,谱峰1727cm_1C=0谱峰的变化率为1.84%,谱峰1223CHT1 v C-O-C的变化率为8.80%,谱峰IOSOcnr1S1-O-Si的变化率为4.56%。而未复合纳米二氧化硅的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相应的变化率分别为22.05%、19.09%,25.38%。因此,所述加固保护材料提高了耐光老化性能。 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原位加入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搅拌12~24小时;以及静置3天以上得到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所述碱催化条件是硅酸乙酯与乙醇和氨水的体积比为2.26:22.3:0.695,以满足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条件。所述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溶液的浓度可以为10%,其所加入的体积可以为所述正硅酸乙酯的10倍。所述搅拌可以采用磁力搅拌器,利用磁场和漩涡的原理带动放入液体中的搅拌子做圆周循环运动而达到均匀搅拌的目的,配合控制温度30°C,转速400~600rpm。又,磁力搅拌子与溶液的用量、粘度和承载容器的形状等相关,不能被加固保护材料所腐蚀。再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方法,包括:在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表面覆盖包覆介质;缓慢加入上述加固保护材料直至所述包覆介质呈饱和状态;以及转移至恒温恒湿箱中保存直至所述加固保护材料完全固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可以采用抗压强度小于20MPa或局部抗压强度较低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其抵抗环境能力较差,表面呈层状剥落、需要加固处理才能长久保存。所述包覆介质可以是天然或合成的柔软性纤维织物,例如棉质纱布等。其作用在于减缓所施加的加固保护材料中溶剂的挥发速率,防止溶剂挥发过快导致加固后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表面出现炫光等变化。较佳地,采用不损坏文物的针管滴注法、软毛刷刷涂法或浸泡法缓慢加入所述加固保护材料。可根据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的本体状况,以不损坏文物为原则,选择适宜的加固工艺。较佳地,控制恒温恒湿箱温度25°C,相对湿度50%。经加固保护处理后,所述加固保护材料渗透至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内部3~6mm。且所述加固保护材料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渗透性,不改变加固后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的颜色和表面状态,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加固保护方法实施操作简单易行,使用该方法可以使抗压强度小于20MPa或局部抗压强度较低的表面风化的陶质文物得到很好的加固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显微形貌; 图2为表面风化文物样品经本专利技术的加固保护材料保护前后的显微形貌,a为保护前,b为保护后。【具体实施方式】[0021 ] 以下结合下述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原位加入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溶液,搅拌12~24小时;以及静置3天以上得到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方法,包括:在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表面覆盖包覆介质后采用适宜的保护工艺缓慢加入上述加固保护材料直至所述包覆介质呈饱和状态;以及转移至恒温恒湿箱中保存直至所述加固保护材料完全固化。结合上述制备方法和加固保护方法,更具体地,作为示例,本专利技术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原位复合方式将正硅酸乙酯(TEOS)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的纳米级二氧化硅与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进行复合,控制加热磁力搅拌器温度30°C,磁力搅拌子搅拌12~24小时后静置3天以上,合成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2)在抗压强度小于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是采用原位复合方式将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与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进行复合得到的材料,其中所述纳米级二氧化硅均匀分布于所述共聚物材料内部,形成有机体和无机纳米级二氧化硅两相连续分布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是采用原位复合方式将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与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进行复合得到的材料,其中所述纳米级二氧化硅均匀分布于所述共聚物材料内部,形成有机体和无机纳米级二氧化硅两相连续分布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保护材料的分解温度为193.2°C。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保护材料经紫外光老化120小时后的红外变化谱曲线中,谱峰1727 cm — 1 C=O谱峰的变化率为1.84%,谱峰1223 cm —1 V C-O-C的变化率为8.80%,谱峰1080 CnT1S1-O-Si的变化率为4.56%o4.一种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硅酸乙酯在碱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生纳米级二氧化硅; 原位加入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溶液,搅拌12~24小时;以及 静置3天以上得到所述表面风化陶质文物加固保护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催化条件是硅酸乙酯与乙醇和氨水的体积比为2.26:22.3:0.695,以满足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条件。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静,罗宏杰,李伟东,周铁,容波,王丽琴,李晓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