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三面源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6979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4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面源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属于CMOS超大集成电路(ULSI)中的场效应晶体管逻辑器件与电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三面源的强耗尽作用,器件能等效实现陡直的源结掺杂浓度的效果,更加显著地优化TFET器件的亚阈值斜率,并同时提升器件的导通电流,且栅和漏之间存在栅未覆盖区,一方面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双极导通效应,同时能抑制小尺寸下源结边角处的寄生隧穿电流。该器件的制备方法简单且精确可控,利用刻蚀后外延的方法生成沟道能进一步有利于实现陡直的源掺杂浓度梯度和形成异质结,且后栅工艺的制备流程有利于集成形成高质量的高k栅介质/金属栅,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CMOS超大集成电路(ULSI)中的场效应晶体管逻辑器件与电路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传统MOSFET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如今已经到进入纳米尺度,随之而来,器件的短沟道效应等负面影响也愈加严重。漏致势垒降低、带带隧穿等效应使得器件关态漏泄电流不断增大,同时,传统MOSFET的亚阈值斜率受到热电势的限制无法随着器件尺寸的缩小而同步减小,由此增加了器件功耗。功耗问题如今已经成为限制器件等比例缩小的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能将器件应用在超低压低功耗领域,采用新型导通机制而获得超陡亚阈值斜率的器件结构和工艺制备方法已经成为小尺寸器件下大家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TFET不同于传统M0SFET,其源漏掺杂类型相反,利用栅极控制反向偏置的P-1-N结的带带隧穿实现导通,能突破传统MOSFET亚阈值斜率60mV/dec的限制,并且其漏电流非常小。TFET具有低漏电流、低亚阈值斜率、低工作电压和低功耗等诸多优异特性,但由于受源结隧穿几率和隧穿面积的限制,TFET面临着开态电流小的问题,远远比不上传统MOSFET器件,极大限制了 TFET器件的应用。另外,具有陡直亚阈值斜率的TFET器件在实验上也较难实现,这是因为实验较难在源结处实现陡直的掺杂浓度梯度以致器件开启时隧穿结处的电场不够大,这会导致TFET的亚阈值斜率相对理论值退化。因此,如何在源结实现陡直的掺杂浓度梯度而获得超低的亚阈值斜率,也成为了 TFET器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利用三面源的强耗尽作用,该器件能等效实现陡直的源结掺杂浓度的效果,更加显著地优化TFET器件的亚阈值斜率,并同时提升器件的导通电流,且栅和漏之间存在栅未覆盖区,一方面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双极导通效应,同时能抑制小尺寸下源结边角处的寄生隧穿电流。该器件的制备方法简单且精确可控,利用刻蚀后外延的方法生成沟道能进一步有利于实现陡直的源掺杂浓度梯度和形成异质结,且后栅工艺的制备流程有利于集成形成高质量的高k栅介质/金属栅,进一步提高器件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半导体衬底(I)、一个沟道区(6)、一个高掺杂源区(3)、一个低掺杂漏区(4)、一个栅介质层(7)和一个控制栅(8),其特征在于,沟道区(6)呈长方体状,从水平方向上看,沟道区(6) —侧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另一侧与低掺杂漏区(4)连接,从垂直方向上看,沟道区(6)位于控制栅(8)和栅介质层(7)的下方,且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高掺杂源区(3)三面包围,未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半导体衬底(I)包围,控制栅(8)和低掺杂漏区(4)之间存在水平间距,控制栅(8)覆盖了高掺杂源区(3)和部分沟道区(6),低掺杂漏区(4)和高掺杂源区(3)掺有不同掺杂类型的杂质,且低掺杂漏区(4)的掺杂浓度在5X IO17CnT3至I X IO19CnT3之间,高掺杂源区(3)的掺杂浓度在I X IO19CnT3至I X 1021cm_3之间。半导体衬底(I)和沟道区(6)的掺杂浓度在I X IO14CnT3至I X IO17CnT3之间。长方体状的沟道区(6)的宽和高相等,且小于一倍的源耗尽层宽度,源耗尽层宽度的范围为25nm-1.5um,沟道区(6)的长大于宽和高,沟道区(6)的长度和宽高的比例为1.5:1-5:1。低掺杂漏区(4)和控制栅(8)之间的水平间距为IOnm-1 u m。上述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浅槽隔离定义有源区;(2)光刻暴露出源掺杂区,以光刻胶为掩膜,离子注入形成高掺杂源区;(3)光刻暴露出漏掺杂区,以光刻胶为掩膜,离子注入形成另一种掺杂类型的低掺杂源区,然后快速高温热退火激活掺杂杂质;(4)淀积硬掩膜材料,接着光刻和刻蚀硬掩膜材料,露出沟道区所在的水平图形,图形内包含了部分高掺杂区和部分半导体衬底区;(5)在硬掩膜的保护下刻蚀出沟道区所在的长方体区;(6)在硬掩膜的保护下进行选择外延,外延生长出轻掺杂沟道区,并以硬掩膜为停止层进行化学机械平坦化(CMP);(7)接着在硬掩膜的保护下刻蚀掉一定厚度的外延材料,厚度和硬掩膜的厚度一致,腐蚀去除硬掩膜层,之后用牺牲氧化或氢气退火的方法减小表面粗糙度;(8)生长栅介质层,并淀积控制栅材料,接着光刻和刻蚀,形成控制栅图形,控制栅和低掺杂漏区之间存在一定间距;(9)最后进入常规CMOS后道工序,包括淀积钝化层、开接触孔以及金属化,即可制得所述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I)中的半导体衬底材料选自S1、Ge、SiGe、GaAs或其他Il-vi,II1-V和IV-1V族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半导体、绝缘体上的硅(SOI)或绝缘体上的锗(G0I)。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6)中的外延生长出的沟道区的材料选自S1、Ge、SiGe, GaAs或其他II_VI,II1-V和IV-1V族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半导体。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6)中的外延生长的方法选自同质外延和异质外延。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8)中的栅介质层材料选自Si02、Si3N4和高K栅介质材料。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8)中的生长栅介质层的方法选自下列方法之一:常规热氧化、掺氮热氧化、化学气相淀积和物理气相淀积。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9)中的控制栅材料选自掺杂多晶硅、金属钴,镍以及其他金属或金属硅化物。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如下:一、本专利技术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三面高掺杂源区提供的PN结能有效耗尽沟道区,如图1b所示,能使得栅下表面沟道能带提高,因此当该器件发生带带隧穿时能获得比传统TFET更陡的能带和更窄的隧穿势垒宽度,等效实现了陡直的隧穿结掺杂浓度梯度的效果,从而大幅提高传统TFET的亚阈特性。同时相比平面条形栅的结耗尽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由于平面结构只能靠两边PN结耗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三面包围结构能更加有效调制隧穿结,获得更加陡直的亚阈特性。二、本专利技术采用了短栅的设计,即控制栅部分覆盖沟道区,在栅和漏之间存在一定间距的未覆盖区域。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漏结处的隧穿,即常规TFET中的双极导通效应,还能有效降低栅电极对未覆盖区的影响,因此可以抑制小尺寸下寄生隧穿结的隧穿,寄生隧穿结发生的区域如图1c中C点所示位置。因此能降低器件开启时的亚阈值斜率。另夕卜,漏区掺杂浓度较低也能进一步抑制双极导通效应。三、该器件的制备工艺简单可控,利用了刻蚀再外延生长的方法能精确控制沟道区的形貌。相比传统隧穿晶体管中源漏扩散会导致实际的沟长小于栅长定义出来的沟长,该器件采用刻蚀的方法定义出沟道长度和宽度,有利于控制制备出的沟道区的形貌,且在本制备流程中,由于在定义沟长和沟宽之前已经进行了源漏激活退火工艺,因此,源漏扩散并不会对实际沟道区造成影响。四、本器件的制备方法中,外延生长沟道区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在源结处非常陡峭的掺杂浓度梯度,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异质外延的方法,可以方便地实现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异质结的设计。陡峭的掺杂浓度梯度和异质结的设计,都能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包括一个半导体衬底(1)、一个沟道区(6)、一个高掺杂源区(3)、一个低掺杂漏区(4)、一个栅介质层(7)和一个控制栅(8),其特征在于,沟道区(6)呈长方体状,从水平方向上看,沟道区(6)一侧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另一侧与低掺杂漏区(4)连接,从垂直方向上看,沟道区(6)位于控制栅(8)和栅介质层(7)的下方,且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高掺杂源区(3)三面包围,未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半导体衬底(1)包围,控制栅(8)和低掺杂漏区(4)之间存在水平间距,控制栅(8)覆盖了高掺杂源区(3)和部分沟道区(6),低掺杂漏区(4)和高掺杂源区(3)掺有不同掺杂类型的杂质,且低掺杂漏区(4)的掺杂浓度在5×1017cm?3至1×1019cm?3之间,高掺杂源区(3)的掺杂浓度在1×1019cm?3至1×1021cm?3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包括一个半导体衬底(I)、一个沟道区(6)、一个高掺杂源区(3)、一个低掺杂漏区(4)、一个栅介质层(7)和一个控制栅(8),其特征在于,沟道区(6)呈长方体状,从水平方向上看,沟道区(6) —侧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另一侧与低掺杂漏区(4)连接,从垂直方向上看,沟道区(6)位于控制栅(8)和栅介质层(7)的下方,且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高掺杂源区(3)三面包围,未延伸到高掺杂源区(3)内部的沟道区(6)被半导体衬底(I)包围,控制栅(8)和低掺杂漏区(4)之间存在水平间距,控制栅(8)覆盖了高掺杂源区(3)和部分沟道区(6),低掺杂漏区(4)和高掺杂源区(3)掺有不同掺杂类型的杂质,且低掺杂漏区(4)的掺杂浓度在5 X IO17CnT3至lX1019cm_3之间,高掺杂源区(3)的掺杂浓度在I X IO19CnT3至I X IO21CnT3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半导体衬底(I)和沟道区(6)的掺杂浓度在I X IO14CnT3至I X IO17CnT3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长方体状的沟道区(6)的宽和高相等,且小于一倍的源耗尽层宽度,源耗尽层宽度的范围为25nm-1.5um,沟道区(6)的长大于宽和高,沟道区(6)的长度和宽高的比例为1.5:1-5: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低掺杂漏区(4)和控制栅(8)之间的水平间距为IOnm-1 u m。5.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半导体衬底上通过浅槽隔离定义有源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如黄芊芊吴春蕾王佳鑫王阳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