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螺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69175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4 08:40
一种线性螺线管,布置在可动芯(40)侧的第一固定芯(25)的轴承部分(26)的通孔(51)的一个轴向端部具有布置在对应的轴向位置的周向边缘(52)。周向边缘(52)的对应的轴向位置可与第一固定芯(25)的径向外部(53)的轴向端面(54)的轴向位置相同,或者位于沿轴向与可动芯(40)相对的轴向端面(54)的轴向侧上。轭(15)的底部(17)可具有容纳第二固定芯(30)的至少一部分的孔(18)。由树脂材料制成的止动件(24)可布置在沿轴向与第二固定芯(30)相对的轭(15)的底部(17)的一侧上。轴(35)可抵靠止动件(2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性螺线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性螺线管。
技术介绍
已知的线性螺线管通过利用当定子线圈的激励时产生的磁场线性地驱动可动芯。例如,JP2011-222799A(US2011/0248805A1)公开了一种线性螺线管,其具有通过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支承的轴。第二固定芯包括轴承部分、磁通传导部分(也被称作外部管状部分)和连接部分。轴承部分可滑动地支承轴。磁通传导部分沿径向布置在轴承部分的外侧,并沿轴向在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一固定芯之间形成气隙。连接部分在与第一固定芯沿轴向相对的轴向侧上连接在磁通传导部分的端部和轴承部分的端部之间。可动芯包括保持部分和磁通传导部分。保持部分在沿轴向位于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的对应位置固定地保持所述轴。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从位于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磁通传导部分之间的径向位置的保持部分沿轴向延伸。当线圈被激励时,可动芯通过磁吸力朝第一固定芯运动。当可动芯朝第一固定芯运动时,在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之间的重叠区域的轴向区域逐渐减小。在该重叠区域,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的轴向区域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的轴向区域彼此重叠,并且该重叠区域的轴向区域被称为重叠区域的轴向区域。在激励线圈时,除了施加到可动芯以朝着第一固定芯沿轴向吸引可动芯的磁吸力之外,还将沿轴向朝第二固定芯吸引可动芯的磁吸力从第二固定芯施加到可动芯。当在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之间传导的磁通密度响应于在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之间的重叠区域的轴向区域的减小而增大时,朝第二固定芯吸引可动芯的磁吸力增大。具体地说,朝着第二固定芯吸引可动芯的磁吸力在从第二固定芯侧(即,初始位置)朝第一固定芯侧(即,全冲程位置)的可动芯冲程的后半部分快速增大。因此,施加在可动芯上的总的磁吸力响应于可动芯的冲程量极大地变化。为了解决以上缺陷,可以想象的是,朝着第一固定芯侧将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延长,以及按照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形成足够气隙的方式移动第一固定芯的轴向位置。因此,在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轴承部分之间的重叠区域的轴向区域可增大。然而,这将导致线性螺线管的尺寸不利地增大。在JP2011-222799A(US2011/0248805A1)中,轴被构造为沿着轴向在布置在第二固定芯所在的侧部上的初始位置和布置在第一固定芯所在的侧部上的全冲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当轴布置在初始位置时,轴接触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轭。在JP2011-222799A(US2011/0248805A1)中,线性螺线管用作内燃发动机的阀正时(定时)控制设备的液压换向阀的驱动装置。在磁吸力未施加到可动芯上的状态下,或者在施加到可动芯的磁吸力相对小的状态下,轴通过外力或振动驱动至初始位置以与轭碰撞,从而导致产生金属碰撞声音。就用于在JP2011-222799A(US2011/0248805A1)中描述的发动机的阀正时控制设备中的线性螺线管而言,在发动机的起动操作时或在阀正时控制设备的液压换向阀的清洁操作时,当轴通过外力或振动朝初始位置运动时,轴紧靠轭以产生金属碰撞声音。具体地说,就在发动机负载很小的状态下执行液压换向阀的清洁操作的情况而言,由于低水平的发动机噪声,车辆用户可清楚地听到上述金属碰撞声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以上不足,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性螺线管,在不增大线性螺线管的尺寸的情况下,其可限制由可动芯的冲程量的改变导致的总的磁吸力的改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性螺线管,其可减小当轴运动至初始位置时产生的碰撞声音。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性螺线管,其包括线圈、轴、第一固定芯、第二固定芯、轭和可动芯。线圈形成为环形形式。轴沿径向布置在线圈的内侧,并被构造为沿轴向往复运动。第一固定芯包括第一轴承部分和固定部分。第一轴承部分可滑动地支承轴的一个端部。固定部分沿径向从第一轴承部分向外延伸。第二固定芯包括第二轴承部分、磁通传导部分和连接部分。第二轴承部分可滑动地支承轴的沿轴向与轴的所述一个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磁通传导部分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沿径向布置在第二轴承部分和线圈之间。气隙沿轴向介于磁通传导部分和第一固定芯之间。连接部分连接在第二轴承部分的一个端部和磁通传导部分的位于沿轴向与第一固定芯相对的轴向侧上的一个端部之间。轭沿径向位于线圈的外侧,并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可动芯包括壳体和磁通传导部分。保持部分在沿轴向位于第一轴承部分和第二轴承部分之间的对应的位置固定地保持轴。可动芯的磁通传导部分沿径向布置在第二轴承部分和第二固定芯的磁通传导部分之间,并从保持部分沿轴向朝着第二固定芯的连接部分延伸。当线圈被激励时,可动芯朝第一固定芯运动并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通过可动芯传导磁通。第一轴承部分的径向外部具有沿轴向布置在可动芯侧以沿轴向与可动芯相对的轴向端面。第一轴承部分具有容纳轴的通孔。布置在可动芯侧的第一轴承部分的通孔的一个轴向端部具有位于对应的轴向位置的周向边缘。通孔的轴向端部的周向边缘的对应的轴向位置与径向外部的轴向端面的轴向位置相同,或者位于沿轴向与可动芯相对的径向外部的轴向端面的轴向侧。根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线性螺线管,其包括线圈、第一固定芯、第二固定芯、轭、轴、可动芯和非磁性构件。线圈形成为环形形式。第一固定芯沿轴向布置在线圈的一侧。第二固定芯布置在线圈的沿轴向与线圈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气隙沿轴向介于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轭沿径向布置在线圈的外侧,并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轴沿径向布置在气隙的内侧,并且通过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被可滑动地支承。轴被构造为沿轴向在位于第二固定芯所在的一侧的初始位置和位于第一固定芯所在的一侧的全冲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可动芯在沿轴向布置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的对应的位置固定至轴。当线圈被激励时,可动芯与轴一起沿轴向朝着全冲程位置运动至沿径向位于气隙的内侧的位置,并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通过可动芯传导磁通。非磁性构件保持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并限制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朝着彼此的相对运动。轭包括管状部分和底部。管状部分沿径向布置在线圈的外侧,并固定地保持第一固定芯。底部与布置在第二固定芯所在的轴向侧的管状部分的一个端部一体形成。底部具有容纳第二固定芯的至少一部分的孔。根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线性螺线管,其包括线圈、第一固定芯、第二固定芯、轭、轴、可动芯和止动件。线圈形成为环形形式。第一固定芯沿轴向布置在线圈的一侧。第二固定芯布置在线圈的沿轴向与线圈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气隙沿轴向介于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轭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轭包括沿径向布置在线圈的外侧的管状部分和与布置在第二固定芯所在的一侧上的管状部分的一个端部一体形成的底部。轴沿径向布置在气隙的内侧并且通过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被可滑动地支承。轴被构造为沿轴向在位于第二固定芯所在的一侧的初始位置和布置在第一固定芯所在的一侧的全冲程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可动芯在沿轴向布置在第一固定芯和第二固定芯之间的对应的位置固定至轴。当线圈被激励时,可动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线性螺线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性螺线管,包括:线圈(12),形成为环形形式;轴(35、170),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内侧,并被构造为沿轴向往复运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包括: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其可滑动地支承轴(35、170)的一个端部;以及固定部分(27),沿径向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向外延伸;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包括:第二轴承部分(31、89),可滑动地支承轴(35、170)的沿轴向与轴(35、170)的所述一个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磁通传导部分(32、172),其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沿径向布置在第二轴承部分(31、89)和线圈(12)之间,其中气隙(47)沿轴向介于磁通传导部分(32、172)和第一固定芯(25、64、71、81)之间;以及连接部分(34、69、154),沿轴向在与第一固定芯(25、64、71、81)相对的轴向侧上连接在第二轴承部分(31、89)的一个端部和磁通传导部分(32、172)的一个端部之间;轭(15、76、151、161),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外侧上,并且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和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之间;以及可动芯(40、61、86),其包括:保持部分(41、62),在沿轴向位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和第二轴承部分(31、89)之间的对应位置处固定地保持轴(35、170);以及磁通传导部分(42),沿径向布置在第二固定芯(30)的第二轴承部分(31、89)和磁通传导部分(32、172)之间,并从保持部分(41、62)沿轴向朝着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的连接部分(34、69、154)延伸,其中:当线圈(12)被激励时,可动芯(40、61、86)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运动,并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和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之间通过可动芯(40、61、86)传导磁通;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的径向外部(53,85)具有轴向端面(54),所述轴向端面(54)沿轴向布置在可动芯侧以与所述可动芯(40)轴向相对;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具有通孔(51,83),其容纳轴(35、170);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的通孔(51,83)的在可动芯侧的一个轴向端部具有位于对应的轴向位置的周向边缘(52,84);以及通孔(51,83)的轴向端部的周向边缘(52,84)的所述对应的轴向位置与径向外部(53,85)的轴向端面(54)的轴向位置相同,或者位于径向外部(53,85)的轴向端面(54)的沿轴向与可动芯(40)相对的轴向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30 JP 2012-168202;2012.07.30 JP 2012-16821.一种线性螺线管,包括:线圈(12),形成为环形形式;轴(35、170),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内侧,并被构造为沿轴向往复运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包括: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其可滑动地支承轴(35、170)的一个端部;以及固定部分(27),沿径向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向外延伸,其中,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和固定部分(27)一体且无缝地形成;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包括:第二轴承部分(31、89),可滑动地支承轴(35、170)的沿轴向与轴(35、170)的所述一个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磁通传导部分(32、172),其被构造为管状形式并沿径向布置在第二轴承部分(31、89)和线圈(12)之间,其中气隙(47)沿轴向介于磁通传导部分(32、172)和第一固定芯(25、64、71、81)之间;以及连接部分(34、69、154),沿轴向在与第一固定芯(25、64、71、81)相对的轴向侧上连接在第二轴承部分(31、89)的一个端部和磁通传导部分(32、172)的一个端部之间;轭(15、76、151、161),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外侧上,并且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和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之间;以及可动芯(40、61、86),其包括:保持部分(41、62),在沿轴向位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和第二轴承部分(31、89)之间的对应位置处固定地保持轴(35、170);以及磁通传导部分(42),沿径向布置在第二固定芯(30)的第二轴承部分(31、89)和磁通传导部分(32、172)之间,并从保持部分(41、62)沿轴向朝着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的连接部分(34、69、154)延伸,其中:当线圈(12)被激励时,可动芯(40、61、86)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运动,并在第一固定芯(25、64、71、81)和第二固定芯(30、88、153、168、171)之间通过可动芯(40、61、86)传导磁通;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的径向外部(53,85)具有轴向端面(54),所述轴向端面(54)沿轴向布置在可动芯侧以与所述可动芯(40)轴向相对;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具有通孔(51,83),其容纳轴(35、170);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的通孔(51,83)的在可动芯侧的一个轴向端部具有位于对应的轴向位置的周向边缘(52,84);以及通孔(51,83)的轴向端部的周向边缘(52,84)的所述对应的轴向位置位于径向外部(53,85)的轴向端面(54)的沿轴向与可动芯(40)相对的轴向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芯(25、64、71、81)的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具有凹部(55、66、73),所述凹部被构造为当可动芯(40、61、86)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运动时在轴向上容纳可动芯(40、61、86)的保持部分(41、62)的至少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芯(25、64、71、81)的凹部(55、66、73)的径向内表面(56、67、74、75)成锥形,以具有逐渐增大的内径,所述内径沿着轴向朝着可动芯(40、61、86)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沿轴向位于第一固定芯侧的可动芯(40、61、86)的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具有径向外表面(44、63);以及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的径向外表面(44、63)大体平行于轴向,或者成锥形以具有逐渐减小的外径,所述外径沿轴向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逐渐减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的径向外表面(44、63)成锥形,以具有逐渐减小的外径,所述外径沿轴向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逐渐减小;以及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的径向外表面(44、63)与第一固定芯(25、64、71、81)的凹部(55、66、73)的径向内表面(56、67、74、75)相对。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芯(71)的凹部(73)的径向内表面(74、75)是多个径向内表面(74、75)之一,所述多个径向内表面(74、75)的每个形成在第一固定芯(71)的凹部(73)内,并成锥形以具有对应的逐渐增大的内径,所述内径沿轴向朝着可动芯(40、61、86)逐渐增大。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的径向外表面(44、63)是多个径向外表面(44、63)之一,所述多个径向外表面(44、63)的每个形成在保持部分(41、62)的端部(46)中,并且大体平行于轴向,或者成锥形以具有对应的逐渐减小的外径,所述外径沿轴向朝着第一固定芯(25、64、71、81)逐渐减小。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沿轴向相对于固定部分(27)在与可动芯(40、61、86)相反的轴向侧上突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沿轴向与可动芯(40、61、86)相反的第一固定芯(25、64、71、81)的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的端部具有径向外表面(57),所述径向外表面成锥形以具有逐渐增大的外径,所述外径沿轴向朝着可动芯(40、61、86)逐渐增大。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和固定部分(27)由磁性金属材料一体且无缝地形成;以及第一轴承部分(26、65、72、82)直接且可滑动地接触轴(35、170)。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轭(15、76、151)包括:管状部分(16),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外侧上,并固定地保持第一固定芯(25);以及底部(17、77、152),与位于第二固定芯(30、153、171)所在的轴向侧上的管状部分(16)的一个端部一体形成,其中底部(17、77、152)具有容纳第二固定芯(30、153、171)的至少一部分的孔(18、59)。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性螺线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树脂材料制成并布置在沿轴向与第二固定芯(30、153、168、171)相对的轭(15、151、161)的一侧上的止动件(24、39、166),其中轴(35、170)可抵靠止动件(24、39、166)。13.一种线性螺线管,包括:线圈(12),形成为环形形式;第一固定芯(25),沿轴向布置在线圈(12)的一侧;第二固定芯(30、153、171),布置在线圈(12)的沿轴向与线圈(12)的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其中气隙(47)沿轴向介于第一固定芯(25)和第二固定芯(30、153、171)之间;轭(15、76、151),沿径向布置在线圈(12)的外侧,并磁性地耦合在第一固定芯(25)和第二固定芯(30、153、171)之间;轴(35),沿径向布置在气隙(4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光一郎村尾善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