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楼板,可进行装配化施工,楼板整体结构强度大,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使用该楼板构造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由多块平板顺次相连对接构成,每块所述平板采用混凝土预制成,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分别分布有钢筋,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通孔,每块所述平板的两侧边上设有沿平板长度方向贯通的凹槽,相邻两块平板之间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外,两块平板之间浇注有混凝土包覆钢筋笼并将所述凹槽封闭,使得两平板间形成平滑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楼板,可进行装配化施工,楼板整体结构强度大,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使用该楼板构造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由多块平板顺次相连对接构成,每块所述平板采用混凝土预制成,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分别分布有钢筋,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通孔,每块所述平板的两侧边上设有沿平板长度方向贯通的凹槽,相邻两块平板之间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外,两块平板之间浇注有混凝土包覆钢筋笼并将所述凹槽封闭,使得两平板间形成平滑对接。【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构造装配化建筑的装配化建筑楼板,属于装配化建筑
。
技术介绍
住宅向产业化、集成化、装配化发展是目前中国住宅产业创新发展、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和必然的发展方向,也是住宅产业实现绿色环保节能的发展需要,住宅建筑的装配化是实现住宅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申请人:在之前申请的中国专利CN103074955A中记载了 一种预制混凝土模板,可实现住宅建筑墙体结构的装配化建造。要实现住宅建筑整体的装配化建造,就迫切需要解决楼板装配化问题,而传统的建筑楼板还是多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需要大量的模板材料,现场进行钢筋铺设,再浇注混凝土,费时费人力,建筑成本高,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模块化的楼板,通过拼接实现楼板装配化施工,但是这种楼板仅解决了单元模板与模板之间的连接装配,对于大跨度的整体楼板来说,结构强度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楼板,可进行装配化施工,楼板整体结构强度大,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使用该楼板构造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由多块平板顺次相连对接构成,每块所述平板采用混凝土预制成,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分别分布有钢筋,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通孔,每块所述平板的两侧边上设有沿平板长度方向贯通的凹槽,相邻两块平板之间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外,两块平板之间浇注有混凝土包覆钢筋笼并将所述凹槽封闭,使得两平板间形成平滑对接。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其中凹槽的侧壁a和侧壁b的深度分别为Hl和H2,Hl <H2,所述平板板体内对应于侧壁a和侧壁b处的沿宽度方向分布的钢筋伸出侧壁a、侧壁b并搭接在位于两平板之间的钢筋笼上。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其中相邻两平板对接时,两凹槽的侧壁b之间保持间距L使得两平板间形成上、下两个开口,所述上、下开口处分别覆盖有横纵交错分布的钢筋网,所述钢筋网与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和侧壁b的钢筋搭接,两块平板之间浇注的混凝土将所述钢筋网包覆。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其中凹槽的侧壁a和侧壁b的深度分别为Hl和H2,Hl< H2,所述平板板体内对应于侧壁a处的沿宽度方向分布的钢筋伸出侧壁a,相邻两平板对接时,两凹槽对接形成一个一端封闭、相对一端开口的孔槽,所述钢筋笼位于孔槽中,所述伸出凹槽侧壁a的钢筋搭接到钢筋笼上。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其中所述孔槽的开口端覆盖有横纵交错分布的钢筋网,所述钢筋网与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的钢筋搭接,两块平板之间浇注的混凝土将所述钢筋网包覆。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其中所述孔槽的截面呈带开口的矩形、椭圆形、圆形。一种建筑,使用上述装配化建筑楼板,包括墙体,所述墙体中设有伸出墙体上端面的钢筋,所述装配化楼板置于各房间墙体的上端面上,所述伸出平板外的钢筋笼与伸出墙体上端面的钢筋搭接,相邻房间的楼板端面与墙体上端面围成沟槽,所述沟槽内浇注有混凝土。本专利技术建筑,其中所述墙体为装配化墙体。一种建造使用装配化楼板的建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用吊车将多块采用混凝土预制成的平板水平放置到各个房间墙体的上端面上,顺次相连对接,相邻两平板的凹槽侧壁b之间保持间距L,使得两平板间形成上、下两个开Π ;2)在每个下开口的下方支设模板,将钢筋笼放置到相邻两平板之间,将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侧壁b的钢筋与钢筋笼搭接,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的部分与伸出墙体上端面的钢筋搭接;3)在所有上、下开口处放置钢筋网,并将其与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侧壁b的钢筋搭接;4)向所有上开口中浇注混凝土,将钢筋笼、钢筋网包覆住,并将凹槽封闭,至各平板间形成平滑连接;5)向相邻房间楼板与墙体上端面围成的沟槽内浇注混凝土。一种建造使用装配化楼板的建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用吊车将多块采用混凝土预制成的平板水平放置到各个房间墙体的上端面上,顺次相连对接,相邻两平板对接形成一端封闭、相对一端开口的孔槽;2)在所有孔槽中放置钢筋笼,将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侧壁b的钢筋与钢筋笼搭接,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的部分与伸出墙体上端面的钢筋搭接;3)在所有孔槽的开口端放置钢筋网,并将其与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的钢筋搭接;4)向所有孔槽口中浇注混凝土,将钢筋笼、钢筋网包覆住,并将凹槽封闭,至各平板间形成平滑连接;5)向相邻房间楼板与墙体上端面围成的沟槽内浇注混凝土。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在相邻对接的平板之间设置钢筋笼,且钢筋笼的长度长出平板的长度,通过浇注混凝土使钢筋笼与平板形成一体同时将平板与平板连接构成楼板,这样的楼板中的钢筋笼处实际上构成了楼板的肋梁,每条肋梁的两端均支撑在建筑墙体上,对于大跨度的楼板来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仅楼板四边支撑,整体强度显著提升;使用该装配化楼板的建筑,其墙体中的钢筋可以与伸出平板外的钢筋笼搭接,通过向相邻房间的楼板与墙体上端面围成的沟槽内浇注混凝土又可以形成圈梁,进一步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作进一步说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楼板拼接的流程图,其中流程第三步的图中为保持图片清晰,省略了大部分的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侧壁b的钢筋和钢筋笼;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楼板拼接的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一种实施方式应用在建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的状态尚未浇注混凝土;图5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楼板拼接的流程图,其中流程第三步的图中为保持图片清晰,省略了大部分的沿平板宽度方向分布伸出凹槽侧壁a的钢筋和钢筋笼;图6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楼板拼接的流程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第二种实施方式应用在建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的状态尚未浇注混凝土;图9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化建筑楼板应用到建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状态已浇注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装配化楼板,由多块平板100顺次相连对接构成,每块平板100采用混凝土预制成,平板100的板体内沿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分别分布有钢筋,平板100的板体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通孔110,可以减轻平板的自重,每块平板100的两侧边上设有沿平板长度方向贯通的凹槽120,如图2所示,相邻两块平板之间设置有钢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装配化建筑楼板,由多块平板顺次相连对接构成,每块所述平板采用混凝土预制成,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分别分布有钢筋,平板的板体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平板的两侧边上设有沿平板长度方向贯通的凹槽,相邻两块平板之间设置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在平板长度方向上伸出平板外,两块平板之间浇注有混凝土包覆钢筋笼并将所述凹槽封闭,使得两平板间形成平滑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保,
申请(专利权)人:张英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