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81653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是载置从窑中取出的、由主体部与位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并在后续工序中被磨削去除的磨削部构成的柱状产品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其具备第一部件、及上表面与柱状产品的下端面接触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为内周形状与外周形状同心的环状,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及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与柱状产品的下端面的形状相似,第一部件固定与第二部件的上表面,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比柱状产品的主体部的下端面的形状大,并且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小,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与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的尺寸差设定为:在柱状产品载置于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时,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仅与磨削部接触。(*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是载置从窑中取出的、由主体部与位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并在后续工序中被磨削去除的磨削部构成的柱状产品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其具备第一部件、及上表面与柱状产品的下端面接触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为内周形状与外周形状同心的环状,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及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与柱状产品的下端面的形状相似,第一部件固定与第二部件的上表面,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比柱状产品的主体部的下端面的形状大,并且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小,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与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的尺寸差设定为:在柱状产品载置于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时,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仅与磨削部接触。【专利说明】出窑产品载置用具
本技术涉及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尤其涉及在载置烧成后从窑炉中取出的高温产品,且不会损伤也不污染该出窑产品的端面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
技术介绍
以化学、电力、钢铁、工业废弃物处理为首的各种领域中,在用于防止公害等的环境对策,从高温气体中回收物资等的集尘用,水处理用过滤器中,使用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腐食性及机械强度的由陶瓷构成的多孔质蜂窝结构体。例如,捕集从柴油机排出的颗粒(黑烟)的柴油机尾气颗粒捕集器(DPF)等在高温,腐食性气体环境下使用的集尘用过滤器中使用由陶瓷构成的多孔质蜂窝结构体。上述那样的多孔质蜂窝结构体例如通过如下方法来制造:混合含有陶瓷等骨料粒子原料与水的成形原料从而得到成形用混合物,通过混炼成形用混合物而得到坯土,将坯土成形为蜂窝形状,之后通过干燥而得到蜂窝成形体,再对蜂窝成形体进行烧成。在烧成工序中,将挤压成形的中间产品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成。烧成工序结束后,从窑炉取出蜂窝结构体。取出的蜂窝结构体为40°C左右。在蜂窝结构体生产线中,为了不损伤蜂窝结构体的各种中间产品的端面,通常将气泡垫作为载置用具使用。另外,大型蜂窝结构体的外周会因乾燥及烧成加工而产生裂纹等,所以很难直接制成所希望形状或尺寸的蜂窝结构体成品。因此,会对烧成后的蜂窝结构体的外周进行磨削除去。如图1所示,上述大型蜂窝结构体100从窑炉取出后载置在扁平状的气泡垫200上。即,先将柔软的气泡垫200铺在载台300上,由在后续的磨削工序中被磨削掉的磨削部101与主体部102构成的蜂窝结构体100载置在气泡垫200上。蜂窝结构体100的整个下端面都与气泡垫200的上表面接触。气泡垫200柔软且具有空气腔,所以作为缓冲材料能够避免蜂窝结构体100的下端面的损伤。但是,气泡垫200的耐热能力较低,刚从窑炉取出的蜂窝结构体100的温度为40°C左右,若与该蜂窝结构体100接触,则气泡垫熔化。气泡垫材质的溶出物附着于蜂窝结构体的下端面。蜂窝结构体100的磨削部101由于在后续工序中会被磨削,所以即使附着气泡垫材质的溶出物也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若主体部102上附着有气泡垫材质的溶出物,则气泡垫材质的溶出物有时会堵塞蜂窝结构体的隔室内部。无法向该部位注入封孔材料,从而发生出现未封孔的隔室的不良情况。此外,熔融物残留在蜂窝结构体的端面,在催化剂担载工序中,排斥催化剂,产生蜂窝结构体不附着催化剂(催化剂不均)的不良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在蜂窝结构体冷却到气泡垫的溶出温度以下再载置到气泡垫上,但等待蜂窝结构体冷却到气泡垫的耐热温度以下需要时间,存在生产效率下降的问题。此外,为了削减生产成本,考虑循环使用气泡垫。但是,循环使用的保管过程中气泡垫表面可能产生脏污,若在脏污处载置蜂窝结构体的话,蜂窝结构体的主体部的端面会被污染,结果导致催化剂不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会污染或损伤出窑产品的下端面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其是载置从窑中取出的、由主体部与位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并在后续工序中被磨削去除的磨削部构成的柱状产品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上述出窑产品载置用具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第一部件、及上表面与上述柱状产品的下端面接触的第二部件,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为内周形状与外周形状同心的环状,且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与上述柱状产品的下端面的形状相似,上述第一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比上述柱状产品的主体部的下端面的形状大,并且比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小,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的尺寸差设定为:在上述柱状产品载置于上述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时,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仅与上述磨削部接触。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二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中,上述第一部件的外周形状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外周形状相似且尺寸相同。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三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中,在上述柱状产品为圆柱状蜂窝结构体的情况下,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都为圆环状,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径的差比上述磨削部的厚度大。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四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中,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径的差为20mm以下。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五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中,上述第一部件与上述第二部件由瓦楞纸构成。根据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在出窑产品载置于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上时,产品下端面与该出窑产品载置用具的接触部分仅为磨削部,所以不会污染或损伤柱状产品的成为成品的主体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不现有的出窑广品载置用具的不意图。图2是表不本技术的出窑广品载置用具的俯视不意图。图3是表不本技术的出窑广品载置用具的截面不意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图中:100—蜂窝结构体,101—磨削部,102—主体部,200—气泡垫,300—载台,I一出窑产品载置用具,11一大内径部,12—小内径部,13—空白空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是载置从窑中取出的、由主体部与位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并在后续工序中被磨削去除的磨削部构成的柱状产品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具备第一部件、及上表面与产品的下端面接触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为内周形状与外周形状同心的环状,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及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与产品的下端面的形状相似,第一部件固定与第二部件的上表面,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比产品的主体部的下端面的形状大,并且比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小,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与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的尺寸差设定为:在产品载置于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时,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仅与磨削部接触。在此,“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是指从上方观察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时,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内周及外周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即,“内周形状”及“外周形状”表示了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的内周及外周的形状及大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是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I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不意图,图4是表不出窑广品载置用具的使用状态的不意图。本技术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I具备作为第一部件的大内径部11以及作为第二部件的小内径部12。大内径部11及小内径部12为环状。大内径部11的外径与小内径部12的外径相同,为D3。大内径部11的内径Dl比小内径部12的内径D2大。大内径部11以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出窑产品载置用具,其是载置从窑中取出的、由主体部与位于该主体部的外周并在后续工序中被磨削去除的磨削部构成的柱状产品的出窑产品载置用具,上述出窑产品载置用具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第一部件、及上表面与上述柱状产品的下端面接触的第二部件,上述第一部件及上述第二部件为内周形状与外周形状同心的环状,且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及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与上述柱状产品的下端面的形状相似,上述第一部件固定于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比上述柱状产品的主体部的下端面的形状大,并且比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小,上述第一部件的内周形状与上述第二部件的内周形状的尺寸差设定为:在上述柱状产品载置于上述出窑产品载置用具时,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表面仅与上述磨削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春滨口邦和
申请(专利权)人: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