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包括“十”字路的四个方向右转路和左转立交桥、双向直行立交桥和四个路口的地下人行路。其中,“十”字交叉点一方向的直行路和右转向分别在原路面完成,另一方向直行路和左转向分别通过立交桥完成,人行路在“十”字路交叉点外各路口为地下通道,“丁”字路包括双向直行路、右转路、左转立交桥、人行道,双向直行路和右转路分别在原路面完成,左转向通过立交桥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计在现有双向四车道无需加宽路面便可建造,结构简单,车辆无论哪方向均直接通过,路线清晰,“丁”字路;在双向四车道以上均可建造,去往任何方向直接通过,人行路分别设置在“丁”字路口交叉点外地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包括“十”字路的四个方向右转路和左转立交桥、双向直行立交桥和四个路口的地下人行路。其中,“十”字交叉点一方向的直行路和右转向分别在原路面完成,另一方向直行路和左转向分别通过立交桥完成,人行路在“十”字路交叉点外各路口为地下通道,“丁”字路包括双向直行路、右转路、左转立交桥、人行道,双向直行路和右转路分别在原路面完成,左转向通过立交桥完成,本技术的设计在现有双向四车道无需加宽路面便可建造,结构简单,车辆无论哪方向均直接通过,路线清晰,“丁”字路;在双向四车道以上均可建造,去往任何方向直接通过,人行路分别设置在“丁”字路口交叉点外地下。【专利说明】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
本技术涉及各个城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各个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车辆通过时全方向不停车不用红绿灯而快速通过的立交桥。
技术介绍
1、目前,世界各国在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使用红绿灯控制各个方向车辆的通行法,此法虽有效控制了各个方向车辆有序通行保证了交通安全,但也间接因等红绿灯造成车辆扎堆产生堵车,浪费时间并在等红绿灯时间车辆不熄火,浪费能源造成不必要的空气污染,红绿灯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各个城市道路都是横竖交叉又在同一水平面上,而车辆去哪个方向的都有,为了保障车辆安全有序,所以采用红绿灯控制法,一个方向通行时而另一个方向只能停车等候,这样就会使大量车辆扎堆造成堵车;第二,因去往每个方向的车辆都有一定等红绿灯时间,我们可以这样算一下,如果每个城市每天上路的车辆有一百万辆,那么就有50万辆在缓慢行驶,而另50万辆同时在等红绿灯;第三,因全世界城市内每时每刻都有一部分车辆在等红绿灯,而大部分车辆选择不熄火,加上夏天热开空调,冬天冷开暖风,这样一来世界上每天因等红绿灯会浪费多少能源,又无端产生大量车辆尾气时空气污染;第四,每天城市上班族因红绿灯间接产生堵车造成车辆行驶缓慢,为了不延误上班时间,只能提前很长时间上路。总之目前,车辆拥堵成为世界每个城市一大问题,此问题的一大因素就是红绿灯造成的。2、目前,现有立交桥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占地面积过大,浪费土地资源。第二,各方向立交桥路线乱。第三,建设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不足,提供一种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且可在现有城市各个十字路口、丁字路口上建造,(双向4车道以上均可建造)各个方向车辆无论是直行、左行还是右行均可直接通过而无须停车,极大提高了车辆速度,其十字路设计是(设AB方向路和CD方向路交叉为例,)AB方向路行通过立交桥跨过CD方向路,CD方向路直行路则从AB方向路的立交桥下方通过,所有右转方向则在地平面完成,所有左转方向则在立交桥完成,丁字路设计是(ab为直行路,c为丁路)ab双向直彳了在原路面完成,所有右转也在地面完成,所有左转则在立交桥完成,本技术的设计简单,路线清晰,可根据地上地下情况,分三种方案,全地表式,半地下式,全地下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其中十字路立交桥包括,左立交桥、右立交桥、DC左路、⑶右路、AB左路、BA右路、BD路、DA路、CB路、AC路、BC立交桥、DB立交桥、AD立交桥、CA立交桥、桥柱、B人行路、A人彳丁路、C人彳丁路、D人彳丁路、A左起点、A左上点、B左落点、B左末点、A右末点、A右落点、B右上点、B右起点和自控水栗。丁字路包括左路、右路、左丁路、右丁路、be立交桥、ac路、ca路、a人行路、b人行路、c人行路、桥柱、自控水泵。其中,所述AB左路为A方向通过左立交桥去B方向的直行路,所述BA右路为B方向通过右立交桥去A方向直行路,所述“十”字路的左立交桥与右立交桥由桥柱支撑横跨DC左路和CD右路的上方,为A去B方向左立交桥和B去A方向右立交桥,所述⑶右路由C去D方向的直行路,所述DC左路为D去C方向直行路,所述DA路为D去A方向的右转路,所述AC路为A去C方向的右转路,所述CB路为C去B方向的右转路,所述BD路为B去D方向的右转路,所述AD立交桥为A方向去D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通过BA右路上端在跨过DC右路后进入CD右路,所述DB立交桥为D方向去B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通过⑶右路上端再跨过BA右路进入左立交桥,所述BC立交桥为B方向去C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通过AB左路后在跨过CD右路进入DC左路,所述CA立交桥为C方向去A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通过DC左路上端后跨过AB左路后进入右立交桥,所述人行路设置在每侧路的交叉点处,根据情况设为地下通道与地上天桥,所述自控水泵设置在半地下式和全地下式内,其中所述“丁”字路的左路为b方向去a方向的直行路,所述右路为a方向去b方向的直行路,所述左丁字路为a方向去c方向路的右转路,所述右丁字路为c方向去b方向的右转路,所述ca立交桥为c方向去a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跨过右路后进入左路,所述be立交桥为b方向去c方向的左转路由桥柱支撑跨过右路后通过右丁路上端进入左丁路,所述b人行路设置在丁字路口b路侧,为地下通道,所述a人行路设置在丁字路口 a路侧,为地下通道,所述c人行路设置在丁字路口 c路侧为地下通道,所述自控水泵设置在每个人行通道内,用以排除人行道内的积水(有下水道处无需自动排水泵)。进一步的,所述十字路半地下式可分别将左立交桥、右立交桥、BC立交桥、DB立交桥、AD立交桥和CA立交桥对应的下方路面部分进入地平面下通过,以减少整体高度,其在最低点设有自动排水泵,以防夏季雨水(如地下由下水道则无需设水泵);进一步的,所述全地下式为,全地表式的一个翻转,其设计为一个方向直行路从地下通过,所有左转向设置在地下通行;进一步的,所述桥柱支撑各个方向立交桥;进一步的,所述人行路设置在十字路交叉点边侧;进一步的,所述人行路设置为地下式或天桥式;进一步的,所述左立交桥与右立交桥两端的上桥起点短于下桥点;进一步的,所述“丁”字路的右转路分别在原路面完成;进一步的,所述“丁”字路的左转路分别在立交桥上完成;进一步的,所述“丁”字路包括北丁字路、西“丁”字路和东“丁”字路均如图3所示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有;1、本技术双向4车道均可建设本“十”字立交桥和“丁”字立交桥。2、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上下两层设计,只需在各个城市现有十字路和丁字路建造无需加宽路面;3、本技术的设计在同一时间内个方向车辆可互不干涉通过,即左行车直接左转,右行车直接右转,双向直行直接通过,路线清晰.4、本技术有三种方案设计,第一、全地表式,第二、半地下式,第三、全地下式,可根据各城市“十”字路“丁”字路的地下情况选择建造(如地下没有设施的可以选择半地下式或全地下式的)。5、本技术的设计,省去等红绿灯时间提高流速,减少车辆在路上的时间,也能减少能源浪费。6、本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车辆过多的堵车困扰。【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十”字路实施俯视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丁”字路实施俯视例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由AB方向路和CD方向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左立交桥(1)、右立交桥(2)、DC左路(3)、CD右路(4)、BD路(5)、CB路(6)、BC立交桥(7)、DB立交桥(8)、AD立交桥(10)、DA路(11)、AC路(12)、CA立交桥(13)、桥柱、AB左路(14)、BA右路(15)、A左起点(31)、A左上点(33)、B左落点(34)、B左末点(37)、A右末点(30)、A右落点(32)、B右上点(35)、和B右起点(36),AB左路(14)为A方向通过左立交桥(1)进入B方向直行路,BA右路(15)为B方向通过右立交桥(2)进入B方向直行路,DC左路(3)为D方向去往C方向的直行路,CD右路(4)为C方向去D方向的直行路,BD路(5)为B方向右转进入CD右路(4)的D方向,CB路(6)为C方向右转进入AB左路(14)的B方向,BC立交桥(7)为B方向有多根桥柱支撑通过AB左路(14)上方后跨过CD右路(4)进入DC左路的C方向,DB立交桥(8)为D方向由多根桥柱支撑通过CD右路(4)上方后跨过BA右路(15)上方进入左立交桥(1)的B方向,AD立交桥(10)为A方向由多根桥柱支撑通过BA右路(15)上方后跨过DC左路(3)后进入CD右路(4)的D方向,DA路(11)为D方向右转进入BA右路(15)的A方向,AC路(12)为A方向右转进入DC左路(3)的C方向,CA立交桥(13)为C方向由多根桥柱支撑通过DC左路(3)上方后跨过AB左路(14)后进入右立交桥(2)的A方向,人行路(20)分别设置在十字交叉点外侧的A方向路、B方向路、C方向路和D方向路下方,在DC左路和CD右路最低点设置自控水泵(18),人行路(20)选地下式或天桥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泽,
申请(专利权)人:李文泽,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