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93439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6 03: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10)以及与第一电极(10)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20),通过使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第一电极(10)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11)以及具有与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12),第一电极构件(11)和第二电极构件(12)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10)以及与第一电极(10)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20),通过使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第一电极(10)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11)以及具有与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12),第一电极构件(11)和第二电极构件(12)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专利说明】臭氧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臭氧产生装置使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相对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高电压,由此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无声放电)而产生臭氧。作为这种臭氧产生装置,已知一种使板状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滑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该技术,通过对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的空间的体积、即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相对置的表面面积进行变更,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 2001-110549 号公报(JP2001-110549A)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臭氧产生装置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固定的区域(第一区域)长时间放电的情况下,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的表面形成放电部和非放电部。因此,由于放电部和非放电部而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的表面上产生不均。而且,在为了变更臭氧的产生量而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放电区域从上述第一区域向其它区域变更的情况下,在表面产生不均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或者发生非平衡的放电(非平衡放电)。因而,在以往的臭氧产生装置中,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但是存在臭氧的产生量不稳定这种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的臭氧产生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侧面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具备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一电极以及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对置并且被电介质覆盖的第二电极,通过使上述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来产生臭氧,该臭氧产生装置的要旨在于,上述第一电极具备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一电极构件以及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规定的放电区域的第二电极构件,上述第一电极构件和上述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发生放电。也可以是,第一电极构件和第二电极构件分别形成为圆筒状。也可以是,还具备使第一电极构件和第二电极构件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的电极构件变更装置。 也可以是,第二电极构件设置于第一电极构件的内侧。也可以是,第二电极构件设置于与第一电极构件不同的位置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侧面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臭氧的产生量,并且能够使臭氧的产生量稳定可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图2的(a)和图2的(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减速装置的立体图。图3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3的(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3的(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图5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极和电极构件变更装置的侧视图,图5的(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电极和电极构件变更装置的俯视图。图6的(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6的(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6的(c)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图8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图9的(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9的(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小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9的(c)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电极构件与第二电极的放电的示意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I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2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的概要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参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具体地说,说明(I)第一实施方式、(2)第二实施方式、(3)第三实施方式、(4)其它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附加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附图是示意性附图,要注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中的比率不同。因而,要参照以下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另外,附图彼此之间也能够包含尺寸关系、比率彼此不同的部分。(I)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臭氧产生装置100。(1-1)臭氧产生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臭氧产生装置100是用于在第一电极10与第二电极20之间发生放电(所谓无线放电)来产生臭氧的装置。臭氧产生装置100具备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高压电源40、控制部50以及操作部60。第一电极10被电介质覆盖。第一电极10经由高压电阻3通过导线5与高压电源40相连接。第一电极10具备大电极构件11 (第一电极构件)、中电极构件12 (第二电极构件)以及小电极构件13。大电极构件11形成为圆筒状,具有规定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大电极构件11形成为比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粗。另外,在大电极构件11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大于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的臭氧产生量。在大电极构件11内设置有中电极构件12。 中电极构件12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大电极构件11不同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中电极构件12形成为比大电极构件11细且形成为比小电极构件13粗。另外,在中电极构件12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小于大电极构件11的臭氧产生量且臭氧产生量大于小电极构件13的臭氧产生量。在中电极构件12内设置有小电极构件13。小电极构件13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不同的放电区域(圆筒边缘部)。小电极构件13形成为比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细。另外,在小电极构件13的情况下,臭氧产生量小于大电极构件11和中电极构件12的臭氧产生量。以与这样的第一电极10 (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相对置的方式设置第二电极20。第二电极20被电介质覆盖。第二电极20通过导线7与高压电源40相连接。与第一电极10隔着规定距离(任意的间隔)设置第二电极20。另外,第二电极20形成为圆盘状,与第一电极10设置在同心圆上。第二电极20与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之间发生放电。这样,通过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20。电极构件变更装置30构成为使大电极构件11、中电极构件12以及小电极构件13中的任一个接近第二电极20。电极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俊辅井千寻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