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混凝土构件的方法与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937561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生产包括薄金属底板(6)和混凝土层(18)的复合结构的方法,在该方法中: --底板(6)的顶面带有锚固件(5),用于锚固于其上所铺放的混凝土; --混凝土层(18)浇注在底板(6)上;并且 --使混凝土层(18)通过限定边界的浇注空间(1、5、10、13),并利用作用在浇注空间至少一个成形壁上的压实运动将其压实,由此来形成混凝土层(18),所述压实运动在所述浇注空间内形成压实区域(2-10); 其特征在于: --在浇注工序中,其尺寸与待制造复合结构的设计尺寸相一致的底板(6)由一个可移动的浇床(1)支承通过上述浇注空间(2-10),由此 --至少在浇注工序开始时,通过将上述混凝土层(18)的前端放置在所述底板(6)的前端而限定该混凝土层(18)前端的边界,所述前壁(11)可随着底板(6)的运动一起移动,并至少部分地通过所述压实区域(7、8)的范围;以及 --混凝土层(18)的后端部借助于限定浇注空间(2-10)后端边界的后壁(12)成形,所述后壁可随底板(6)的运动一起移动,并至少部分地通过压实区域(7、8)的范围。(*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生产空心钢筋预制板或类似的板状混凝土构件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设备。在板状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中有许多不同的浇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板是通过一个可移动的连续浇注机浇注在固定浇床上的,或者,浇床能在固定的浇注机的下面移动。一般地,从位于浇注机上方的供料斗把混凝土拌合料送入模子中,然后利用各种类型的振动器将其压实。一般的压实方式是利用一个镘刀或振动板,它们形成构件的顶面或侧面。在空心板的生产中,通过在浇注步骤中将型芯放入混凝土拌合料中,获得拌合料内部的空心腔体,而这些型芯经常设计成可通过振动或纵向往复运动操纵的形式,这样就提供了如同外部抹平作用一样的压实效果,而所述振动或往复运动的作用是压实所浇注的混凝土拌合料。所需的钢筋在浇注过程中从线盘上送入拌合料中,或者,所需钢筋以预应力状态布置在浇床上。一般地,一次浇注可以制成很长的板子,养护(curing)后可以用钻石刀片锯将其切成所需长度。除了连续浇注外,板构件也可以按固定或可调的尺寸通过将拌合料浇注到固定模子中的方式制成。在生产空心板时,通常不将拌合料浇注到固定模子中,因为用这种方法要得到芯腔就必须将由轻质填充料制成的芯件插入混凝土拌合料中,这些连续浇注和固定模浇注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工作空间、模板和浇床。因为浇注构件在浇注后必须在浇床上进行一定时间的养护之后才能搬移,此外,板的定尺切割也是一项费钱又费时的工作。另一方面,当用连续浇注方法生产时,空心板端头的芯腔保持开放,将其封堵住也是很费工本的。如果板端部受到一个高压缩力的作用,则板的承载能力受到芯腔开口端的最大容许负荷的限制。虽然板的浇注长度设计成最接近预制板长度的倍数,但总会有些从浇注板端部切下的端头,它们没有任何用处。由于养护后的水泥无法再回收,这些废料只能被倒掉,导致了完全不必要的额外费用和原料损失。此外,将成品分捆运输也是很费时和麻烦的。在固定模中的浇注进一步受到拆卸/安装模子以及振动产生的下方压实的工作量及时间损失的限制,该振动不象在连续浇注方法中那样可以有效地作用于混凝土拌合料内部,这就导致了产品的低密度和低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实现一种能克服现有技术缺点的方法和设备,并适于按尺寸生产包括薄金属板和混凝土板的复合板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将板浇注在构成构件下表面的按一定尺寸切割的薄金属板上,以及在浇注件通过连续浇注机的浇注行进过程中利用模子壁限定构件的前后端部来实现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混凝土拌合料按两步进行浇注。首先,将底层的拌合料浇注在薄金属底板上以构成位于芯腔下方的板的下部分;随后,将剩余的混凝土拌合料在主浇注工序中进行浇注。此外,按照本专利技术,在主浇注工序中将空心板的端部密封住。将型芯从芯腔中抽出,而板在芯腔端部留下10~30cm未浇注,用混凝土拌合料将这个空间填充,并通过底部振动压实以获得板的实心端部。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方法的主要特征在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进行了描述。此外,本专利技术设备的特征在权利要求8的特征部分进行了描述。本专利技术具有突出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生产定长的空心和实心板。当浇注工序完成后,可以立即将浇注板从浇床上起走,在养护工序中可以将制成品堆叠起来储存。因此,板的养护工序可以在一个相当小的空间内完成,最好将其温度提高以便加速混凝土的养护。由于构件在浇注后可以立刻从浇床上移走,用同一个浇床可以立即开始浇注新的构件。这样,所需的浇注场地就小于传统方法。由于空心板的端头可以通过浇注完成密封,因此不需要成本高的单独堵塞工序,即可在一次工序中完成构件生产。原料损失被降至最小,因为可将构件直接按一定长度浇注,消除了废料,而且成本高的锯切工序也不需要了。构件长度可以连续地选择,而所需的板的顶底面曲度也可以分别通过设备的自动控制机构实现。可以用半干的混凝土拌合料进行生产,从而养护过程更快,在振动时从拌合料中渗出的水也更少。薄金属底板具有多项优点,特别是底表面质量比预应力板要更平整,而预制曲度受到良好的控制。这是通过用作承受拉应力之加强件的薄金属底板上的纵向锚固件获得的,它替代了在传统预应力预制件中所使用的预应力索。新式的预应力板经常受到“螺旋形”尺寸扭曲变形的妨碍,这使得安装变得复杂,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结构完全避免了上述这个缺点。下面借助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备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所示设备的平面A-A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设备的放大横截面图;图4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方法制作的空心复合结构的横截面图;以及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在本专利技术的设备中,浇注是在由一根在两个导向辊上运行的环形皮带所形成的浇床1上进行的。在浇床1上方、沿着浇注进行的方向,首先布置了一个用于浇注底层混凝土拌合料的浇注装置,该浇注装置包括送料带2,其后面带有用于铺送底层混凝土拌合料的供料斗4以及用来形成底层的滑动心轴15。紧靠底层混凝土拌合料浇注装置的是一个主浇注机,实际的构件浇注过程就在此处进行。浇注空间由浇床1和位于其两侧的侧壁13所封闭,浇注空间的顶部由皮带10和抹平/振动板8构成,皮带10在三个导向辊9上连续按三角形路径行进,而在浇注空间顶部的长度范围内,皮带10横跨两个导向辊9,从而基本上与浇注空间的顶面平行运行。在这两个辊子之间放置抹平/振动板8,从而从上面压紧皮带10。皮带10和抹平/振动板8沿浇注进行方向微向下倾斜,这样就使浇注空间在这个方向上略呈锥形,从而增加了压实作用。皮带10的三角形路径的一侧构成了供料斗5的一边。供料斗5在抹平/振动板8的后面卸料,而混凝土拌合料通过输送机3送入该供料斗中。在浇床1的下面安装有振动器7,从而在浇注时底板可在其上滑动。第一振动器大致安置在供料斗5的卸料口正下方,而第二个振动器则沿浇注进行方向紧靠其设置。这些振动器在浇注通道上形成一个振动区域,混凝土拌合料在该区域得以压实。为了形成浇注构件的前端部,在紧靠主浇注机的位置放置有构件前端部的成形侧壁11,可借助驱动器22移动所述侧壁,构件的另一端用一个可移动的后壁12限定,芯成形型芯14穿过该后壁12。浇注开始时,先将构件的底板6输送到浇床1上,并与底层混凝土拌合料的供料斗4正确对中。底板6是这样形成的,将薄金属板或一块不锈钢薄板制成具有折叠脊部15的板,其中脊部用作将板与浇注混凝土固定的锚固件。在将底板6在供料斗4下方合适定位后,便开始底层混凝土拌合料21的浇注。底层用的混凝土拌合料21经过送料器2计量后送入供料斗4,从供料斗再流入滑动心轴15之间的空间,然后又流入其下方的空间内。利用靠近滑动心轴布置的振动台可以增大混凝土拌合料的流动。调整混凝土拌合料的流速以使其与浇注速度相配,在第一道浇注工序后,将已被底层混凝土拌合料21覆盖的底板6沿浇床1传送给主浇注机。在主浇注机中,底板6的端头停止于混凝土输送机3端部和供料斗5卸料口的下方。将成形前端的模壁11移至底板6的端部,这样可以开始顶层混凝土拌合料18的计量与浇注。利用输送机3对拌合料18进行计量,该输送机可以是一个皮带输送机或任何其它合适的送料装置。最好以半干的稠度对拌合料进行浇注,因此用皮带输送机比用螺旋输送机或类似机构更容易实现拌合料的输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瓦伊尼翁佩V·吕黑仁K·卡利奥
申请(专利权)人:格米克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