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292205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30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纱线卷绕装置。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的空吸嘴(31)具有相对置的两片板部件(40、41)。在这两片板部件之间,形成有吸引口(42)、以及与该吸引口(42)相连的第一通路部(43)。在上述两片板部件(40、41)中的一个板部件(41)的内表面,形成有从吸引口(42)沿吸引方向延伸的多个引导槽(4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纱线卷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卷绕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对从喂纱线轴开松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的自动络纱机。一般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如下接头装置,在断纱时、喂纱线轴的替换时等且在喂纱线轴侧与卷装侧之间纱线断开的状态下,为了再次开始卷装的卷绕,该接头装置连接卷装侧的纱线和喂纱线轴侧的纱线。并且,自动络纱机具有捕捉喂纱线轴侧的线端部分并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机构和捕捉卷装侧的线端部分并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机构。例如,欧洲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吸引并捕捉卷装侧的线端部分而将其引导至接头装置的空吸喷嘴(吸引捕捉部件)。在接头前的状态下,卷装侧的线端部分一般附着于卷装的表面。因此,空吸喷嘴的吸引口为具有与卷装的宽度几乎相等宽度的横向长的开口形状,该吸引口靠近卷装的表面,从而从吸引口吸入附着于卷装表面的线端部分而对其进行捕捉。在上述的线端捕捉状态下,通过回转移动空吸喷嘴,将被该空吸喷嘴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接头装置。然而,在欧洲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的空吸喷嘴中,在卷装的宽度方向长的横向长的吸引口的中央部与两端部,空气的流动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中央部与两端部的吸引力不同。因此,在卷装的宽度方向端部附着有线端部分的情况下,与中央部相比难以捕捉线端部分。该方面,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中,空吸喷嘴的形成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上壁面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通路内突出。换句话说,上述通路部构成为在其宽度方向中央部缩小流路面积。此外,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中也公开了具有相同的构成的吸引捕捉部件(空吸嘴)。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的空吸嘴中,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下壁面在通路宽度方向中央部向通路内突出。上述的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中,在吸引捕捉部件(空吸喷嘴、空吸嘴)的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缩小,从而在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上空气的流动均匀。由此,遍及吸引口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吸引力均衡化。上述欧州专利第2066577号说明书、日本实开平3-44174号公报的吸引捕捉部件中,与吸引口相连的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缩小,从而实现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均衡化。但是,由于缩小通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流路面积,所以整体上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流路阻力,从而根据能量损失的观点,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不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流路阻力,而实现吸引口的宽度方向的吸引力的均衡化。第一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卷绕部,其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接头部,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配置,对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进行连接;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以及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上述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具有吸引捕捉部件与驱动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与吸引源连接,吸引并捕捉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吸引捕捉部件所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的方式使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移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在上述2个壁部的至少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上述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吸引并捕捉卷绕部侧(卷装侧)的线端部分的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有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这里,本专利技术中,在形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此外,“吸引方向”指的是,第一通路部的、从吸引口朝向与吸引源连接的连接侧的方向。在第一通路部的形成有上述槽的部分,由于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容易沿槽向吸引方向流动,从而流速变高而提高吸引口的吸引力。因此,构造上,在与其它部分相比吸引力弱的部分形成槽,从而能够提高该部分的吸引力。由此,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能够使吸引力均衡化,从而在吸引口的任何位置,均能够可靠地吸引并捕捉线端部分。另外,通过在形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内表面设置槽,不会减少第一通路部的通路剖面积,且不会增加吸引捕捉部件的整体的流路阻力,从而根据能量损失的观点,有利。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二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上述槽。由于多个槽分别从吸引口向里侧(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所以在第一通路部内,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被多个槽整流,而顺畅地向里侧流动。因此,在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内,空气容易流动,从而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在其宽度方向上均衡化。在上述第二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三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越趋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该壁部的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越窄,上述多个槽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并在吸引方向下游聚集。在构成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越趋向吸引方向下游侧越窄的情况下,在第一通路部内,容易产生空气滞留而难以流动的位置,其结果,在吸引口的宽度方向上,吸引力不均衡。这样的情况下,若多个槽从吸引口朝向吸引方向下游侧以聚集的方式延伸,则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吸入的空气被多个槽引导向里侧。因此,在第一通路部内,难以产生从吸引口吸入的空气难以流动的位置,从而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均衡化。在上述第三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四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在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汇合。该构成中,在吸引口的整个区域,吸入的空气在第一通路部内沿多个槽而朝向里侧的1点(汇合点)流动。在上述第二~第四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基础上,第五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通过使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能够细微地调整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实现作用于吸引口的吸引力的进一步的均衡化。在上述第五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六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越靠近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槽宽越大。在第一通路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的位置,构造上,与中央部相比空气难以流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使位于宽度方向的端侧的槽的槽宽变大,来促进宽度方向端侧的空气的流动。在上述第一~第六专利技术中任一项的基础上,第七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槽是将从上述吸引口流入的空气向上述吸引方向引导、对空气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引导槽。根据该专利技术,从吸引口流入的空气在第一通路部内被槽整流,并且被顺畅地引导向吸引方向。在上述第一~第七专利技术的基础上,第八专利技术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第二通路部,该第二通路部在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以向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方式,与该第一通路部连接,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上述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上述槽。与第一通路部以向其宽度方向的一侧屈曲的方式连接有第二通路部的构成中,其构造上,在第一通路部内的、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难以作用吸引源的吸引力。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该第一通路部的、至少第二通路部屈曲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槽,从而在该区域内空气容易流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卷绕部,其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接头部,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配置,对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进行连接;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以及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上述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具有吸引捕捉部件与驱动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与吸引源连接,吸引并捕捉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吸引捕捉部件所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的方式使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移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在上述2个壁部的至少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上述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4.27 JP 2012-104025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喂纱部;卷绕部,其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接头部,其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配置,对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进行连接;第一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以及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其将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上述第二线端引导机构具有吸引捕捉部件与驱动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与吸引源连接,吸引并捕捉上述卷绕部侧的线端部分,上述驱动部以将上述吸引捕捉部件所捕捉的线端部分引导至上述接头部的方式使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移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有相对置的2个壁部,在这2个壁部之间形成吸引口以及与该吸引口相连的第一通路部,在上述2个壁部的至少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形成有从上述吸引口沿吸引方向延伸的槽,在上述一个壁部的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一通路部的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亦即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形成有多个上述槽,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越趋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该壁部的与上述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越窄,上述多个槽从上述吸引口朝向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延伸,并在吸引方向下游聚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在上述吸引方向下游侧汇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之间槽宽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槽越靠近构成上述第一通路部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端侧,槽宽越大。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久胜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