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26214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17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其出光面设置有规则分布的微结构;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所述导光板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所述光吸收条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光吸收条设置在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出光面边缘上,可以有效的吸收聚光点的光线,从而消除边缘处的聚光现象(hotspot),进而提高液晶显示的显示品位,同时,光吸收条还可以遮住耦光区域,避免漏光。在聚光现象和漏光均得以解决的情况下,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则可以做的更薄而不会产生聚光现象。(*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用于提供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以使液晶面板能够显示画面。目前,侧入式LED背光技术由于具有超薄、可实现窄边框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发展。 如图1所示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显示区域的外围设置有边框,边框的宽度为W1,如图2所示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边框宽度为W2,其中,W2远小于W1,而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能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感受,更能融入电视节目的环境中,因而更受欢迎。液晶显示装置边框的宽度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光模组的结构。 如图3所示为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结构,包括:外框101、中框102、铝挤103、背板104、反射片105、导光板106、光学膜片107、液晶面板108以及LED灯条110,所述中框102设置有挡墙109用于遮蔽导光板106与LED灯条110之间的耦光区域(即LED灯发光面到导光板入光面的距离区域),通过挡墙109遮蔽耦光区域以避免发生漏光,但是,由于窄边框化的需求,中框102的设计也越来越窄,从而使得中框的加工精度无法满足窄边框化的需求。 另外,窄边框化导致背光模组的A值越来越小,如图4所示,A值为LED发光面到液晶显示装置显示区域(即AA区)的长度,即如图1所示为LED发光面到中框102的内沿的距离;由于A值的减小,带来的问题是聚光点(hotspot)现象的产生,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即AA区)的边缘处,LED发出的光线以一定的角度射出,多个LED之间会出现光线照不到的区域形成暗带,而光线交叉的地方形成聚光,也就是LED混光不均匀,这样一亮一暗交替的从上往下排布的现象即为聚光点现象(也称 为萤火虫现象)以及亮线,严重影响了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窄边框且显示效果优良的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出光面设置有规则分布的微结构; 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 所述导光板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所述光吸收条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的下方。以避免光线从光学膜片露出。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遮盖所述导光板出光面边缘区域的宽度至少0.3mm。这样可以有效的在导光板的边缘吸收光线,以此有效的消除聚光点。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为光吸收率在30%以上的黑色或灰色长条形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聚光点。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为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该材料的光吸收性能较好,价格较为便宜。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贴附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边缘处。导光板的边缘处可提供好的贴附位置。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贴附在所述灯条上。可以将光吸收条贴附在灯条的PCB板上,从而可以避免在导光板上使用胶水等贴附材料。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设置有一用于贴附于所述灯条的PCB的贴附部。这样可提高光吸收条的贴附面积进而提高贴附可靠度。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条贴附在所述光学膜片的下表面。这样可以再制造光学膜片是即同时贴附光吸收条,从而简化背光模组的装配过程。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技术由于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微结构,并且导光板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所述光吸收条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光吸收条设置在具有微结构的导光板出光面边缘上,因为光吸收条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率,能将LED入射到吸收条方向的光有效吸收,可以有效的吸收聚光点的光线,从而消除边缘处的聚光现象(hotspot),进而提高液晶显示的显示品位,同时,光吸收条还可以遮住耦光区域,避免漏光。在聚光现象和漏光均得以解决的情况下,液晶显示装置的边框则可以做的更薄而不会产生聚光现象。若为其他耦光设计,LED灯条出射的亮暗不均的光分布,会被高反射的表面反射回来,进入导光板时依然会保持亮暗不均的光分布,聚光现象(hotspot)明显,同时,若无挡墙设计,光容易直接进入膜片端面,造成漏光。 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液晶显示装置的聚光现象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导光板与光吸收条的配置图, 图8是图8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光吸收条的第二种设置方式, 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所述的光吸收条的第三种设置方式。 其中:101、外框,102、中框,103、铝挤,104、背板,105、反射片,106、导光板,107、光学膜片,108、液晶面板,109、挡墙,110、LED灯条,111、黑色印刷层,112、光吸收条。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108,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4、设置在背板104内的反射片105,设置在反射片105之上的导光板106,设置在导光板106之上的光学膜片107,设置在导光板入光侧的LED灯条110,用于提供LED灯条110散热的铝挤103以及用于对背板内的各个组件进行限位的中框102。所述液晶面板108设置在所述中框102之上,所述液晶面板108由所述外框101将其压在所述中框102上。 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07最底部的一张设置有黑色印刷层111,所述黑色印刷层111的宽度为3-5mm,延伸至灯条110的发光面以遮盖灯条110与导光板106之间的耦光区域,从而避免光线通过耦光区域上部传播到面板上发生漏光。但是,该黑色印刷层111的印刷价格昂贵,其价格占到了光学膜片价格的七成,从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生产成本。另外,虽然黑色印刷层111可以阻止漏光的发生,但却不能消除出现在显示区域的聚光现象(hotspot),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依然受到影响。 实施例二 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导光板106的出光面设置有平行排布的棱镜结构(如图8所示),导光板106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112,所述光吸收条112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110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110与所述导光板106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 本实施例中,在导光板106的出光面设置微结构配合光吸收条112使用的原因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出光面设置有规则分布的微结构;?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所述导光板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所述光吸收条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出光面设置有规则分布的微结构; 
灯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 
所述导光板与其入光侧相邻的出光面边缘设置有光吸收条,所述光吸收条至少延伸至所述灯条的发光面以遮盖所述灯条与所述导光板入光侧之间的耦光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条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条遮盖所述导光板出光面边缘区域的宽度至少0.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条为光吸收率在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赞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