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197650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9-26 01:56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框体,其具有正面、背面和两个侧面;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框体内设置在偏向某一侧面的位置上,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图像并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单元,其在铅直方向上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使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排出单元,其在本装置内从朝向某一侧面的方向、即朝向定影单元或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开口的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吸引的空气从本装置的背面向本装置的外部排出;以及分隔部件,其从吸气口朝向由定影单元和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空间延伸,将该空间分隔为铅直方向的上方和下方,其具有下述形状:由定影单元及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间隙中,与背面侧相比,使靠近正面侧的间隙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形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在日本国特开2010—39175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结构,即,在排纸部附近设置电器部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第1流路,其取入外部气体,沿排纸辊的轴向形成气流;以及第2流路,其利用设置在电器部件的设置位置附近的冷却单元取入外部气体,在使外部气体与电器部件直接接触后向外部排出,第1及第2流路在通过电器部件的设置位置的位置处合流而通向外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使背面侧的散热量比正面侧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框体,其具有正面、背面和两个侧面;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前述框体内,设置在偏向某一前述侧面的位置上,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图像并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单元,其在铅直方向上配置在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使转印在前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排出单元,其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从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前述吸引的空气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述背面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该吸气口朝向前述某一侧面的方向,且在朝向前述定影单元或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上开口;以及分隔部件,其从前述吸气口朝向由前述定影单元和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空间延伸,将该空间分隔为铅直方向的上方和下方,该分隔部件具有下述形状:对于由前述定影单元及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间隙,使接近前述正面侧的间隙比前述背面侧的间隙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案,前述分隔部件的前述形状为,在与前述背面侧相比更靠近前述正面侧的部位,包含设置有向铅直方向的下方或上方凸出的凸出部的部分,在与前述正面侧相比更靠近前述背面侧的部位,包含未设置前述凸出部的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案,其特征在于,前述凸出部,具有越靠近前述正面侧而凸出量越大的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案,前述分隔部件的前述形状为,具有下述部位:在从铅直方向的上方观察时,越靠近前述正面侧,与从前述正面朝向前述背面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越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前述第1方案,与未设置具有使由定影单元及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间隙中,与背面侧相比,使接近正面侧的间隙减小的形状的分隔部件的情况相比,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可以使背面侧的散热量比正面侧增大。根据前述第2方案,与前述分隔部件的形状不是在与背面侧相比更靠近正面侧的部位包含设置向铅直方向的下方或上方凸出的凸出部的部分,在与正面侧相比更靠近背面侧的部位包含未设置凸出部的部分的情况相比,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可以使背面侧的散热量比正面侧增大。根据前述第3方案,与设置在分隔部件上的凸出部不具有越靠近正面侧而凸出量越大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使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散热量逐渐变化。根据前述第4方案,与不具有在从铅直方向的上方观察分隔部件时,越靠近正面侧,与从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宽度越宽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使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散热量逐渐变化。附图说明图1是从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斜视图。图2是从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剖面图。图3是从铅直方向观察图像形成装置时的俯视图。图4是从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时的斜视图。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隔板的斜视图。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隔板的剖面图。图7是从右正面侧观察隔板的侧视图。图8是从左正面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变形例1涉及的隔板的斜视图。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变形例1涉及的隔板的剖面图。图11是从左正面侧观察变形例1涉及的隔板的侧视图。图12是从正面侧观察变形例2涉及的隔板的斜视图。图13是从右正面侧观察变形例2涉及的隔板的侧视图。图14是从正面侧观察变形例3涉及的隔板的斜视图。图15是从铅直方向观察变形例3涉及的隔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时的斜视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框体50,设定XYZ正交坐标系。该XY正交坐标系的原点P,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底面上的四角中的任一角(在图1中为左上角)上。在这里,在从其正面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时,包含该原点P且构成框体50的平面的两边中的一边与X轴(在这里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的一边)相对应,另一边与Y轴(在这里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深度方向的一边)相对应。将与这些X轴及Y轴正交的直线作为Z轴。也就是说,相对于由相当于宽度方向的X轴及相当于深度方向的Y轴表示的平面,Z轴相当于铅直方向的坐标轴。另外,在下述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Y轴正方向侧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这是由于在该面上设置触摸面板等,是用户在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0时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对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所谓背面,是指与正面相反的一面。另外,在这里,将表示深度方向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称为正面侧,这是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位于该侧,将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称为背面侧,这是由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背面位于该侧。这样,框体50具有正面、背面及两个侧面。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上形成单色图像。图2是从正面侧,即从Y轴正方向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00时的剖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感光体鼓11、带电器12、曝光路径13、曝光装置14、显像器15、色调剂盒16、转印辊17、定影器18、纸张载置部19、通风道20、吸气口21、冷却风扇22、以及隔板23。感光体鼓11是在表面上层叠光导电膜,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圆筒状的部件,是对在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保持的图像保持体。带电器12使感光体鼓11以规定的带电电位带电。曝光路径13是使从曝光装置14发出的光到达感光体鼓11的路径。感光装置14通过曝光路径13,使感光体鼓11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像器15通过将色调剂向静电潜像供给,使该静电潜像显像而在感光体鼓11的表面上形成图像。色调剂盒16收容黑色的色调剂,根据需要将其向显像器15供给。色调剂盒16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色调剂供给单元的一个例子。转印辊17将在感光体鼓11的表面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在纸张上。感光体鼓11、带电器12、曝光路径13、曝光装置14、显像器15、以及转印辊17,通过组合而构成图像形成单元U。图像形成单元U设置在框体50内的某一侧面上,也就是说,在这里,设置在偏向X轴负方向侧的侧面的位置上。在图像形成单元U中,会产生来自构成各部分的电气基板的热量、由于构成各部分的驱动装置的驱动而产生的热量、以及在转印后将残留在感光体鼓11上的色调剂刮除的刮板和感光体鼓11的摩擦热等。由此,图像形成单元U会产生热量。图像形成单元U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图像形成单元的一个例子。定影器18在铅直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单元U的上方,即Z轴正方向,通过对转印在输送来的纸张上的图像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该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定影器18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定影单元的一个例子。定影器18,由于其驱动部的驱动而产生热量。另外,近年来,谋求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为了响应该要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除上述热源之外,在与其正面侧相比更靠近背面侧的位置上,集中配置各部分的驱动部件及电气基板等产生热量的部件。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与其正面侧相比更靠近背面侧的区域的发热量较大。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框体,其具有正面、背面和两个侧面;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前述框体内,设置在偏向某一前述侧面的位置上,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图像并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单元,其在铅直方向上配置在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使转印在前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排出单元,其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从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前述吸引的空气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述背面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该吸气口在朝向前述某一侧面的方向,且在朝向前述定影单元或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上开口;以及分隔部件,其从前述吸气口朝向由前述定影单元和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空间延伸,将该空间分隔为铅直方向的上方和下方,该分隔部件具有下述形状:对于由前述定影单元及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间隙,使接近前述正面侧的间隙比前述背面侧的间隙小。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3.21 JP 2012-064079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框体,其具有正面、背面和两个侧面;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前述框体内,设置在偏向某一前述侧面的位置上,在图像保持体上形成图像并转印在记录介质上;定影单元,其在铅直方向上配置在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使转印在前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该记录介质上;排出单元,其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从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前述吸引的空气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述背面向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该吸气口在朝向前述某一侧面的方向,且在朝向前述定影单元或前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方向上开口;以及分隔部件,其从前述吸气口朝向由前述定影单元和前述图像形成单元夹持的空间、向与前述排出单元引起的空气的吸引方向相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沼崎朗国分冬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