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5720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1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桩、保温罩、保温围隔和浮床,其中控制桩至少设置有三根,所述保温罩由透光薄膜制成,其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控制桩的上方形成锥形罩,保温罩下侧边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所述保温围隔通过与控制桩的配合围设在控制桩的外围,其下侧面与水体底部淤泥接触,上侧面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浮床置于该相对密封空腔内的水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开放式浮床在冬季植物难以生长及植物容易受外界污染源冲击的难题,可更好得促进浮床上水生植物的生长,更有效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水体污染形势的日益严重,污水治理技术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浮床装置是目前城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设备。目前常用的生态浮床通常是开放式的,即将浮床直接放置到受污染水体中,该方式存在着以下两处缺陷:第一,露天开放式的浮床装置在冬天气温下降时,浮床上的水生植物常常会枯萎死亡,从而使得生态浮床难以在冬天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净化水质功能;第二,开放式的浮床抗污染冲击能力差,当水体有外围突发性污染源排入时,往往会引起浮床上植物的死亡 ,不利于生态浮床植物系统的稳定,从而给浮床的运行维护带来难处并不利于发挥生态浮床的净化水质功能。为克服传统开方式浮床的弊端,申请号为201110104426.8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0920233019.5的技术专利、申请号为201210288600.3的专利技术专利采用了半封闭式的围隔等装置,将生态浮床周围的水体与外界相对隔离,但上述专利中的围隔均不具有保温功能,且半封闭式的结构使得浮床周围的水与外界水不断进行交换,从而使得浮床装置四周水体与外界水体水温一致,无法克服浮床冬天植物难以生长的缺点。为克服生态浮床冬季植物难以生长的缺点,专利申请号为201020033211.2提出利用适合冬季生长的水生植物对浮床进行配置,专利申请号为200920192583.7提出在冬季种植黑麦草并其上方盖一层无纺布进行保温。上述专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浮床冬季植物生长不良的问题,适合冬季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较为单一且应用具有地域性限制,单层覆盖的无纺布不能充分保温,且上述专利均无法克服外界污染源对浮床植物的冲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浮床装置受季节影响大及抗污染源冲击能力差的不足,提供一种特定的浮床装置,通过保温围隔、控制桩、透光透光保温罩体的设置,以及定期换水的运行管理模式,使得浮床具有保温功能与封闭性,从而能够达到抗外界污水排入冲击与冬季正常发挥水质净化功能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桩、保温罩、保温围隔和浮床,其中控制桩至少设置有三根,控制桩的一端插入水体底部淤泥,另一端露出常水位水面20 30 cm,所述保温罩由透光薄膜制成,其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控制桩的上方形成锥形罩,保温罩下侧边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所述保温围隔通过与控制桩的配合围设在控制桩的外围,其下侧面与水体底部淤泥接触,上侧面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所述保温罩和保温围隔构成一个相对密封空腔,浮床置于该相对密封空腔内的水面上。通过上述方案达到的效果是,将围隔内的水与周围水体分隔开来形成独立的体系,从而避免外界污水排入对围隔内的水系形成冲击;在控制粧的顶部具有插孔,可以承插透光保温罩罩体的支撑杆,透光保温罩由透光保温材料及支撑杆构成,其底部形状与保温围隔及控制桩上端断面相契合,其形成的整体具有的隔断及保温功能,可将本专利技术装置内的水系、浮床及空气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从而解决常见生态浮床在冬季无法正常运行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保温围隔内部水面上放有浮床装置,通过浮床上生长的植物及植物根部的微生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实现对围隔内部水系的水质净化,并通过人工更换或者泵吸等方式,将浮床内部已经得到净化的水质与外界水体进行交换,从而可以实现通过本专利技术装置对外界水体水质的持续净化作用;此外,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保温围隔及透光保温罩体均具有活动性,可以很方便得拆卸及装回,便于后期的维护与管理。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控制桩上方断面设置有插孔,支持保温罩的支撑杆的两端插设在对应控制桩的插孔中形成两者的固定连接,所述每根控制桩的侧面具有索套或固定扣,所述保温围隔上也设置有对应的索套或固定扣,保温围隔通过索套或固定扣的配合与控制桩构成固定配合;所述保温罩由厚度为5—7mm的pp塑料材质薄膜粘合而成,所述保温膜和保温围隔贴近的两侧边之间通过拉链或固定扣等装置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相对密封空腔;所述的浮床由竹子和植物纤维构成,其中竹子交叉固定形成栅格,植物纤维填充在栅格中,浮床通过绳索固定在控制桩上,所述保温围隔由内夹保温棉的PP塑料膜粘结而成,厚度为11.2cm。通过进一步设置的效果是: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其中透光保温罩与保温围隔通过拉链等装置连结在一起,其形成的整体具有的隔断及保温功能更好,另外支撑杆与控制桩上述方案的连接,使支撑杆不仅具有支撑保温膜的作用,并且还具有固定控制桩的作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 例 的填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包括有透光保温罩体1、控制桩3、保温围隔4和浮床2。其中,透光保温罩体I由透明的厚度为6mm的pp塑料材质薄膜粘合而成,塑料薄膜中间为密闭的空气层,从而利用空气层的隔热效果及透明塑料的透光作用使得保温罩体兼具保温与透光的功能,保温罩体内设有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杆11,支撑杆11插入控制桩3上端的插孔中,从而将保温罩体I固定于控制桩3上方,保温罩体I的支撑杆11设有两根,材质为不锈钢,直径为IOmm ;控制桩3可由橡胶材质制成,直径10cm,现场实施时单个浮床装置选用的控制桩3数目为四根,其长度为2m,控制桩3的底端插入水体底泥部分为50cm,其顶端露出常水位上方约30 cm,每根控制桩3桩身四周在水体内部分均有设有3个尼龙索套,可将保温围隔4固定在控制桩3上;保温围隔4由内夹保温棉的pp塑料膜粘结而成,厚度为11.2cm,其在控制桩3的位置处在塑料膜上粘有具有固定扣,并通过与控制桩3上的索套链接而固定于控制桩上,保温围隔4通过兜围与隔断功能,将围隔内部的水体与四周水体分隔开来,在其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水体,本实施列中,保温围隔4及控制桩3围成水域面积为3mX5m,围隔内水深为1.2m,保温围隔4底部紧贴水底泥面之上,透光保温罩体I的高度为1.0m,保温围隔4与透光保温罩体I可通过拉链相互链接在一起,使浮床装置形成连续的整体,确保浮床装置的保温功能;在围隔兜围形成的水体内部,放置有浮床2,浮床2可由竹子构成,内填充植物纤维,大小为2.5mX 4.5mX 20cm,且通过绳索固定在控制桩3上,浮床上种植有美人蕉、水芹、鸢尾等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根系生长的生物膜及植物的吸收作用,实现对围隔内部水质的净化效果。此外,上述浮床装置通过人工定期更换,每隔开约15天将围隔与保温罩体的拉链解开一侧,并将围隔下拉,通过自然换水实现围隔内部水体与四周水体的水质交换,换完水之后将围隔保温罩体及保温围隔重新链接,使其具有保温功能。在需要植物收 割等维护活动时,可将保温罩体及围隔临时拆除,施工完成之后重新搭回。本专利技术装置所具有的保温、隔断与定期换水功能,可解决传统开放式浮床装置易受外界污染源冲击、冬季植物生长不良、净化水质效果差等缺点。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桩、保温罩、保温围隔和浮床,其中控制桩至少设置有三根,控制桩的一端插入水体底部淤泥,另一端露出常水位水面20 30 cm,所述保温罩由透光薄膜制成,其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控制桩的上方形成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控制桩、保温罩、保温围隔和浮床,其中控制桩至少设置有三根,控制桩的一端插入水体底部淤泥,另一端露出常水位水面20~30?cm,所述保温罩由透光薄膜制成,其通过支撑杆设置在控制桩的上方形成锥形罩,保温罩下侧边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所述保温围隔通过与控制桩的配合围设在控制桩的外围,其下侧面与水体底部淤泥接触,上侧面与控制桩的顶端持平,所述保温罩和保温围隔构成一个相对密封空腔,浮床置于该相对密封空腔内的水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娜童则逸朱小维徐苗苗冯晨婕沈豪陈家媛朱诗凯郑向勇孔海南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